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对于期刊来说,编校质量是出版物质量的基础,是内容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可以确保期刊稳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直接影响到作者对期刊的评判,是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应该始终遵循的原则性问题。编校质量对于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是十分重要的。目前,编校质量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作者投稿阶段、内容录入和排版阶段、编辑阶段和校对阶段等每一个阶段都需要编辑人员高度重视。本文针对提升期刊质量展开论述,分析了影响编校质量内容的因素,并且针对提高编校质量提出了改进措施。出版单位需坚持“三审三校一读”制度,培养一批专业的期刊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期刊编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学术规范,牢记编辑人员和校对人员的责任与使命,进一步为提高期刊编校质量履行个人岗位责任。  相似文献   

2.
宋爽 《编辑学报》2023,(3):284-287
插图的编校是科技论文规范出版的重要环节之一。根据实践经验与实例分析,提出了科技论文插图“三聚焦”高效编辑校对方法,即:聚焦“步骤”,增强逻辑性;聚焦“问题”,保持敏感性;聚焦“标准”,提升规范统一性。以期为编辑同人高质量和高效率地处理插图、正确传播科技信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科技期刊的编校分工方式,由于期刊类型、特点的不同以及人员配备结构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但归纳起来主要有3种,即“编校合一”、“编校分设”、“编校统分结合”。编校合一方式为:不设专门校对人员,由专栏编辑分专栏校对,即谁编辑的谁校对。编校分设方式为:设专职校对人员,或由某一编辑全权负责某期的校对,其他编辑均不参与校对。编校统分结合方式为:设专职校对人员,或由某一编辑全权负责某期的校对,校完后再由各专栏编辑分别复校自己所编辑的版页。这里所说的校对是指核红前的清样校对,不包括毛样校对。下面谈几点对这几种编校…  相似文献   

4.
《出版工作》开展“编校合一”问题的讨论,不少编辑、校对和出版管理工作者发表了许多见仁见智之议,这对改进编辑工作,提高书刊质量,培养专业人才,都是很有现实意义的。在已发表的许多文章中,大家从实际工作经验、出版管理体制、编校人员素质等各方面对编校合一问题进行了讨论。本文拟从研究校对工作本身的一些客观规律出发,对编校合一的几个问题,提出看法。一、校对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校对工作是所谓“编辑六艺”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任务是对原稿负责,改正清样中的差错。但是,我们决不能就事论事,把校  相似文献   

5.
《编校园地》是由《编辑实务》、《编辑人语》、《校对工作》合并而成的。 编校质量决定着图书的质量。出版工作要向优质高效转移,提高编校队伍素质和提高编校工作质量是个关键。本专栏的任务,就是帮助编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质量。 《编校园地》的主人,是广大编辑和校对,我们热切地期待大家都来耕耘这块沃土。 《编校园地》需要如下稿件:(1)编辑学、校对学论文;(2)编辑经验谈(包括选题设计、组稿、审读、加工及图书的评论宣传等);(3)校对工作经验谈(包括校对操作、校对管理、外校管理等);(4)优秀的审读报告书和校对报告书;(5)编校人员自身修养经验谈;(6)对具体出版物中的差错的分析(随稿附原书刊或原书刊有差借处的复印件)。 希望缩小题目,写短文章,言之有物,切勿泛泛而谈。  相似文献   

6.
校对工作是期刊编辑出版的重要环节之一。校对工作的质量如何,与出版物的质量密切相关。所以,怎样又快又好地进行校对,应该是每个期刊出版工作者时刻关心和探索的课题。期刊出版部门一般人手紧张,工作量固定,编校合一不失为有益的方法。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编校合一在科学性、合理性上不及编校分工,加之编校合一要求编辑人员在编辑和校对两种角色之间频  相似文献   

7.
刘火苟 《出版参考》2023,(10):80-84
由于学报编辑部人员有限,常常缺乏专门校对人员,编辑不得不同时担任校对工作。在“编校合一”的现实情况下,编辑在校对中需要特别警惕可能存在的注意错觉、记忆错觉、期望偏差及自信错觉等认知错觉。为预防这些认知错觉,应建立校对核查要素清单,利用知觉特点进阶式校对,还需要明确出版流程中的校对责任,合理利用专业校对工具,必要时发回作者自校,以尽可能减少编校差错,确保文稿的质量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编辑和校对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两个紧密相关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编校体制改革中,编校合一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编辑校对的分离,是随着出版事业的发展而形成的。现在说  相似文献   

9.
提高科技论文编校质量探索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针对许多科技编辑既做编辑,又做校对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提高编校质量的方法--层层筛错法,指出编辑按先内容,后格式划分层次,校对按照校次划分层次,各层次侧重不同项目,有利于提高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10.
"编校合一"模式及其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计算机时代"编校合一"的优势 关于"编校合一"的问题,编辑出版界内部讨论得比较多,探讨的侧重点多是"编校合一"模式的弊端及其改进措施,归纳起来大致是编辑加工稿件不认真、校对技能不熟练、不按校对规律去校对等问题.对于这一工作模式对编校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引起足够重视,但又不能过分关注于此.究竟是编校合一好,还是编校分离好,这不是由哪一个人的主观意愿而定的,是否有利于提高编校出版质量才是某种工作模式优劣的最根本的评价标准.根据多年来的编辑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在电脑广泛运用的计算机时代,"编校合一"对于简化工作程序、提高编校质量有着不容置疑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余瑞萍  李姗姗 《编辑学报》2012,24(6):551-553
编辑加工及校对是保证科技文稿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完整、规范的编辑工作制度对提高期刊的编辑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根据执行《硅酸盐学报》编辑工作制度中的经验,总结出"一纵一横"的编辑工作方法,提出了提高编辑工作效率的方法和完善编辑工作制度的措施,以资同人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陈芳 《编辑学报》2012,24(2):154-155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工作流程中,常常强调论文文稿的编辑加工和校对,而其中应做的一些服务性工作往往被忽视。本文指出了学术论文出版后编辑工作中经常遇到的一些服务缺失问题,阐明编辑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应采取的措施,并阐明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做好编后服务的重要性及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忠  唐慧  王开胜 《编辑学报》2015,27(4):357-358
编辑实践证明,作者自校是科技学术期刊编校过程中的必要流程和重要环节.文章探讨提高作者自校环节工作效果的有效途径,其关键在于:努力使责任编辑全面认识作者自校目的,选择合适的自校时间,明确作者自校的内容与要求,与作者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对作者自校的校改稿要及时整理与存档.  相似文献   

14.
综合性科技期刊应正确认识并实施编校合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金海 《编辑学报》2012,24(6):576-577
针对综合性科技期刊采用"编校合一"时容易出现"编辑加工与校对工作一人包揽"的现象,认为其一定程度上源于对编校合一的认识不足。指出编校合一时进行互校是现代校对基本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综合多年来的编校工作经验,对农业科技论文"材料与方法"部分出现的细节性问题进行了研究,从研究区概况、取样和测定方法、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等几方面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了提高编辑自身学术素质、保持学术质疑态度、注意总结规律和经验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魏艳君  彭熙 《编辑学报》2015,27(4):371-372
在学术期刊编辑出版过程中,非常有必要让作者参与校对工作.作者参与校对,重点是编辑稿和二校稿的校对.编辑稿作者校对主要是针对责任编辑的意见进行确认、修改、补充,二校稿作者校对主要是排除排版过程中不同文件格式转换导致的错误.  相似文献   

17.
科学期刊编辑工作流程再造探索及实践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简述传统期刊编辑流程和模式,指出其不足之处;论述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编辑流程和模式再造的现实性及可行性;简析传统编辑方式出现的历史性、合理性及局限性;介绍<水利经济>编辑部编辑流程和模式再造的具体做法:充分利用文字处理软件的修订功能,使用"编辑之星"双文对校软件对各校次进行异同校,在期刊编辑部人员定编职数少的条件下初步形成编校合一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8.
俞菁  陈波 《编辑学报》2015,27(6):590-592
"互联网+"新业态给传统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构建利用互联网挖掘、整合全社会的编校资源,满足期刊社外包需求的方案:科技期刊编校平台由期刊协会(或出版管理机构)与期刊社共同搭建,实行会员制管理.平台除了匹配供需信息外,还具备培训编辑和评价编校质量的功能,用以储备编辑资源、提升编辑业务水平和保证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19.
学术期刊编校工作中的推理行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赵文义 《编辑学报》2004,16(6):407-409
为进一步提高学术期刊的编校质量,在实际调查的基础上,从理论联系实践的角度分析学术期刊原稿中潜在性错误的种类、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着眼于工作实际,从细微之处入手,指出了消除这一危害的有效途径--推理,并结合典型实例说明在编校工作中运用推理的条件、方法及步骤.这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多技术手段联合使用:提高科技期刊编校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飞鸣 《编辑学报》2007,19(2):108-110
介绍在期刊编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技术的经验,包括纸质原稿与电子原稿相结合、多种软件联合使用、编辑人员与技术人员相结合、机校与人工校对相结合.探讨编校对象不同时的具体编辑方法.认为只有联合使用多种新技术及传统方法,才能有效提高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