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意义] 针对已有移动图书馆高校用户接受行为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之间的不一致问题,对该领域相关实证研究加以梳理和再分析。以明确影响移动图书馆高校用户接受行为一般性因素在程度和方向上的差异。[方法/过程] 利用元分析方法,通过系统收集与移动图书馆高校用户接受行为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梳理和识别影响移动图书馆高校用户接受行为的关键因素。从移动图书馆的知识内容特征、技术媒介特征、用户个体特征和接受情境特征等4个维度构建移动图书馆高校用户接受行为因素模型。[结果/结论] 研究发现影响我国移动图书馆高校用户接受行为的主要因素为:感知有用性、任务-技术匹配、感知质量、感知易用性、便利条件、个体创新、自我效能、社会影响、主观规范和感知成本等10个因素。其中,感知成本和任务-技术匹配对移动图书馆高校用户接受行为的影响不显著,个体创新和自我效能对移动图书馆高校用户接受行为的影响最大,感知易用性和感知有用性是影响移动图书馆高校用户接受行为最显著的变量。  相似文献   

2.
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云服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存在咨询途径和技术手段复杂多样、名目繁多,咨询服务效率不高,咨询人员配置不合理,各高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发展不平衡,资源重复建设严重等问题。将云计算引入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具有降低软硬件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有利于信息资源的整合和高校图书馆联合咨询服务的发展、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及高效的咨询服务等优势。高校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云服务的实现模式包括商业购买模式、由各级政府牵头或主导模式、集体订制或外包模式、自行(单独或合作)开发模式等。"云"中提供了各种丰富的资源及服务,需要强大的团队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 图书馆焦虑是影响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资源利用的主要障碍,对图书馆焦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的研究,有助于图书馆更深入地了解用户心理,进而提升为用户服务的质量。[方法/过程]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方法,从资源、检索、制度、员工、知识、舒适度和情感7个维度及用户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个人特质、信息素养培训状况3方面来研究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结果/结论] 通过构建图书馆焦虑测量常模,发现我国高校学生图书馆焦虑处于中度焦虑水平。研究还表明,资源、检索和制度维度是影响图书馆焦虑的主要因素,用户在各维度的图书馆焦虑程度与其性别、年级、年龄、学习成绩、所属高校类型、一般性焦虑和自尊状况以及是否参加图书馆培训和信息检索课程等自身因素有关。本研究为我国图书馆焦虑实证研究提供测量工具;了解图书馆焦虑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提出解决图书馆焦虑的具体策略,为图书馆开展读者服务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需求与服务的读者调查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武汉大学图书馆数字资源需求与服务的读者调查统计及分析,了解读者对图书馆收藏的数字资源的认识与需求、利用数据库的行为特征、对数字资源服务的利用与评价,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大学图书馆满足读者数字资源需求,提高数字资源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 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评价模型来开展湖南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绩效的实证评价,为有针对性地采取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绩效优化改进措施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过程] 从投入、过程和影响三大维度出发,构建一个由7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主观赋权方法中的层次分析法和客观赋权方法中的CRITIC法相组合的赋权模型,测算绩效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并进一步采用改进型TOPSIS法测算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绩效评价值。[结果/结论] 湖南省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能力与其学校所属类型高度相关,并且呈现出较显著的差异。从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来看,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在投入成本、宣传培训与推广以及学术产出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整体内容、检索系统、配套服务以及利用情况方面的差异略小。今后湖南省各类型高校图书馆除了针对数字资源服务的薄弱环节进行优化改进之外,还需要从投入、过程和影响多维度视角出发,系统全面提升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绩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意义]面对数字资源的智能化、可感知、沉浸式和可互动的未来趋势,三维实体、全景视频等新型资源形态成为记载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形式。以往用户界面模型难以较好地支撑图博档等公共机构的互动情境式数字文化服务,公众需求和交互情境更迭呼唤沉浸体验、自然流畅的新型交互界面。[方法 /过程]通过对数字馆藏资源与服务、多模交互界面与体验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提出面向馆藏数字资源的多模交互界面模型;多模交互的信息交换过程须以人的信息加工能力为约束,通过给出多模交互的信息加工模型,剖析虚拟现实情境下馆藏资源的用户交互认知过程。立足面向馆藏资源的多模交互模型,基于“界面-认知-情境”递进逻辑,分析影响用户交互体验的关键因素。[结果 /结论 ]面向馆藏数字资源的多模交互界面模型应由交互模态、交互原语、交互任务三个关联递进的层级构成,以人为核心的多模交互可在多模感知、思维决策和交互执行等阶段增强人类的认知能力。沉浸流畅的用户交互体验取决于界面感知交互模态、心智模型匹配程度、交互情境沉浸维度等关键因素,可为多模交互设计、数字文化服务开展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用户需求的图书馆用户满意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图书馆用户满意和用户需求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图书馆用户满意的构成维度、影响因素、用户需求特征,以及用户需求与满意之间的关系;从需求角度出发,构建图书馆用户满意度模型.采用问卷法对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用户进行调查以收集原始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模型验证.研究发现:用户需求与感知的不一致会直接影响其对图书馆的满意度;图书馆用户整体满意度由信息资源满意、信息服务满意、信息系统满意组成,这三种满意度分别都会正向影响图书馆整体满意度;信息资源满意会正面影响信息系统满意,信息服务满意会正面影响信息资源满意,而信息系统满意也会正面影响信息服务满意.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及用户群的特点,描述了由用户子系统、信息检索子系统、信息推送子系统组成的主动推送系统框架,并分析了系统实现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
提出一种基于概念格的数字图书馆用户检索行为序列模式挖掘方法。该方法采用“基于概念格的自顶向下与分治相结合”的挖掘思想,通过自顶向下的概念格迭代,利用概念格的复用性和提取频繁项集的优势,获得数字图书馆用户检索行为的序列模式。该方法不需要遍历原始用户信息数据库,能够大大压缩挖掘时间,有助于数字图书馆提高用户检索速度、改进个性化服务。  相似文献   

10.
时莹  王铮 《图书情报工作》2022,66(23):41-50
[目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时,需要深入理解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并探索和培育适合本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支撑要素。而数字化服务能力就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支撑要素,需要对其内涵、影响因素、作用机理进行把握。[方法/过程] 对高校图书馆数字化转型和数字化服务能力的内涵及层次进行阐述,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和网络在线内容获取等多渠道收集资料,借鉴扎根理论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结果/结论] 内外部支持、读者和数字化馆员的认知程度、读者和数字化馆员的行为是影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服务能力的主要因素。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综合利用内外部资源、提升馆员和用户数字化认知程度、促进图书馆与读者的行动协同及价值共创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选取44所数字图书馆网站,针对数字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和数字化信息检索服务中的著作权保护声明进行网络调查,分析我国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著作权保护现状,并提出解决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著作权保护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屈南 《图书情报工作》2017,61(11):88-95
[目的/意义] 通过对国外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参和课程导航调研分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相关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方法/过程] 通过网站调查、文献调研,分析国外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参和课程导航的发展状况、系统平台、服务模式及内容形式,并以美国两所高校图书馆的相关实践为案例,深入探讨如何规划实施电子教参和课程导航项目。[结果/结论] 对国内高校图书馆电子教参和课程导航建设提出建议:应加强已建成电子教参的评价和改进;加强课程导航的建设力度,侧重信息素养培养;嵌入用户教学环境,提供知识服务;加强服务精细化,增强用户信心;加强与新兴媒介的融合,打造泛在化课堂环境。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图书馆制度建设及信息服务的调查,并对其进行数字信息环境的分析,认为制度建设应增加对数字资源及服务的管理规定,信息服务应开展全球服务、集成化服务、数字化服务、特色服务。  相似文献   

14.
当前,数字图书馆的信息环境已由信息不足转变为信息过载,其对应的服务模式也应由"人找信息"转变为"信息找人"。智能信息推荐服务的应用有助于应对新信息环境转变给数字图书馆带来的新挑战,但目前国内外对数字图书馆智能信息推荐服务满意度的影响机理尚缺乏深入研究。本文利用扎根理论方法,通过对访谈获取的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出78个初始概念、24个基本范畴和6个主范畴。在此基础上,梳理范畴间的关系路径与作用机制,并构建了数字图书馆智能信息推荐服务满意度影响机理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发现,在用户偏好的调节作用下,推荐系统质量、推荐信息质量、推荐服务质量和推荐形式共同对数字图书馆智能信息推荐服务满意度产生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数字图书馆服务优化与良性发展提供有益参考,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意义]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向校外用户提供借阅服务时收取押金的现象,寻求可覆盖大部分用户的免押金信用借阅体系。[方法/过程]分析高校图书馆所遇信用问题的产生原因,对比国内外高校图书馆面向校外读者的借阅制度。[结果/结论]在信息化社会中,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中的用户信用体系由用户信用信息体系、用户信用评价体系、用户失信惩罚制度、用户信用教育体系、信用风险转嫁机制等构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信息茧房现象的存在,对用户使用移动知识服务具有一定影响,不利于用户对知识的学习与汲取。为探究信息茧房对用户使用移动知识服务的影响,以高校师生为研究对象,研究信息茧房效应下影响移动知识服务的因素,并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突破信息茧房、完善现有移动知识服务提供参考。[方法/过程]以信息茧房的主要成因为研究变量,构建信息茧房效应下用户使用移动知识服务的影响因素初始模型;利用问卷调查法收集相关数据,对初始模型进行分析检验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结论]研究发现,用户特质(如心理动因和个人素养)、服务平台(如算法推荐技术)、信息内容(如内容权威性和有用性)和移动环境这4个方面均对用户使用移动知识服务产生影响。其中,用户特质对移动知识服务使用的影响最大;服务平台对移动知识服务使用也产生较大影响;此外,信息内容与移动环境也对移动知识服务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需求为导向的的数字信息资源开发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数字信息资源开发要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网络环境下数字信息用户需求,在获取方式、内容、检索和成本方面都呈现出许多新特点。针对这些特点,数字信息资源开发应在数据库建设、资源整合、信息集成服务,以及与大众搜索引擎合作等方面体现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联盟合作和知识网络应成为以需求为导向的数字信息服务平台。参考文献29。  相似文献   

18.
用户画像技术作为实现精准营销及服务的有效工具,在很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验证和应用,也为高校图书馆的精准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以某高校图书馆的读者信息和行为数据为例,引入并改进客户细分领域中的RFM模型,对读者群体进行聚类细分,同时建立了具有不同行为特征的图书馆读者群体的用户画像。最后,提出了基于改进RFM聚类的高校图书馆用户画像构建方法,以期为高校图书馆用户描述和精准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Recommender systems can be a powerful tool for digital libraries if they implement the systems right to information seekers. While patrons have shown an increased interest in recommender systems, digital libraries ought to offer personalized services and assist users both novice and experienced with more sophisticate information retrieval technologies. By guiding users to timely, accurate, and suitable resources within the library the recommender system could take the place of the reference librarian of the bricks and mortar library to enhance the digital libraries services.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explores user perception, the use of an academic library,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user perception and library use.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academic library is a preferred place to study and spend time during non-class times on campus. The frequent user activities in the library included individual study, reading, computer use, finding information, group study, using referenc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and meeting and socializ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ibrary use and each of the user activities was examined.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users perceive the academic library primarily as a place for 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seeking. The study shows how users perceive and use the academic library, and provides insights into how libraries can strengthen their place and advance their role in the academic commun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