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通过与Nature Medicine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编辑的交流和学习,介绍其科学编辑团队构建的基本情况,认知国际知名生物医学期刊的科学编辑,为我国科技期刊编辑的角色定位和青年编辑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从审稿、约稿、修稿和撰稿几个方面总结归纳科学编辑的定义内涵和工作职责,指出中国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应以科学编辑为职业方向,获得对编辑职业的认可度和荣誉感,充分发挥自己在科技期刊中的主导作用,从而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科技期刊的审稿工作(Ⅰ)—期刊的编辑审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新正 《编辑科技》2001,13(3):59-61
审稿工作是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审稿有其特殊性,审稿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科技期刊的质量,进而影响科技期刊的发展,从编辑的角度提出了编辑审稿的内容,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掌握的尺度以及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和必须承担的相应责任。  相似文献   

3.
介绍末位淘汰制的起源和科技期刊评价中引入末位淘汰制的情况,分析末位淘汰制对科技期刊和期刊编辑的影响.认为末位淘汰制有利于期刊的发展并激励期刊编辑不断提升期刊质量.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管理体制特点、编辑人员结构特点和学者参与办刊的实际情况,本文从科技期刊出版流程(即内容生产和内容传播)出发,对以编辑为主和以学者为主的2种编辑部运营模式进行分析,梳理了编辑和学者在不同模式中的定位与职能,指出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提出编专深度结合的科技期刊编辑部运营模式,阐述了执行主编(或副主编)、编辑和学者的职责,分析模式的可行性,介绍典型案例。希望编专深度结合的科技期刊编辑部运营模式能对我国科技期刊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编辑是科技期刊出版工作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科技期刊的质量和水平.通过分析我国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性、传播的及时与互动性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是促进科技期刊发展的途径.认为以人为本、培养编辑的职业新素养是新时期提升期刊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云计算与期刊云——科技期刊未来的新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云计算的重要特点和核心服务功能,探讨了期刊运用云计算的可能性,提出未来科技期刊实现期刊云的构想.讨论了期刊云的基本构成与功能,期刊云的运行与管理方式,以及对期刊编辑的影响,展现一种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传播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7.
吴颖 《新闻前哨》2021,(2):103-104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期刊出版工作基本已经告别了传统的纸质工作时代,逐渐地实现了期刊的数字化建设。而且随着各种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在线阅读也成为了当下人们主要的阅读方式。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期刊编辑的社会职能和角色的定位也逐渐地发生了变化。笔者结合数字化时代期刊编辑的实际工作情况,分析期刊编辑在期刊数字化时代职能的变化和编辑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为期刊编辑的发展寻求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胡冰  段家喜  杨蕾 《传媒》2015,(17):15-17
据中国期刊协会统计,我国期刊的总数量已达9966种,其中科技期刊数量约为5300种,仅次于科技霸主美国.如果仅以数量为标尺,中国当之无愧是"科技期刊大国",但是,若以质量评判,中国科技期刊的影响力却远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称不上是"科技期刊强国".沈爱民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打造中国科技期刊的"辽宁号"》一文中提出:影响我国科技期刊成为国际大刊的原因涉及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瓶颈就是出版体制的问题,而集群化是关键问题之一.因此,科技期刊亟需资源整合,推动集群化发展,改变小、散、弱的客观现状.本文以中国激光杂志社牵头整合的"中国光学期刊联盟"为例,分享杂志社在集群化建设中的发展成果及未来的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9.
刘飚 《编辑学报》2017,29(6):610-612
在互联网和媒体融合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编辑职能在科技期刊出版中仍然发挥着直接的、主要的作用.编辑工作者必须遵循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规律,以严肃的职业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严格的用稿程序勤奋工作,并且在编辑工作实践中做到研究数据真实、标准规范落实、编校功力扎实,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期刊,为加快我国由出版大国迈向出版强国的步伐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当前业界的讨论热点.目前的研究焦点更多地集中于"如何办刊"以及"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含义和标准.但是,如何提升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在国际科技期刊产业链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将在梳理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如何能在国际产业链条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进而提升在国际科技期刊产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11.
期刊学术影响力、期刊对稿件的录用标准和期刊载文的学术影响力三者之间存在同向加强的机制,来自较高影响力期刊的引用具有较高的评价意义。作者的择刊引用和择刊发表使得较低学术影响力的期刊较少被较高影响力期刊引用。因而,可以通过同时考察构成期刊引证形象的施引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及其施引频次来评价被引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以综合性期刊Nature和Science 2010年的引证形象为例,将期刊影响因子作为学术影响力的初评结果,提出了以施引频次对施引期刊影响因子加权的计算方法,以期通过量化的引证形象实现对期刊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以被引频次、H指数、相对H指数为评价指标,对国内10种图书馆学核心期刊,重点对H指数最高的《中国图书馆学报》和《大学图书馆学报》的论文作者进行评价。结果发现《中国图书馆学报》、《大学图书馆学报》的H指数、相对H指数、被引频次和最高被引频次均在我国图书馆学期刊中名列前茅,拥有高素质作者群,所载论文综合质量高,说明这两种期刊及相关作者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Altmetrics指标、《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和期刊引证报告(JCR)等数据,对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社会影响力进行统计分析.截至2020年5月,中国正式出版(取得CN号)英文科技期刊371种,约占中国科技期刊总数的7.5%.本文对当前主流Altmetrics工具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指标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有63.6%的期刊被Altmetrics的统计源提及,被提及文章数少于100篇的期刊占到58.1%.中国英文科技期刊的社会影响力相对较高的主要集中于生物医学领域,近10年新创办期刊社会影响力表现突出.本文对提高科技期刊社会影响力的途径进行了归纳,包括同国际出版商的多样性合作、提高编委国际化程度、适当扩大论文规模、加快出版流程、加强市场营销意识、塑造国际品牌形象以及关注国内外出版及评价领域新动向等.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分析当前我国学术交流国际化与中国期刊走出去的差距及成因,提出一个评价我国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指标——期刊“国际影响力指数CI”.通过分析主要的定量评价指标——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其他指标的意义和作用,探讨基于他引总被引频次、他引影响因子“线性叠加”的综合排序方法与“双指标归一化向量平权统计模型”的优劣,提出按后一种算法得到的期刊CI是一种更科学、全面反映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综合指标.依据《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报告(2014年版)》的数据,讨论我国学术期刊与WOS收录期刊的相对水平与差距.  相似文献   

15.
探讨指标难度赋权法、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法和RSR(Rank-Sum Ratio)法在学术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中的应用范围和实际意义,为学术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提供更加科学、可行的新方法。将这三种方法相结合,以我国16种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为例,通过对反映期刊论文影响力的影响因子、期刊他引率、平均引文率等8项指标的综合评价,进行合理分档。结果表明, 指标难度赋权法、TOPSIS法结合RSR法提高了综合评价能力,能够较为合理地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且操作简便、结果可靠,适合在学术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研究学术社交网络中图情领域用户的真实利用水平与特征,有助于指导图情学科合理利用学术社交网络开展学术交流并提升学科影响力。[研究设计/方法]以ResearchGate(RG)为例,在核实用户身份信息的基础上筛选出iSchools全职教学研究人员为真实样本用户,通过对机构真实用户参与度、高质量用户比及其它RG交互利用指标数据的挖掘,分析揭示iSchools成员真实利用学术社交网络的现状,并基于机构和个体视角比较分析不同群体的真实利用特征。[结论/发现]图情领域用户对RG的真实基础利用程度有限,尽管全职教学研究人员已经成为iSchools在RG上的高质量用户,但其对平台的利用效果依然不足;男性和北美iSchools全职教学研究人员等较低真实用户参与度的用户群体可能表现出更为充分的交互利用行为,而交互利用指标能够较好的映射诸如用户职称级别、机构层级所反映的学术影响力差异。[创新/价值]基于iSchools全职教学人员用户身份的核实,揭示机构整体真实利用状况和个体真实利用差异,指导iSchools合理利用学术社交网络,以期为其他高校图情院系提供标杆,并为平台相关评价指标优化与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俞立平  张矿伟 《图书馆杂志》2021,(1):93-103,106
学术界目前大多从静态角度评价学术期刊影响力,比较缺乏动态角度的相关研究。文章借助牛顿第二定律的原理,旨在探索评价学术期刊动态影响力的指标和方法,从期刊影响速度、加速度及影响强度三个角度展开研究,并提出期刊影响强度的概念。以CSSCI经济学期刊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引文数据库,综合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Kappa一致性检验等方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期刊影响强度可以作为一个期刊评价的新指标;期刊影响强度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期刊影响强度与h指数、篇均被引量具有正相关关系;建议采用期刊影响速度、加速度与影响强度评价期刊。  相似文献   

18.
学术评价体系助力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术评价对国内化学类期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优化学术评价体系,通过提升“国民待遇”改变国内期刊自我矮小的思维模式,走出只追求高SCI数据的误区,创建专业化、集群化出版平台及充分发挥科技期刊编辑的催化剂作用,将助力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9.
为提升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综合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通过2013—2019年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收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他引率、AR论文量、平均引文数、平均作者数、基金论文比等资料,采用线性混合模型分析2012—2018年各个指标年份间差异及变化趋势,并对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进行排序。结果显示,2012—2018年,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综合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由16种增加至22种,均为中文期刊,连续收录16种。影响因子、即年指标、AR论文量、平均引文数和平均作者数2012—2018年均呈上升趋势(P < 0.05),总被引频次、他引率和基金论文比无明显变化趋势(P>0.05);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综合类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我国6个学科的社科学术期刊3类评价指标及其相互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分学科而言,3个特征指标之间相关性不明显;3个转载指标间具有较强的相关关系,特别是综合指数和转载量、转载率之间具有强相关性;除了复合即年指标外,其他引用指标间均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影响力指数与其他引用指标间呈现出较强的相关关系,复合影响因子、复合他引影响因子、5年复合影响因子两两间呈强相关关系;期刊特征指标与转载指标、引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转载指标与引用指标间具有中度的相关关系。评价体系不宜同时使用正相关度较强的多项指标,或者应适当控制其总权重;期刊选文时不应太注重基金论文比、平均引文数等特征指标,应注重论文的学术质量。总体上看,高等院校学报和专业社科期刊相比,3类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差异不明显,高等院校学报人不必因为影响力的原因而纠结是否进行专业化发展,而应该根据自身资源条件选择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