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介绍了目前沈阳地区图书馆的基本现状,以及国内开展馆际文献通借通还服务的情况,分析了几种管理模式的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沈阳地区公共图书馆实行通借通还服务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文章介绍了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的服务模式、管理办法及运行状况,分析了柳州市图书馆开展通借通还服务的优势,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多校区开展通借通还,能使读者不出校区便可完成对其他校区馆藏图书的借还,是图书馆以人为本、做好服务工作的重要举措。文章调查了多校区图书馆不能开展完全式通借通还的原因,分析了开展完全式通借通还的关键因素,并介绍了在新老两馆开展通借通还可行的模式案例。  相似文献   

4.
概括了当前图书馆开展通借通还服务工作的现状,结合现有的图书馆管理系统,以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通借通还系统的开发实践为例,从系统流程、系统功能、模式选择、技术实现等几个方面介绍了实现通借通还服务的系统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目前沈阳地区公共图书馆的有关现状,以及国内开展馆际文献通借通还服务的情况。探讨了沈阳地区公共图书馆实行通借通还服务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6.
通借通还服务是高等院校多校区图书馆实现印刷型文献资源共享的较为有效和先进的手段。分析了ALEPH500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中通借通还服务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通借通还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础支撑条件。《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技术规范》(DB4401/T96-2020)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地方标准之一,该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对规范广州市公共图书馆通借通还服务,促进公共图书馆均等化,提升业务管理水平和服务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阐释了该标准的编制背景、意义、编制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高校多校区图书馆通借通还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灿 《图书馆学刊》2010,32(12):93-95
介绍了高校多校区图书馆如何开展通借通还服务,并以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通借通还系统的开发为例,介绍了开源软件组合技术,结合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实现高校多校区图书馆通借通还,满足读者跨校区借阅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图书馆纷纷从单一馆模式走向联合馆模式,通借通还能有效方便读者借阅和共享图书馆文献资源。从开展通借通还服务的实践出发,提出如何利用力博图书馆管理系统实现馆际通借通还服务,并将力博和其他通借通还系统进行了比较分析,对如何更加完善这种服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借通还是城市图书馆的基本要求与服务之一,并越来越多地被图书馆所应用,但在现代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背景下,通借通还还应寻求新的服务增长点。文章主要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读者借阅数据为依据,说明了在中科院各个图书馆之间采用通借通还服务模式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对知识服务背景下的通借通还增值服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近10年国外馆际互借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外图书馆界对馆际互借的研究非常活跃。对1996~2006年国外主要学术基础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出馆际互借理论研究的8个重点方面,分别是:论文馆际互借与电子期刊自由存取的相关性;图书馆的馆际互借物流体系;馆际互借与馆藏的利用关系;馆际互借的版权问题;馆际互借的成本优势;馆际互借的服务;馆际互借的措施及发展。这些问题反映了国外馆际互借理论研究的进展。参考文献41。  相似文献   

12.
"南京城东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联合体"馆际互借服务的开展促进了南京城东地区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作。新推出的馆际互借服务模式——基于服务本地化的通借通还模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运行模式;在当前开展的馆际互借系列服务活动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扩大服务和合作范围,加强宣传与培训,使馆际互借工作在区域文献资源共享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3.
孙维莲  王伟 《图书馆》2012,(4):82-84
馆际互借在中国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对研究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了现实需求和充分条件。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影响馆际互借的三大要素是资源、读者需求和馆际互借环境,并对其进行了逐一分析,用理论和实证说明资源是馆际互借发展的基础,读者需求是馆际互借发展的动力,良好的馆际互借服务环境则是馆际互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The Reference Librarian》2013,54(45-46):111-117
This paper looks at how international students encounter the interlibrary loan process in the academic library, and describes some of the stumbling blocks that these students have in using the interlibrary loan system. The interlibrary loan borrowing interview and bibliographic instruction with an interlibrary loan component are recommended as effective methods of teach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bout interlibrary loan. The paper also explores how an interlibrary loan department can access the foreign research materials requested by international students.  相似文献   

15.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have changed the interlibrary loan landscape, leading many of its practitioners to wonder what the future holds for interlibrary loan. Examining the way in which change is discussed can reveal some insecurities on the part of interlibrary loan workers and can also provide direction as to where interlibrary loan is going.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述了馆际互借的意义和作用,介绍了天津市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的模式和流程,以及基于Unicorn自动化管理系统的馆际互借量的统计方法,最后指出目前馆际互借数据统计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电子书馆际互借是馆际互借这一图书馆传统服务在电子书时代的延续与发展,文章分析电子书馆际互借的现状及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对传统的馆际互借模式与基于在线电子书平台的新馆际互借模式进行探讨。指出在这些模式的指导下,要充分利用在线电子书平台,综合考虑电子书的不同来源、版权保护、读者获取电子书的方式等状况,开展图书馆电子书馆际互借服务。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presents an examination of the annotations, comments and notes written by Interlibrary Loan Borrowing (ILLB) staff and interlibrary loan patrons. Interlibrary loan requests were submitted on index cards, and later using the electronic interlibrary loan system (ILLiad). The research attempts to determine how the interlibrary loan process was transformed from the analog-to-electronic progression. Analysis of the notes, annotations and comments on 2,000 interlibrary loan cards and 1,975 ILLiad transaction records suggests that consolidation and synthesis of different components in the interlibrary loan process has resulted in increased efficiency. Patrons using the electronic service are more motivated to communicate with ILLB Staff via the “Notes” field embedded in the interlibrary loan request submission form.  相似文献   

19.
BALIS馆际互借服务在制度体系构建上采取了集中式管理的模式,在业务体系构建上采取分布式服务的方式。清晰透明的过程控制保证了馆际互借服务顺利运行,有效的评估促进了馆际互借服务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馆际互借服务质量的提高。但文献满足率低、居高不下的物流费用等限制了馆际互借服务的拓展,应在队伍建设、资源建设、系统建设、物流等方面统筹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