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胡珺  鲁瑜 《出版广角》2015,(8):40-41
在数字化出版浪潮的冲击下,传统的美术出版没能逃离读者分流,以及市场份额缩水等危机,只有把握“读图”时代的阅读趋势,以图文并茂的内容形式满足读者与时俱进的审美需求,不断扩大其内涵和外延,才能实现传统美术出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数字出版的时代背景,通过对传统美术出版现状的分析,对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研究和探索,试图找到传统美术出版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2.
何碧霞 《今传媒》2013,(6):105-106
本文介绍了数字出版的含义,对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从内容和技术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阐述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方向,科技期刊业数字化发展的核心是期刊的内容,发展的关键是技术,发展的基础是经营模式。指出:数字出版和传统出版两者不是彼此取代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3.
刘琦  王华丽 《中国编辑》2023,(9):68-71+85
随着数字技术在出版产业的广泛应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的融合不断深入,出版技术、出版内容、营销方式、出版人才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断走向深入。文章分析了在出版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出版单位进行编辑业务流程再造的核心原则和支撑要素,并结合出版实践,详细阐述了编辑营销一体化业务流程的运行过程,以期对数字时代出版单位的出版业务工作实践提供一种可供参考和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传统出版在数字化转型中具有明显的内容资源和内容生成能力的优势,从“内容资源”走向“产品设计”是传统出版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真正满足读者消费需要的体现.做好产品设计,体现产品的内容价值,从过去对核心产品转到以形式产品开发和延伸产品开发、从过去对聚内容的关注转到对微内容的关注上来,依靠“产品设计”打造数字化转型核心竞争力,成功实现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型.  相似文献   

5.
朱尉 《编辑之友》2011,(11):67-70
数字化时代出版转型有着诸多动因,这些动因也成就了数字复合出版的面世。Web2.0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数字出版产业核心价值问题——产业链的架构和盈利模式的创新要求复合出版。同时,传统出版的技术缺失与数字出版的文化缺失需要通过复合出版实现技术与内容的双重整  相似文献   

6.
随着数字技术在各个行业的不断渗透,数字出版产业面临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数字化出版浪潮的影响下,传统的出版业态、出版者角色、出版内容、出版技术、出版物营销方式和传播渠道以及产业资源、阅读市场、赢利模式等,也在不断适应着现实要求。我们已经看到,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数字化已成为目前出版业的趋势和走向。大力发展新兴数字出版产业,带动传统出版产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转型不仅是传统出版方式的转型,也是传统出版体制机制的转型.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全面融合,是数字化转型的最佳选择和必然归属,也是数字出版产业与传统出版产业构建现代出版体系的基础.文章结合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合发展的背景以及数字出版的现状,探讨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深度融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论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的五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卿 《编辑学刊》2013,(1):14-18
本文从技术与内容的关系、产品与需求的关系、传统内容资源与数字内容资源的关系、内容提供商与平台运营商的关系,以及传统出版产业数字化升级与数字出版新业态的关系五个方面分析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并从中概括出数字出版业不同于传统出版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杨倩 《采.写.编》2024,(3):149-151
数字化时代,各行各业都乘着信息化、智能化的“东风”开始转型升级,使得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在进一步巩固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提升。尤其是对于出版传媒行业而言,无论是文本制作还是内容发布都呈现出新变化和新趋势,传统出版行业面临重大挑战,“融合出版”模式的数字化改革迫在眉睫。本文旨在对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模式进行探究,比较两种出版方式的异同,进而寻找两种不同出版方式的融合点,寻找符合当今形势的新型出版模式,实现内容的优质共享、信息渠道的共用,为当下出版社的发展谋得出路。  相似文献   

10.
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教育图书出版作为传统出版的重点方向,其数字化转型更加引人关注。本文以北京出版集团为例,提出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应以资源聚合为中心点,建设各类教育资源内容管理平台,选择合适的数字出版形态,以实现教育图书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李翠玲  孙瑾 《出版广角》2023,(18):24-29
数字出版内容建设是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根本所在,是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和核心任务,直接影响和制约数字出版精品矩阵的打造。数字出版内容建设体系建构包含“两种类型”“三个阶段”,“两种类型”是指转化型数字出版内容建设和原创型数字出版内容建设;“三个阶段”是指出版内容建设所包括的资源数字化、内容产品化和建构体系化三个环节。出版单位打造数字出版精品矩阵的可行性路径包括推进数字版权授权工程、实施出版资源数字化策略、推动数字资源精品化建设、建立与数字出版内容建设适配的运营体系以及推动数字出版品牌化发展等。  相似文献   

12.
“十三五”时期是传统出版行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中国出版业也不断向着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模式的产生与成熟,如何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有效融合,如何探索出新的商业模式,成为出版企业需要认真思考、重点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大背景下,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对学习内容和学习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出版行业顺应潮流,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本文阐述了数字课程出版的新理念,即“传统纸质教材+数字教材+教学活动”三位一体的数字课程出版模式,分析了其概念及特点,剖析其面临的机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托数字课程和教育服务平台,建议通过整体规划、建立标准、立体化出版、全程服务等策略,实现数字课程的策划、开发、运维等实践应用,从而实现数字课程的运营和推广,应对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对教育出版行业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4.
数字出版是一种新型的出版方式,其内容编辑加工工作利用数字技术完成,同时借助网络实现数字内容产品的传播。数字出版是传统出版行业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做出的重要突破,重点突出了图书内容、生产模式、传播载体以及学习形态的数字化发展。就数字出版而言,数字内容初始的编辑和加工,直接影响着数字内容的实际运营效果,笔者从数字出版入手,围绕数字内容的编辑与加工,对出版资源库的建设实践,发表几点看法,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探讨复合出版含义和相关技术,分析传统出版社数字化中的困境,指出复合出版将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融于一体,重建传统出版社的主体地位,体现其内容为王的核心价值,是传统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出版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出版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工作迈向新的阶段.本文在对出版行业数字内容资源建设和管理情况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行业数字内容资源建设和管理的核心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出版已经成为了出版业一个极具冲击力的发展支点.产业规模及用户群体的不断突破,体现了数字出版强大的市场潜力.因此,把握“互联网+”时代数字出版的新趋势,调整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是促进数字出版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 新趋势:全面重构新业态 数字出版不是传统出版内容的数字化,而是涉及出版理念、内容生产、运营模式等全面重构的新产业形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数字出版呈现出了一些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数字出版面临的六大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规模正在逐步扩大,已经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但我们也应看到,数字出版在我国仍然属于起步阶段,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还很大,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相当大的阻力。数字出版的范畴,包括原创作品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数字化和阅读消费数字化等。换言之,数字出版涉及版权、发行、支付平台和服务模式等环节,它不仅仅指直接在网上编辑出版内容,也不仅仅指把传统印刷版的内容数字化,又或者把传统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与数字科技的进步,以及现代传播媒介的推动,传统出版业纷纷向数字出版转型升级.当前国内文化产业发展兴盛,在互联网推动下,网络文学产业更是呈现出从“渠道为王”转向“内容称帝”的新态势,各网络文学企业通过不同的运营模式促进产业升级,着力打造IP为主导的泛娱乐化产业链,移动阅读正在朝着主流方向发展.同时,网络文学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本文在梳理网络文学产业历程的基础上,探析发展路径、预测发展趋势,对数字出版背景下网络文学产业的健康壮大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利平 《新闻窗》2007,(3):104-105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正在给新闻出版业带来深刻的变革。其中“数字出版”这一概念日益凸显,备受行业、学界关注。数字出版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传统出版业的数字化和新兴的数字出版媒体。面对数字化浪潮,国家把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