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正本刊讯3月16日,芦苇携新书《白鹿原:芦苇电影剧本》出现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活动中心,和诗人仝晓峰、电视剧版《白鹿原》的编剧张光荣、电影学者陈晓云一起讨论新书的创作,以及他们对于电影、剧本创作的见解。据悉,《白鹿原:芦苇电影剧本》是芦苇第一次公开发表的完整剧本。这部作品的问世历经曲折,历时五年,前前后后七易其稿,而最后并没有被搬上大银幕。芦苇说,《白鹿原》对于自己是个充满挑战性的诱惑,而自己回应了这个挑战。《白鹿原》小说有四十多万字,六万多字的剧本只有原作的六分之一到八分之一。横跨半个世纪的历史风云、纷繁复杂的情节、个性鲜明的人物,把这一切要压缩到一个半小时或三个小时的胶片中,改编难度非常之大。  相似文献   

2.
走近《白鹿原》□何启治关心中国当代文学的读者,当会在1993年惊喜地发现一道绚丽的文学风景,这就是连载于1992年第六期、1993年第一期的《当代》杂志,而后于1993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白鹿原》。这部近50万字的大书是如何诞生...  相似文献   

3.
《白鹿原》作为一部恢弘的历史题材小说,在文学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自1997年获得矛盾文学奖后,更是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白鹿原》也进入了跨媒介传播时代。先后以秦腔、话剧、交响舞剧的形式重新搬上舞台,2012年小说《白鹿原》出版20周年,电影《白鹿原》的公映,更可以称得上是一件文化事件。本文通过对不同媒介形式的《白鹿原》文本分析,理清其传播轨迹,对比改编文本的不足与小说的差距,进一步对经典文学作品的传播价值、传播效果、跨媒介传播规律做出总结与探索。  相似文献   

4.
《出版参考》2012,(27):21
本刊讯(记者缪立平)9月12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举办的"《白鹿原》出版二十周年庆典暨纪念版、手稿版揭幕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电影《白鹿原》导演王全安,舞剧《白鹿原》导演夏广兴,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副总编辑何启治(《白鹿原》首版编辑),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士光等出席了本次庆典活动。管士光在庆典活动上介绍说,《白鹿原》于1992年底率先在人民文学出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档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处女作《白鹿原》,首先在《当代》杂志1992年第6期和1993年第1期连载,其后它的单行本于1993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白鹿原》在1992年与1993年之交的出现,就像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天空中突然升起了一颗耀眼的新星,格外引人注目。从那时到现在,近十年过去了,《白鹿  相似文献   

6.
高盛楠 《新闻窗》2014,(2):41-43
王全安团队精工细作了7年将民族史诗般的小说《白鹿原》搬上了银幕,电影公映后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却饱受争议,褒贬不一。白鹿和朱先生这两个核心意向的缺失,让对《白鹿原》饱含期待的读者慨叹《白鹿原》丢了核心和灵魂,观众也并不为田小娥的大篇幅情感戏而买单。  相似文献   

7.
武瑾 《今传媒》2014,(4):78-79
2012年公映的电影《白鹿原》在上映之前,它的宣传团队就打出了《白鹿原》是"最难拍的中国电影"的口号。作家陈忠实的史诗巨著《白鹿原》通过描写陕西白鹿原上白家与鹿家两大家族的情感纷争,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北方农民的群像,具有强烈的民族内涵。其中人物众多,性格各有千秋,关系复杂,要将其改编为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难度的确不容小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电影《白鹿原》在对原著小说改编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来探析长篇小说改编电影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8.
武瑾 《报刊之友》2014,(4):78-79
2012年公映的电影《白鹿原》在上映之前,它的宣传团队就打出了《白鹿原》是“最难拍的中国电影”的口号。作家陈忠实的史诗巨著《白鹿原》通过描写陕西白鹿原上白家与鹿家两大家族的情感纷争,展现了中国旧社会北方农民的群像,具有强烈的民族内涵。其中人物众多,性格各有千秋,关系复杂,要将其改编为电影,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难度的确不容小觑,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电影《白鹿原》在对原著小说改编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与技巧来探析长篇小说改编电影中如何塑造人物性格,展现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9.
《兰台内外》2013,(2):62-63
《白鹿原》是一部小说,它曾荣获茅盾文学奖,轰动一时。它的作者叫陈忠实,曾经的民办教师、基层干部,现今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写作《白鹿原》前,陈忠实说了一句话:"如果50岁还写不出一部死后可以当枕头的书,这辈子算白活了。"如今,功成名就,问起71岁的他最大的幸福是什么?他答:看到报纸上刊登了自己的文章,哪怕是一篇小散文。  相似文献   

10.
从小说发表到电影改编上映已经过去20年。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了大时代变迁的史诗,而对于小说争论和电影改编曲折的20年似乎也反射了一个新时代转型期的精神挣扎作为当代中国最历尽周折的小说之一,《白鹿原》衍生出一部更加历尽周折的电影似乎在预料之中。二十年来,不可开交的争论似乎在《白鹿原》里缭绕不去。这部气局堂堂的作品从一出生便路途艰辛:小说删改后才终于获得茅盾文学奖,影视改编迟迟不批,获准拍摄后又数次易主,一波三折。而好容易拍摄完毕,初剪版本还得到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闻周刊》2012,(34):64-65
土地、挣扎、生存、奋斗、伤害、政治、苦难、情欲……《白鹿原》注定与这些沉重、宏大且充满象征意义的词语相关。很少有一部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能像《白鹿原》一样,一经问世就能引发如此高的关注、如此大的争论和如此长久的热议。20年前,陈忠实谨慎且审时度势地选择了出版时机,让这部作品得以面世,然后被要求删改,继而才能被授予茅盾文学奖。几经周折,《白鹿原》终于被允许改编为电影,但之后的十年依旧充满磨难,如同被施咒一般。剧本改编数易其稿,仍立项未果,资方与导演的分歧也逐渐显露,宏大的题材陷入了电影政策与市场的双  相似文献   

12.
1993年,陕西作家陈忠实发表了他的著名小说《白鹿原》.20年后的2012年,陕西籍导演王全安历时十年将小说搬上银幕,拍成了备受关注又颇受非议的同名电影《白鹿原》.对比小说和电影,诗性特征和诗性智慧可以说是小说和电影最大的不同,也是电影表达中的最大缺失和瑕疵所在.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闻周刊》2006,(20):79-79
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以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为时代背景,描写了世代生活在白鹿原上的白、鹿两家动荡岁月里的国仇家恨;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话剧,在经过三年的筹备之后终于被北京人艺搬上了舞台。  相似文献   

14.
农耕社会不是《艳阳夫》《创业史》所描述的社会,倒像是陈忠实一《白鹿原》里的社会。山清水秀大抵不假,人际和谐则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那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社会。  相似文献   

15.
我编过六家日报的副刊: 一、1931年南京《新京日报》的《雨花》, 二、1934年上海《中华日报》的《动向》, 三、1937年汉口《新华日报》的《团结》, 四、1940年——1943年桂林《力报》的《新垦地》五、1946年重庆《商务日报》的《茶座》, 六、1947年重庆《新民报》的《呼吸》。  相似文献   

16.
陈庆婷  吴君 《新闻世界》2014,(8):282-283
本文通过对电影《白鹿原》的解析,分析镜头下的那个动乱的年代陕西关中以白鹿原地区为代表的文化传播,其中包括有独特的关中自然景观、文化精粹以及那个动乱年代关中地区的儒家文化。  相似文献   

17.
陈忠实简介     
罗雪村 《出版参考》2011,(6):M0002-M0002
陈忠实(1942-) 陈忠实,1942年生于西安市灞桥区,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197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已出版《陈忠实小说自选集》三卷、《陈忠实文集》七卷及散文集《告别白鸽》等40余种作品。《信任》获1979年全国短篇小说奖,《渭北高原,关于一个人的记忆》获1990-1991全国报告文学奖,长篇小说《白鹿原》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1998),  相似文献   

18.
陈忠实清楚《白鹿原》的敏感性,他也选择了合适的时机发表小说。但并非像外界想象的"客观、中立"的写史态度,在作家看来,历史不是中立的陈忠实还清楚地记得1992年1月,《白鹿原》正式稿完成的那个傍晚,四点钟的太阳尚未落山,独自在家的他忽然觉得"缓不过气儿来"。他似乎已经在一个山洞里住了好些年,好不容易走到洞口,但"那种光明让人受不了"。他出门蹲在河边抽烟,还放了一把火,听着夜风中哗哗作响的荒草,才终于感觉到了一种压抑过后释  相似文献   

19.
张心巧 《报刊之友》2012,(12):150-152
长篇小说《白鹿原》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作家们新的创作思路和还原历史原貌的欲望。《白鹿原》在整个文学史的革命叙事中处于关键的转折阶段,呈现出与红色经典、革命历史小说等不一样的风貌,在政治层面是对革命话语的翻转和颠覆,体现出消解神圣、解构既有历史观念的立场。本文将从阶级模式、革命对象、革命政党、革命者形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陈忠实用他的笔,建构了一面反观现代革命历史的镜子,超越了当代文学史上传统的革命叙事话语体系,使得《白鹿原》成为一道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相似文献   

20.
张心巧 《今传媒》2012,(12):150-152
长篇小说《白鹿原》作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体现了作家们新的创作思路和还原历史原貌的欲望。《白鹿原》在整个文学史的革命叙事中处于关键的转折阶段,呈现出与红色经典﹑革命历史小说等不一样的风貌,在政治层面是对革命话语的翻转和颠覆,体现出消解神圣﹑解构既有历史观念的立场。本文将从阶级模式、革命对象、革命政党、革命者形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陈忠实用他的笔,建构了一面反观现代革命历史的镜子,超越了当代文学史上传统的革命叙事话语体系,使得《白鹿原》成为一道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