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闻界》2016,(11)
数字传播背景下品牌主设计各式各样的数字营销活动激励消费者参与品牌传播,然而现实当中难以实现。那么是何种因素阻碍了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这些因素具有如何的作用路径?本研究通过立意抽样方式,选择当下用户较多的三种社交媒介(微博、微信、秒拍)中的消费者进行深度访谈,通过扎根理论的编码方式对初始访谈材料进行分析与研究,最终建立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模型。模型表明,特定的在线社会网络联结与氛围、相关负面经验、低安全性因素以及消费者感知社会风险、感知心理风险、感知功能风险与感知安全风险是阻碍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每种因素具体的作用路径以及16个具体的实证研究假设。  相似文献   

2.
广告如何具备销售力?广告的艺术性、创意性如何与销售力兼得?这两个命题的实质在于消费者(受众),对广告内容的感知(perception)。  相似文献   

3.
张洪红 《今传媒》2016,(8):27-29
移动互联时代,广告业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高速发展。在它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广告的伦理,这些问题为当代广告人敲响了警钟。真实、准确是广告法律与法规的最基本要求,然而这也是广告在伦理方面的最低要求。近几年各种虚假、失实的广告现象猖獗,严重伤害了消费者的情感与利益。本文通过对不良广告现象的分析,最终为社会提出了广告伦理问题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4.
广告通过改变受众感知价值方式、改变消费者的消费对象、刺激先行消费行为、改变消费者意识形态等方式刺激消费主义的盛行.本文将通过对以上四个角度的分析探讨广告对消费主义刺激的刺激机理.  相似文献   

5.
浅谈隐性广告的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素欣 《今传媒》2007,(2):43-44
隐性广告,或称"植入式、嵌入式广告",之所以被冠以"隐性",主要指它隐藏于载体并和载体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受众所真实感受到或通过幻想所感知到的场景的一部分,以非广告的形式在受众无意识的状态下,将商品或品牌信息不知不觉展露给受众(消费者).(1)隐性广告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只要处理得当,可以嵌入任何情景和文本,其中最常见也最引人关注的是电影作品、电视节目中的隐性广告.  相似文献   

6.
在广告专业化进程中,真实始终作为核心伦理要求,对不同时代的失真广告予以规约指引。广告话语失真主要归因于广告活动主体的不当行为:广告主通过虚假谎言、遗漏回避、混淆歧义、夸大吹嘘等手段有意欺骗误导消费者,其主张违背客观事实;消费者由于认识能力局限,被消费幻象迷惑,沉浸于“信息茧房”和超真实拟像中,对广告的理解产生偏差。鉴于此,在真理共识和对话伦理取径下,真实话语要求广告主与消费者充分发挥自身交往理性和交往资质,使用真实、真诚、正当、可理解的话语开展道德主体间对话,以解决失真广告的伦理冲突,达成道德共识,促动广告伦理关系向积极互动、双向动态的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7.
武田绫香 《新闻传播》2023,(11):115-117
为了让新媒体传播中的广告营销工作变得更为精准,同时为了使得数字信息化网络技术建设达到更为理想的状态,新媒体传播行业的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完善新媒体广告的营销和推广工作,帮助消费者深入了解待购买的产品,让消费者安全问题得到更进一步的解决。文章通过分析新媒体的发展背景和传播方式,了解新媒体广告营销的实际情况,探讨新媒体广告营销的发展现状,以期能够制定出更具有可行性的营销优化策略,让精准广告营销目标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8.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广告以其特有的“精准”和“个人化”特征正在与每一个互联网用户建立“如影随形”般的亲密关系.因此,精准广告产业的发展无法回避消费者“隐私问题”的争论.建立有效的精准营销规制是未来大数据营销业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的有效工具.文章对欧美及我国在这一问题上的规制现状进行了梳理,提出了我国精准广告隐私管理宜采取的基本原则和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9.
神经科学,特别是脑成像技术的引入,为广告传播效果研究带来了技术上的突破。通过研究消费者的脑部活动,可以对消费者如何回应广告刺激做出更为直接的观察和更为客观的解释。本文对广告传播效果研究技术手段的发展做了分析,介绍了最新的神经科学技术手段,并将近5年来神经科学在广告传播效果研究领域的应用成果选择性地加以回顾,并对存在的研究局限性及伦理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媒体传播中精准广告的营销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化时代的广告铺天盖地,消费者的行为模式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本文通过研究数字化营销的行为模式和数例精准广告的营销方式,探讨怎样把握住消费者的兴趣,实现广告投放的精准性,以达到新媒体传播中数字营销行之有效的效果;通过优势、劣势、发展前景等多方面综合分析cookie跟踪以及跨平台微博这两种精准营销方式,并重点列举了淘宝、微博易、赞网等案例。  相似文献   

11.
许正良  浦艳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10):135-138
网络购物发展态势之迅猛已日益受到诸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在“信任自己人,不信任外人”的传统信任模式的影响下,消费者在网络购物环境中如履薄冰。基于中国情境下网络购物环境和人际互动模式,深入分析消费者网络购物过程中信任的形成机理,以此来提取关键要素,并形成消费者网络购物信任的建构途径。
  相似文献   

12.
基于网络消费者偏好预测的推荐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推荐算法仅依据网络消费者已有偏好信息提供推荐服务,忽略其当前购物状态信息和可能的偏好变化信息。针对这一缺陷,通过分析网络消费者偏好变化特征,提出基于网络消费者偏好预测的推荐算法。该算法综合考虑网络消费者已有偏好信息及其前购物操作行为评估其对商品的偏好,并结合协同过滤思想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推荐服务。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网络消费者偏好预测的推荐算法能够较好地预测其购物过程中的偏好倾向,显著提高推荐质量和精度。  相似文献   

13.
网上书店购买者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快电子商务在我国出版发行领域的应用和发展,需要充分了解网上书店购买者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关于网上购书者的人口统计特征,分析了影响人们网上购书意愿的因素,评介了购书者对网上书店的满意度、忠诚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消费者对网站缺乏信任已经成为网上购物发展的一个主要障碍,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消费者信任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有网上购物经验消费者的实证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消费者主观知识和建立在诚实、可预测与善意信息上的选择性注意对信任建立有显著效应;尽管能力对信任没有明显影响,但它对消费者的行为倾向有直接正效应。基于这些结论为购物网站实际运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典型网站的商品展示页面为研究对象,借助眼动仪实验和问卷调查来揭示Web环境下消费者认知风格与商品信息关注程度之间的复杂关系,将消费者的浏览过程表达为具有不同认知风格的消费者(具有不同的经验水平)对页面(具有不同的页面风格)上不同功能区域的关注。据此提出两组基本假设,并通过对120份有效样本的分析,验证上述假设。研究表明,认知风格差异会影响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关注程度,而页面风格、网络熟悉程度和购物经验会影响认知风格的效应。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网上书店网站的可用性,分析其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实验选取了三个网上书店网站,邀请59名学生参加。结果表明,网站的可用性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有重要影响。网络消费者更加愿意在可用性好的网站购买,也更加愿意在将来重新访问可用性好的网站和将来在可用性好的网站再次购买。同时,研究发现,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非常重视“注册简单”、“搜索引擎”和“响应时间”这三个网站功能要素。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literature review was to summarise current research regarding how consumers seek health‐related information from social media. Primarily, we hope to reveal characteristics of existing studies investigating the health topics that consumers have discussed in social media, ascertaining the roles social media have played in consumers’ information‐seeking processes and discussing the potential benefits and concerns of accessing consumer health information in social media.

Methods

The Web of Science Core Collection database was searched for existing literature on consumer health information seeking in social media. The search returned 214 articles, of which 21 met the eligibility criteria following review of full‐text documents.

Conclusion

Between 2011 and 2016, twenty‐one studies published explored various topics related to consumer information seeking in social media. These ranged from online discussions on specific diseases (e.g. diabetes) to public health concerns (e.g. pesticide residues). Consumers’ information needs vary depending on the health issues of interest. Benefits of health seeking on social media, in addition to filling a need for health information, include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support health consumers gain from peer‐to‐peer interactions. These benefits, however, are tempered by concerns of information quality and authority and lead to decreased consumer engagement.  相似文献   

19.
20.
Based upon empirical research, and using a range of method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behaviour and experiences of consumers in online bookselling settings and offers comparison between online and offline (traditional) bookselling.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while the convenience of online bookshops is important, the key factors enticing consumers online are a combination of breadth of range, ease of access to obscure titles, as well as ‘personalised’ recommendations and customer reviews. The research is of value to the book trade, highlighting consumer responses to widely adopted online marketing approaches. The research also contributes to scholarly knowledge in the fields of consumer behaviour, e-marketing and e-commerce in online bookselling, as well as providing findings which can be tested in other online settings, informing future theoretic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