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国内外网络社区潜水者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化梳理,重新界定了网络潜水者及其内生角色类型,整合了网络潜水者研究的基础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笔者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对网络潜水者这一主题未来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并详细论证了相关研究命题,探讨了潜水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笔者期望据此能系统梳理现有的国内外关于网络潜水者研究的进展,并为今后研究提供可行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微信群信息交流过程存在多元化角色类型,识别微信群潜水者角色类型及分析潜水行为动因,对深入探究微信群信息交流过程及把握其内在交流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以微信群中的真实交流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计算成员直接参与度与间接依赖度,并设计成员离群率算法识别微信群中的潜水者群体;基于时间序列发言数划分潜水者角色类型,通过定义成员交互强度与兴趣契合度计算成员之间的亲密度,并作为边权重构建信息交流网络,结合网络结构动态演化特征分析微信群成员潜水行为动因。[结果/结论]通过计算成员离群率及时间序列发言数能够有效识别微信群中的潜水者及其角色类型,基于对成员网络嵌入位置、角色作用等演化分析发现成员潜水行为主要与成员身份地位、话题兴趣度及关系亲疏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通过搜集和分析国内外社交媒体网络谣言的相关文献,以期了解社交媒体环境下网络谣言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未来的研究趋势,为网络谣言治理和学术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过程]本文运用文献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方法,对国内外网络谣言研究的起源和发展、国内外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对比和可视化分析。[结果/结论]从研究发展趋势看,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呈递增态势,国外研究主要围绕网络谣言的传播、社交媒体网络谣言的监测、社交媒体网络谣言的传播原因进行研究;国内研究主要围绕社交媒体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型、社交媒体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不同类型社交媒体平台的网络谣言三个方面;从研究趋势看,未来研究会主要围绕区块链技术在社交媒体网络谣言中的治理、机器学习技术在社交媒体网络谣言中应用、老年群体社交媒体网络谣言治理等。  相似文献   

4.
王苏薇 《新闻世界》2014,(4):139-141
目前,国内外对潜水者的探讨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为了更好地了解“宽带中国”战略背景下,手机网络对潜水者的影响因素,笔者选取了微信平台的朋友圈作为探讨的出发点。根据最新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底,手机网民用户已达到5亿,并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在这种背景下,为了鼓励更多网民出来发言,活跃社交平台,为其他社交网站提供发展借鉴经验,增强手机社交网络的用户粘度,本文进行了相关探索。  相似文献   

5.
新信息环境下,信息用户突破了传统的信息接受者和获取者的角色,转变成为网络用户,用户参与程度随之加深,其信息需求通过外显的信息行为反映出来,呈现出多样化、多维化、社会化和综合化的特点。网络信息行为涉及信息源选择、信息搜寻、信息交流、信息使用等行为。本文跟踪国内外重要研究成果(以图书情报领域为主),发现国内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的内容和特点是:网络信息行为基本问题研究;对具体网络信息行为的研究;网络信息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扩大。国外网络信息行为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体现在:研究对象扩大,呈现出跨学科的特征;研究变量增多,注重微观层面的探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同时强调定性与定量分析;新的信息行为类型不断被挖掘;不同机构、不同地区间合作频繁。 本文从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行为类型、研究深度、合作程度等方面对国内外网络信息行为研究进行了比较。表2。参考文献106。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信息数量、类型的巨幅增长,网络信息导航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网络导航形式多样,通过网络信息导航使得信息更加有序化,信息利用的效率更高,知识的转化和创新更加便利。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网络导航的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从文献分布的年代、期刊、作者、高被引文献、关键词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国内外研究进行比较分析,试图揭示国内外网络导航研究的一些规律,为后来的学者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信息伦理学研究进展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论述了国内外信息伦理学的起源与发展的历程,着重就其研究内容体系及网络伦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UGC是Web 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其激励因素分析和激励机制设计对于Web 2.0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在综述在线用户分类研究以及UGC动因和激励因素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不同类型和粒度的社会化媒体平台中采集UGC的用户ID和贡献内容数量进行分析,从而构建基于用户贡献度的用户群体分类框架,包括潜水者、普通参与者、活跃参与者以及核心贡献者四个群体;并在此基础上,参考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通过调研和访谈的方法针对四个不同的用户群体挖掘其在线UGC的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并探讨其相关的激励策略,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Web 2.0环境下影响用户生成内容的主要动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用户生成内容的定义及特征,并根据用户参与和贡献程度将其划分为核心贡献者、参与和协作者、潜水者等三类.在回顾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扎根理论方法、荟萃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法、调研法和个案分析法等5种用户生成内容动因的研究方法,并将动因分成社会驱动、技术驱动、个体驱动3个维度和人口统计学特征1个调节集.在此基础上,笔者构建了用户生成行为动因的整合模型,并根据上述3个维度建立用户生成行为动因的实证模型,且基于实证模型提出了14种假设,便于今后的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10.
作为积极主动的媒介使用者,网民经常为了满足特定需求而参与论坛.本研究通过文献阅读与网络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网民论坛参与动机初始量表,并利用问卷调查所得的实证数据,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初始量表进行优化,最终从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两方面挖掘出网民参与网络论坛的五大主要动机.其中,外在动机包括尊重动机、逃避现实动机和目的性动机,内在动机包括娱乐性动机和匿名性动机.  相似文献   

11.
从自我概念出发,基于自我差异理论,探讨在线科研社区成员的虚拟与现实自我之间的差异程度对其心理状态和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构建"自我差异感知隐私权知识共享"概念模型.以275名在线科研社区成员为样本,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概念模型中3个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修正后的模型显示,科研人员的个人和社会自我差异、自主性、情绪恢复和情感宣泄感知对其在社区中的知识共享质量和数量起到关键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促进在线科研社区知识共享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意义]对在线社区用户承诺影响因素的相关实证研究进行梳理和再分析,以解释影响在线社区用户承诺的一般性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过程]运用元分析方法,选取以用户承诺为研究主题、以在线社区为研究情境的文献作为样本文献,归纳和识别在线社区的用户承诺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索影响异质性的调节变量。[结果 /结论 ]显著影响在线社区用户承诺的因素包括系统外部、需求动机及用户感知三个类别的10个变量,与在线社区用户承诺为中度相关关系的有情感依恋、信息性动机、感知娱乐性、信息质量,而社交动机、社会互动、满意度、信任、感知收益、社区认同与用户承诺高度相关。在线社区类型会对情感依恋、社会互动、感知娱乐性等变量与用户承诺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研究结果对未来深入研究和不同情境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也对在线社区运营具有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线科学交流中学术论文影响力动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意义]构建在线科学交流中的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指标和模型,丰富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内容和方法。[方法/过程]首先,分析目前学术评价研究中指标的特点,参考Altmetrics指标体系,选取国内几大权威在线媒体平台为研究平台,获取相关指标数据。其次,通过与被引频次和下载量的相关性筛选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评价模型。最后,以实证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结论]通过对学术论文在网络环境下的影响力研究及评价,改进传统学术论文评价模型的单一性和片面性,优化学术论文影响力评价的指标体系,为相关研究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feeling of communities of female social viewers who watch television fiction and participate in social networks and forums dedicated to the programs. The sample is made up of 7,849 comments from 157 platforms (49 Facebook pages, 71 Twitter accounts, and 37 forums). We describ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communities of fans, which differ significantly from cult fandoms and are based on ICT interweaving between reception and female viewers’ daily live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se active online poster and lurker communities express themselves through their emotional ties with the television series, self-reflection, and the manifestation of intimacy.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group is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torylines with their own lives, with no attempts at constructing a cultural or politic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15.
国内在线健康社区研究现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意义] 回顾和梳理当前国内在线健康社区研究现状,以期为在线健康社区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引导相关实践探索进一步走向成熟和规范。[方法/过程] 通过文献调研,系统阐述在线健康社区三要素:信息、用户和社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在线健康社区研究的整体框架,从信息、用户和社区三个维度较为详尽地梳理国内在线健康社区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研究现状。[结果/结论] 在线健康社区包含三个要素:信息、用户和社区,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国内在线健康社区研究主要从信息、用户和社区三个维度展开,并且具有跨学科、研究方法多元化等特征,提供开阔的眼界和丰富的成果借鉴;对比国外相关研究,评析国内在线健康社区研究在关注群体、合作程度和研究内容方面的不足,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的发展、读者需求的变化对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联机联合编目工作也不例外。运用SWOT战略分析工具,试图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方面对国内联机联合编目工作进行剖析,并对联机联合编目的未来发展路径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Despite the explosive potential for revenue growth on the Internet,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advertising industry remains perplexed about how to reach consumers in this new medium. Drawing from several bodies of literature including diffusion, motivation, and media substitution theories, this study explores potential predictors for online service adoption.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gratification-seeking factors were the strongest predictors of likely online service adoption. By contrast, whereas adopter attributes were moderate predictors, the existing adoption cluster and media use attributes were both weak predictors of likely online service adoption.  相似文献   

18.
针对社交媒体中大量健康谣言的广泛传播现象,本文基于动机-机会-能力(motivation-opportunity-ability,MOA)模型对用户的健康谣言分享意愿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个体动机、机会和能力相关的因素对其健康谣言分享意愿的影响。基于此,本文选择健康意识、时间成本和健康素养3个变量构建了研究模型,提出了3个研究假设。通过3个步骤选择了8则健康谣言素材,设计网络情境实验收集了252名参与者的2016条数据,利用5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了假设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饮食类的谣言,参与者对癌症主题的谣言具有较高的分享意愿,男性比女性有更低的健康谣言分享意愿,年长者具有更高的健康谣言分享意愿。同时,健康意识和时间成本能够正向影响健康谣言分享意愿,且健康素养能够负向影响健康谣言分享意愿。本研究为解释人们的健康谣言分享提供了依据,并为干预健康谣言传播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