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难忘的记忆     
40多年过去了,往事难忘,历历在目. 上个世纪60年代那个动乱的时期,毛主席让一些老同志到他搞"文革"试点的六个工厂(即当年尽人皆知的"六厂二校"中的六个在北京的工厂,二校就是清华和北大)去看看,并说他们可以来去自由,可以不住在厂里.  相似文献   

2.
梦寻鲸鱼沟     
卞寿堂 《陕西档案》2002,(5):44-44,43
我是生长在白鹿原,吮汲着鲸鱼沟水长大的。神奇的白鹿原以其厚重的文化积淀令人向往,而纵贯白鹿原东西六十里的鲸鱼沟,又以回然不同的湿地景色给白鹿原赋予神秘的色彩。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图书馆的讲座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在那个渴求知识的年代,讲座作为一种传播思想、传授知识文化的教育方式,至今让那个年代的受益人群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4.
1980年代的文化热中,哲学占据了重要位置。对于马哲的重新讨论,对于西哲的客观探讨,以及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再挖掘,都为那个时代思想领域的重新起航奠定了基础就哲学学科而言,1980年代具有分水岭意义。经过文革的精神饥渴和学术饥荒,新的学术积累重新开始。而在1980年代文化热潮奔涌、各个圈子热闹纷繁的中国,哲学界无疑位居中心,成为那个特殊年代的文化标志之一。无论是译介西方哲学、马哲内部的多元化讨论、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作为一部恢弘的历史题材小说,在文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自1997年获得矛盾文学奖后,更是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白鹿原》也进入了跨媒介传播时代。先后以秦腔、话剧、交响舞剧的形式重新搬上舞台,2012年小说《白鹿原》出版20周年,电影《白鹿原》的公映,更可以称得上是一件文化事件。本文通过对不同媒介形式的《白鹿原》文本分析,理清其传播轨迹,对比改编文本的不足与小说的差距,进一步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价值、传播效果、跨媒介传播规律做出总结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年代,在配合西安市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关中十六国墓葬开始被发现与研究。时至今日,关中地区已经积累了一批十六国墓葬的资料,其中陶俑是最主要的随葬器物。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关中十六国墓葬陶俑群为对象,对其进行类型学研究,将关中十六国陶俑分为三个时期,前、后赵时期,前秦时期,后秦至北魏初期。从关中十六国墓葬特征看,这三个时期的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都反映出地域因素的影响,其中随葬俑群的形成最具典型性。魏晋以来,北方人口的迁徙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关中墓葬文化的发展,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关中十六国陶俑群的特征与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7.
岳立松 《兰台世界》2016,(18):96-98
关中八景集合关中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景观,将空间景致纳入人文与历史文化框架之中予以重构和诠释。关中八景在元代《类编长安志》中已初露端倪,此后有明代《长安十景图》、刘储秀"长安十景"及清代张岱"关中八景"、康熙《咸宁县志》"十二景"、宫梦仁"关中八景"等多种说法。关中八景的形成与演进显示出历史脉络与地理因素的特征,在自然形成与人文景观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展现关中地缘文化的人文特性。  相似文献   

8.
他曾被部队树为自学标兵,并破格提拔为干部。每当他回忆往事,总是情不自禁地说:“是部队给了我艺术生命,所以我要用自己手中的画笔无悔地讴歌我所热爱的军营生活。”他,就是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山西省美协会员、山西省某武装部政工科长荆兆林同志,一个小地方走出来的军旅画家,一个对军营文化艺术有着执著追求的基层普通军官。荆兆林,1958年生于山西省临猗县。幼年的他正赶上那个动乱的年代。他看到四处张贴的木刻领袖像,就好奇地学着刻制,没想到竟然模仿得很像。家里人怕惹事就不让他再刻画,可不谙世事的他哪懂得那么多,…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晋西南地区以周家庄遗址为主的三里桥文化遗址的典型陶器进行讨论,将三里桥文化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器物组合以尖角裆单把鬲为主要特征,晚期单把鬲高领,且带有实足根,年代已进入夏纪年。在此基础上,辨识出分布至关中东部的三里桥文化遗存,并对这一时期三里桥文化与客省庄文化的交流互动态势进行了讨论。晋西南地区的三里桥文化在受到客省庄文化影响的同时,也将部分双鋬鬲因素传播至关中东部地区,二者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客省庄文化一直表现出强势,从而迫使三里桥文化向西传播受阻,并转而向东渗透。  相似文献   

10.
词学的文化追求──阅读《中国词学大辞典》徐枫早在30年代中期,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就曾计划写一部“为词学总结”的《词学考》,因抗战爆发而被迫放弃;60年代,又欲请人编写《唐宋词辞典》,亦因动乱骤起而未果。许多年来,夏先生无时不在惦念此事,但直至先生于1...  相似文献   

11.
《出版参考》2012,(27):21
本刊讯(记者缪立平)9月12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白鹿原》出版二十周年庆典暨纪念版、手稿版揭幕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电影《白鹿原》导演王全安,舞剧《白鹿原》导演夏广兴,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副总编辑何启治(《白鹿原》首版编辑),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士光等出席了本次庆典活动。管士光在庆典活动上介绍说,《白鹿原》于1992年底率先在人民文学出  相似文献   

12.
《全国新书目》2014,(5):10-10
大地上的异乡者 上世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是中国政治、历史、文化、经济以及社会个人命运急速变化的时代,在那个大时代潮流中,每个人,不论大人物小人物都被洪流卷人其中,随着命运的改变而四处漂浮。  相似文献   

13.
陈忠实清楚《白鹿原》的敏感性,他也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发表小说。但并非像外界想象的"客观、中立"的写史态度,在作家看来,历史不是中立的陈忠实还清楚地记得1992年1月,《白鹿原》正式稿完成的那个傍晚,四点钟的太阳尚未落山,独自在家的他忽然觉得"缓不过气儿来"。他似乎已经在一个山洞里住了好些年,好不容易走到洞口,但"那种光明让人受不了"。他出门蹲在河边抽烟,还放了一把火,听着夜风中哗哗作响的荒草,才终于感觉到了一种压抑过后释  相似文献   

14.
外国人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中国,中国人通过他的作品品读中国文化。一个一直少有人重视、甚至处于边缘和沉寂状态的研究——林语堂研究,在王兆胜先生的笔下,我们似乎又重新回到了那个年代,重新认识那个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中国文人。我大胆的借用了王兆胜先生博士论文的题目,诚惶诚恐。  相似文献   

15.
罗家伦和他同时代的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大家.都诞生于20世纪初那个新旧文化激烈碰撞的特殊年代.他们既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又在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中得以熏陶——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因而虽然身处内忧外患的动荡年代,却依然进发出令人炫目的文化光芒。  相似文献   

16.
文学艺术     
《出版广角》2012,(11):92
《白鹿原》作者:陈忠实著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8月版定价:39.00元提要:《白鹿原》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主人公六娶六丧,一个家族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厚重深邃的思  相似文献   

17.
郝小奇专题     
《今传媒》2010,(4)
六月初的关中,正是麦熟杏黄时节.沿西潼高速东行,扑面而来的是热辣辣的阳光与一望无际的麦浪,远远的似乎飘来秦人喜获丰收那高亢的曲调. 约一个半小时的畅游,便来到五岳之宗的华山脚下.昨日友人讲西安电视台要录一档关于老腔的节目,邀我同往,正是梦寐以求的悦事.那年错过观话剧<白鹿原>中老腔的表演,总有挥不去的遗憾,便不能再失去这一次机会了.  相似文献   

18.
本刊和中央电视台、陕西日报等单位联合举办的《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于1月19日在西安揭晓。《起步——1949至1958》(时盘棋摄)、《动乱——1966至1976》(李振盛摄)、《转机——1976至1986》(李晓斌摄) 3组新闻系列照片荣获大奖;《关中父老》(邱晓明摄)、《无题》(伍世雄摄)  相似文献   

19.
从古至今,建筑已经成为了人们衡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准,它所体现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滚滚历史之中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以及发展的方向,以及整个民族在整个过程中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展现.它承载着太多太多的宝物,留下了那个年代,那个时期他们的生活与工作的体现.如果想要了解这个民族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建筑能够穿越历史的长河,重现出当时的文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样板戏     
张继卫 《档案天地》2013,(12):15-19
样板戏,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文化记忆,是中国戏剧史上的奇迹与经典,它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文化,曾经成为一种全国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八个样板戏主导了那个年代中国人的审美与价值观,随着时间的流逝,样板戏正在成为一曲悠远绵长的历史文化回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