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办好开放大学”.筹建中的国家开放大学也开饴了未来教学模式的探索,这就包括对“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以提升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各种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的探索。本文基于中英开放大学合作在线培训课程项目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师培训模式,该模式以学习活动管理系统为支撑,以教师职业能力提升为核心,它由工作过程导向的培训课程、任务驱动、教师引领的教学模式和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模式共同组成,并依托Moodle网络教学平台来实现。实践表明,参训学员普遍反映培训方式新颖,培训内容实用.培训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
基于Web2.0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文以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团队为例,分析了远程教育中课程教学团队的组织结构、工作流程、运行机制,重点讨论了根据电大开放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把全国电大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利用Web2.0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探索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合作教学机制,提高电大教师协同教学与服务的能力,为国家开放大学教学团队建设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北京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和北京开放大学联合主办的“信粤技术发展与教育改革国际论坛”于2013年11月3日在北京举办。本次论坛探讨了信息技术发展对现代教育制度与“教与学”方式的革命性影响;交流分享了国内外应用教育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革新实践及其对于教育政策与实践的意义。本刊特精选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4-2李志民博士、美国新媒体联盟执行总裁劳瑞.约翰逊博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部门教育信息化项目组负责人苗逢春博士、CourSera发展团队中国区业务负责人伊莱.布林德博士的精彩演讲,与广大读者共享。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移动学习、泛在学习等理论研究出发,分析了移动终端的教育应用需求.研究了移动终端接入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探讨了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对移动终端的支持,最后重点讨论了国家开放大学移动互联学习终端在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实现国家开放大学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人人时时处处可学的开放教育平台的设想,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有特殊重要性。本文着重探讨教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目标,主要内容包括课程平台、“学分银行”两大理念的信息化实现,并指出教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中的难点,提出四方面的信息化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6.
5G时代的到来,阅读学习可以通过更多的电子介质来完成,作为出版单位,它还拥有优质的作者资源、专业的编辑人才,这些是保障出版单位生产优质内容资源的保证。出版单位开展在线教育,可以自身优质的内容资源为载体,将纸质教材与学习内容相结合,以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求,国家开放大学出版社打造的“荟学习”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是出版单位关于在线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广播电视大学转型到国家开放大学过程中,政治理论公共课秉承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化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回顾与反思宁德电大开放教育办学以来,政治理论公共课教学改革与发展历程以及现状,探讨在开放大学视野下.创新实践面向未来的智慧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是继美国之后大规模地把新闻教育列入大学专业设置的国家。早在1902年,金斯顿女王大学举办主题论文竞赛“大学新闻教育怎样造福新闻业”,新闻教育即被提上日程。目前,加拿大全国70多所综合性大学中,约有一半以上开设有新闻系或传播系课程。  相似文献   

9.
&#  &#  &# 《出版与印刷》2016,(2):36-38
大学既是孕育知识、发展文化、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广大师生赖以“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提升创新能力、获得创新成果”等创新文化的精神家园1。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稳步实施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进,大学教育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其中大学教育课程的创新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根据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趋势,界定大学课程的内涵也需要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视野中去探索和分析,按照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去建设,以“顾客满意导向”予以评价2。由此,现代大学课程可以定义为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素机器运行系统,而高校成为“负责任的全球化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相似文献   

10.
<正>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资源部研究实习员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开始以政府姿态引导我国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建设,并助推高等院校内部和校际之间的课程共享与应用。至此,引爆于美国的MOOC浪潮从商业实践和学术探讨上升成为中国教育  相似文献   

11.
大学既是孕育知识、发展文化、培养人才的摇篮,也是广大师生赖以“催生创新灵感、激发创新潜能、提升创新能力、获得创新成果”等创新文化的精神家园[1].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稳步实施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进,大学教育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教育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其中大学教育课程的创新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根据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趋势,界定大学课程的内涵也需要在世界高等教育的视野中去探索和分析,按照时代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去建设,以“顾客满意导向”予以评价[2].由此,现代大学课程可以定义为满足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要素机器运行系统,而高校成为“负责任的全球化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相似文献   

12.
MOOC,即大型开放在线课程(Mass Open Online Course,慕课),正以惊人的发展速度风靡全球,许多知名大学都提供免费的MOOC课程,参与者成千上万。MOOC这种全新的教育模式突破了大学和机构的限制,使学习者无需满足现存的入学要求便可免费参与课程的学习。课程的参与者形成一个学习网络,该网络中的知识不仅仅由“专家”提供,同时也需要参与者共同贡献。  相似文献   

13.
2010年03月24日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启动一个关于“版权与图书馆员”的联机开放课程http://cyber.law.harvard.edu/copyrightforlibrarians/,此课程是与eIFL.net合作建设的。“版权与图书馆员”这门课程的目标是告诉图书馆员有关版权法的一般性内容和与图书馆关系最密切的版权法内容,特别是对那些发展中国家和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2016年8月30日至31日,在全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协作组、国家开放大学、福建省教育厅、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具体指导下,由福建省远程教育学会主办的“2016福建远程教育发展论坛”在福州举行。中国继续教育、远程教育领域  相似文献   

15.
对远程学习者的图书馆服务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 远程教育在印度次大陆已经开展得非常普遍.目前,有9个邦立的开放大学、1个国立的开放大学、以及遍布于国内各全日制大学的大约64个函授课程学院或远程教育教学点,所提供的课程,专业教育范围五花八门,从学术型专业教育到技能型职业技术教育.  相似文献   

16.
1999年电大开始开展“开放教育试点”项目,2000年春,全国电大在校“开放教育试点”学生已达5.5万人,今年秋天全国四十四所电大全部进入试点,预计招收11万名学生。电大能否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开放教育大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电大要紧紧围绕“开放教育试点”开展工作,教材发行工作也不例外。现行的教材发行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现代信息教育下的全媒体网络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利用ExtJS技术构建全媒体网络课程模板。对网络课程模板、ExtJS、Ext.NET、Sencha技术做了深度的解析,对Ext.NET在网络课程模板中的几个典型应用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与研究。同时也对全媒体网络课程模板的发展提出了实质性的见解,使其更加适应新形势下开放大学远程教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被异化的谨慎——对我国档案开放利用现状之评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我国档案开放20余年,经历了由“点”到“线”至“面”的发展历程,然而,实际效果如何?笔者调研发现.我国的档案开放利用率不足5%,而欧美一些国家的档案开放利用率超过60%。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笔者就此问题发表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19.
“录播课”作为开放教育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在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中发挥了其应有的重要作用 :充分体现“以导为主”的开放教育教学思想 ,为开放教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解决了某些教学点师资不足的问题。但“录播课”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不足 ,遇到了一些困难。本文结合录制《预算会计》课程“录播课”的实践 ,分析了当前“录播课”急需解决的问题 ,并提出完善“录播课”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0.
课程建设是开放大学内涵建设的核心要素。本文从正反两方面,通过对英国开放大学"教学质量保证,课程建设先行"和日本基于就业能力培养的课程开发情况的分析,总结美国开放大学建设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对引进课程的全面照搬,为我国开放大学的课程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