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8 毫秒
1.
先学做新闻编辑,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编辑! 就我自己的体验,认为还是“先学做新民晚报的编辑”好。每一个报纸都有它自己的特殊性,编辑工作有它自己的一套特殊规律。初学新闻编辑的人,得先有感性知识,掌握自己报纸编辑工作的特殊规律,才能有比较深切的感受,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去掌握新闻工作、包括编辑工作的一般规律。新民晚报原名新民报晚刊,解放前就已在上海出版。如果从1929年新民报在南京创刊的时间算起,它已存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家老报纸是出过一些编辑人才的。三十年代有“三张一赵”之说,就是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和现任报社社长的赵超构。新闻编辑  相似文献   

2.
忆张大先生     
我和“新民报三张”都曾同事过,但在年龄上与之却有一代之隔。我视他们为师,他们却谦虚地视我为友。工作之余,我们一起聊天、饮酒、下棋、打牌,从未感到有什么“代沟”存在于我们之中。平时,我随大家一直称张友鸾为张大先生。他透彻世情,言语幽默,让人感到他有一颗质朴善良的童心,在他面前从没有拘束之感。张友鸾先生似乎是天生的总编辑之才。诚如他自己所说的,“18岁读大学新闻系,21岁参加报社工作,一直是‘总  相似文献   

3.
张光年     
《出版参考》2014,(3):M0002-M0002
张光年笔名光未然。湖北老河口人。1935年肄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活动,历任抗日救亡秋声剧社社长,拓荒剧团团长,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中共特支干事会干事,缅甸仰光《新知周刊》主编,缅甸华侨青年战工队总领队,《民主周刊》北平版编辑负责人。  相似文献   

4.
陈尚忠 《今传媒》2010,(7):74-75
张友鸾、张慧剑是民国时期蜚声中国报坛"三张"中的两位,他们的墓都安葬在南京将军山龙泉寺风景区。今年3月底,张友鸾亲属接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著名报人、作家张友鸾先生逝世十周年而编辑的《张友鸾纪念文集》,近日已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 张友鸾先生是安徽安庆人.1922年入平民大学,受知邵飘萍,主编京报文学周刊;奉老师李大钊命主办国民晚报.后又为世界日报、民生报、新民报、立报总编辑,复主南京人报.由北而南,由东到西,几乎跑遍大半个中国,先后服务于14家报纸.1953年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注释《水浒传》等古典文学作品,并从事文学创作. 这本纪念文集包含张友鸾先生年谱、纪念文章、生平轶事等部分,收录文章50多篇,照片20多幅,生动记录了这位报人、作家为发展中国的新…  相似文献   

6.
1935年9月,上海创刊了一张特色鲜明的四开小型报——《立报》。为它的诞生打响第一炮的总编辑,就是当时被誉为编辑全才的张友鸾先生。当年,在立报编辑部里集中了一批颇有名望的编辑记者,如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作家谢六逸,著名报刊连载小说作家张恨水,擅长写小评论的老报人严谔声,以及中共地下党员、新闻宣传多面手恽逸群等。在外勤记者中有谢六逸的高足舒宗侨和熊岳兰,以及熟悉文艺界情况的钱台生、张常人等。正是这些为国家、民族灾难而痛心疾首的爱国报人  相似文献   

7.
标点和数字     
王乾荣 《传媒》2002,(1):50-51
我读过舒芜先生一篇文章——《标点符号与文章风格》。他说5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李易,发现与他打交道的一些作者使用标点符号时各有特色:陈迩冬爱用破折号,黄肃秋文章里惊叹号多,张友鸾好用句号,周汝昌“大括号里面又套小括号”,舒芜喜欢分  相似文献   

8.
张友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老报人,于1990年7月23日病逝,享年86岁。在他逝世十周年(2000年7月23日)到来之前,曾在上海《立报》第一任总编辑张友鸾领导下工作过的于友同志及新闻界其他一些老同志,建议出版一本纪念文集。 由于“文集”编辑组和上海文汇出版社的通力合作,这本包括张友鸾年谱、墓志铭、几十篇纪念文章  相似文献   

9.
须我友记一代名编辑周振甫黄伊周振甫简历周振甫(1911—),浙江平湖人。中国共产党党员。编审。1932年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肄业。同年10月进开明书店编译所,初任校对,后任编辑;1953年1月转入中国青年出版社任编辑,1975年9月转入中华书局任编辑。...  相似文献   

10.
《南京人报》于1949年7月7日复刊。新组建的编辑部里,有原先的老人,又有来自各方面的新人,情况比较复杂。好的是大家革会热情高涨,东方红歌声几乎终日不离口,所以工作中的意见分歧,生活上的待遇高低,大家多能正确对待。加之社长张友鸾先生有丰富的办报经验和宽厚待人的长音风范,报纸很快打开了局面。当时张先生和大家一  相似文献   

11.
周振甫     
周振甫(1911~ ),浙江省平湖县人.学名麟瑞,以字行.1932年肄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33年,考入上海开明书店,从此开始了他的校对、编辑生涯,至今已有55年.  相似文献   

12.
钟山风雨起苍黄之日起,我就同这张马蹄桌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初我没料到,在马蹄桌边一坐就是40年,从青丝到白发,甚至连座位也没有换过。日日夜夜,风风雨雨,我已记不清在她身边度过多少个紧张的、激动的不眠之夜。说起这张桌子,有一段曲折的历史。它问世于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是国民党中央日报社社长马星野亲手设计的。这是一张为夜班编辑特制的办公桌。它状似马蹄,有10个座位,内围中心处是一张可转动360度的转椅,一看就知道是社长、总编辑坐的,他可以随时向半圆圈内外的各版编辑发号施令。  相似文献   

13.
编辑风采     
《中国编辑》2008,(3):F0002
范志民(1921-2005)山东省五莲县人,中共党员。1949年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肄业,同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担任《华东海军》画报社编辑。1954年转业到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教育科。1957年12月调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历任编辑、美术编辑  相似文献   

14.
《兰台世界》2014,(Z2):18-19
<正>一、个人经历与文革遭遇1.我出生于河北省昌黎县赤洋口庄。当地土地贫瘠,大部分人都来东北经商。我随父亲来到东北。我一岁时坐闷罐(货车)来到开原县。小学是在华商办的私立小学,后考入开原女子国民高等学校,读三年时日本投降。后入私立文理中学又到东北中学第六分校,高二肄业。于1952年5月经同学介绍参加锦县中学做教导干事。锦县中学校址在石山站。校  相似文献   

15.
记得我刚当夜班编辑不久,因为处理一条市里召开会议的稿件出现失误,导致在报纸上发了更正。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一位老编辑找我谈心,他说:“办好一张报纸,编辑是非常重要的。编辑是个人劳动,也是一种特殊复杂的劳动。编辑经过对稿件和版面的深加工和创造,把一张漂亮的报纸奉献  相似文献   

16.
我和张洪玲同志就编辑概念的争论不是第一次了。张1997年在《编辑之友》第3期发表的《编辑作品概念不能重构》一文又对我的《编辑作品概念重构》一文作了批驳。因为张文除了大量重复出现的语言逻辑毛病之外,并没有原则性的新意见,我本来不准备作答。但久久想来,我完全不作答复,作者和读者可能认为我默认了张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安徽省潜山县岭头乡黄岭村人。生于江西广信(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小官吏家庭,肄业于蒙藏垦殖学堂。青年时期的张恨水成为一名报人,并开始创作。他自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历任《皖江日报》编辑,《世界日报》编辑,上海《立报》主笔,《南京人报》社长,北平《新民报》主审兼经理等职。  相似文献   

18.
我热爱   我痛恨   我离开 应该说,进入媒体行业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幸事之一。 我是1996年6月被招聘到陕西一家报纸 Q 报的。这张报纸,给我留下的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使我感受到了迄今为止最为真切的酸甜苦辣种种滋味。 初到 Q报时,我在文艺部当了一年多的副刊编辑。尽管编辑  相似文献   

19.
徐宝璜字伯轩,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辛亥革命前肄业于北京大学。1912年考取官费赴美留学,在密西根大学攻读经济学及新闻学。1916年回国,先是在北京《晨报》做过短时期的编辑工作,后到北京大学担任教授,主讲经济学方面的课程,同时兼任蔡元培校长的秘书。1918年,开始在北大政法等系,为学生开设新闻学选修课。同年10月北大新闻研究会成立,他担任副会长兼导师。1920年以后,除在北  相似文献   

20.
我专搞和兼做新闻工作已三十余年了,经常与做编辑工作的同志打交道,我感到一张报纸的优劣和编辑的精选精编精心设计有直接关系。他是一张报纸的设计师,这样说一点也不夸张。编辑在日常工作中,天天伏案精心编稿,勤勤恳恳地“为他人做嫁衣裳”。编辑的责任心,紧迫感和使命感强,编辑不仅一篇一篇地单独编发稿件,而且从记者通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