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我国信息公平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息公平问题经历“信息分化”、“数字鸿沟”和 “信息公平”三个研究发展阶段。我国学者对信息公平问题的影响、信息公平的概念、信息公平/不公平的表现及障碍因素、实现信息公平的原则与保障途径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总体来看,研究尚处于初探阶段。对信息公平的内涵、信息公平的英文对应语、信息公平问题的话语体系以及实现信息公平的目标等问题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2.
以基于Web2.0的社会网络用户“社会联系”为研究对象,系统地分析“仿生学”意义上群体行为的社会特征,并呈逻辑关联地分析从“人机交互”到“人信息交互”、“社会交互”发展历程中的动力因素及本质特征,社会网络信息资源生成模式的“自组织”现象及其弊端,指出从语义关联角度集成社会网络资源的“社会语义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在以基于“社会提示”的社会导航及Bradford分布对社会网络的信息资源所产生的过度离散现象进行实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过去潜在的信息和信息技术在人文与社会层面的问题已越来越显现出来。这些问题虽然在表面上已不再是纯粹的信息科学问题,而是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健康问题”,但它们又是信息科学研究者所必须面对、重视和研究的。在这些问题中,“信息污染综合症”和“信息技术恐惧综合症”是所谓“信息病”中的两种常见病,颇值得一提。1 信息污染综合症 所谓“信息污染综合症”,是指信息接受者在一定时间内接受了超出机体承受能力的大量繁杂的信息后,来不及分解消化,大脑受到干扰而产生疲劳反应,发生“信息消化不良”,从而导致烦躁不安、头晕脑胀、思维与判断能力下降、消化功能紊乱等症状;  相似文献   

4.
郭海明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9):126-129
分析图书馆公共精神在中国的发展历程,论述中国化的“知识公共、信息公平、服务平等、利益全民”图书馆公共精神的内涵,阐述图书馆公共精神中国化的实践原则与服务要求。  相似文献   

5.
基于资源的稀缺,“如何让更多的人享有图书馆资源”,既是“公平”问题,又是“效率”问题。“效率”与“公平”的共生是图书馆服务能力的特征所在,但始终受到服务的不确定性、无偿性和刚性的影响。如何营造并维系“效率”与“公平”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共生关系,从图书馆创造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通过适度化控制服务质量和数量去构筑服务“效率”与“公平”和谐的共生。  相似文献   

6.
对“知识组织”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以往有关“知识组织”的研究进行分析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对“知识组织”及与其 相关的“信息组织”的定义、内容、原则、形式、方式方法和技术等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自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赋予地方立法权以来,我国地方立法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立法质量不高的问题日益突出。为此,提出:遵循WTO透明度原则,以信息公开为推手,通过“三环一台”措施理清地方立法信息公开路径,完善四大机制,实现地方立法信息全方位多层面公开透明,避免暗箱操作带来的利益寻租,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8.
区分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质疑理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介绍一种基于质疑的方法,用以区分和测量文本内部的数据、信息和知识。文章首先介绍了质疑,随后介绍了信息和知识的质疑理论,最后探讨质疑理论的应用前景。质疑理论认为,知识是回答问题空间中的“如何/为何”类问题的文本,信息是回答问题空间中“何时/何处/何人/何事”类问题的文本,数据是那些没有回答问题空间内部问题的文本。  相似文献   

9.
李军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7):80-83
结合信息素质的内涵,将大学生信息素质课程设计为有递进关系的“文献检索”、“读书”、“文献评价”三层课程体系,提出新的信息素质教学运行程序和教学模式。以国家教学团队建设为标准来确立图书馆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教学地位,实现《普通高校图书馆规程》关于发挥图书馆教育功能的目标,为高校图书馆组织实施信息素质教学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意义] 设计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协调发展路径,对于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十三五”期间保持区域均等化与效率的协调并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 首先利用超效率DEA模型测得我国各省份公共图书馆的效率,用财政补贴收入衡量我国区域公共图书馆的公平情况,然后利用Markov链模型考察公平和效率的“马太效应”,探索二者谁应该得到政府的优先调节,最后基于二维矩阵图设计公平与效率协调发展的实施路径。[结果/结论] 我国公共图书馆公平问题的“马太效应”较严重,而效率的“马太效应”则较弱,政府应该重点解决我国公共图书馆存在的“长期不公”问题。具体应精准扶持那些“效率较高、但财政补贴收入不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1.
王芳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8):30-34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社会福利的内涵有着深远影响。在广泛综述关于社会福利、信息福利社会、信息贫困与数字鸿沟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信息福利的概念,分析社会信息福利的内涵、作用与基本构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案例分析,指出社会信息福利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非制度途径与制度途径两大部分,其中前者主要满足人们的基本信息需要,而后者则能够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生存、发展及精神享受的信息需要。。   相似文献   

12.
论证和阐述“文献检索”与“情报检索”两个概念的区别 ,分析在社科领域中存在“社科文献检索”与“社科情报检索”这两个基本相同的概念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信息商品化对信息公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分析信息商品的特殊性入手,阐述了信息商品化的现状,着重从建立社会信息公平的角度出发,论述信息商品化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决策导向。  相似文献   

14.
现代权利价值语境中的信息公平与信息权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建构现代权利价值语境的基础上,通过对信息权利的理解,指出信息公平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及物质条件下,处于信息活动中的人们以公平、正义、平等理念为价值尺度来反映社会主体间信息关系平衡状态的价值/话语表述。得出信息权利与信息公平的内在联系--信息权利的宣示与践行是实现信息公平的程序化保障,以期在构建信息公平社会进程中,为实质与程序意义上的信息公平找到现实的制度依托与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陆阳 《图书情报工作》2016,60(24):51-57
[目的/意义] 针对当代社会转型系列研究中对于公共信息空间转型研究的空白,梳理社会变迁对公共信息空间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以彰显转型中的公共信息空间在维护社会信息公平、实现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方法/过程] 采用社会变迁基本要素分析的方法,明确影响公共信息空间的3个基本维度是制度变迁、科技创新和全球化,并在此基础上用思辨方法分析其对公共信息空间结构及功能的影响。[结果/结论] 社会变迁对公共信息空间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单一主体走向多元主体,政府垄断信息走向充分供给,实体空间走向虚拟空间,单向传播走向多点互动,分裂空间走向聚合。而功能的转型则表现为塑造型传播向沟通理性的转变,社会控制工具向社会治理基础的转变,形式整合向认同整合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 在知识经济时代, 保障公众平等、低成本的知识获取成为学术出版商主要的社会责任之一。理清学术出版商的社会责任是什么, 学术出版商应如何推动公众的知识获取, 为学术出版商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借鉴。[方法/过程] 通过对Reed Elsevier等国际四大学术出版巨头的调查, 总结学术出版商推动知识获取的实践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针对学术出版商如何推动知识获取提出建议。[结果/结论] 通过调查研究, 发现学术出版商在推动个人、机构和国家的知识获取方面确实做出了一些努力, 但是也存在信息公平、免费资源相对较少、涉及范围比较有限等问题。笔者认为, 学术出版商应在保障公众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加强社会公共知识建设、缩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信息鸿沟等方面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7.
现代图书馆的五大基本理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平等服务、知识自由、信息公平、民主政治、社会包容等,均应成为现代图书馆的基本理念。平等服务理念要求图书馆服务必须坚持无身份歧视原则和关爱弱势群体原则。知识自由理念要求图书馆应遵循用户自主选择原则和保守用户秘密的原则。信息公平理念要求图书馆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消除身份障碍、经济障碍和空间距离障碍。民主政治理念要求图书馆充分发挥民主素养教育职能。社会包容理念要求图书馆减少或避免社会排斥,包括政治排斥、人格排斥、设施排斥和制度排斥。  相似文献   

18.
数字鸿沟是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领域中的障碍,目前它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巨大障碍。通过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广大用户的信息素质、优化图书馆的服务质量、提升馆员自身的信息素养,高校图书馆可以而且应当在缩小甚至消弭社会性数字鸿沟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探讨信息媒介特别是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情况、对传统媒体与社会化媒体公正与全面程度判断,与用户对公共话题认知程度、参与情况之间的关系。[方法/过程]对585名微博活跃用户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他们对于各类型媒体特别是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情况、公信力判断,以及对25个公共事件的认知和参与情况。[结果/结论]媒体(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使用频率越高,对公共事件认知水平越高;对于负面特定事件,受社会媒体影响越高的用户自认为对此类事件的认知度越低,而受电视影响越高的用户自认为对这类事件认知度越高;尽管抽样用户认为微博较之传统媒体,报道全面程度和公正程度更高,但信息不一致的情况下,用户选择相信电视、门户网站、报纸等渠道高于微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