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评审是开展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关键与难点所在。目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工作:扩展评审专家来源、加大同行评审力度、推行验后授奖制度、细化专家回避制度、引入中介评审机构、明确评审专家权责、加强评审过程监督。  相似文献   

2.
从近五年国家科技奖励看高校科技影响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科技奖励是我国科学技术的最高奖,具备较高的评价功能。高校已成为国家科技奖励的主要对象,其科技影响力可以通过国家科技奖励的成果数量来表征。根据一定的权重、计算公式和数据处理规则,以近五年国家科技奖励三大奖的获奖项目为基础,可以得出高校科技影响力的排行表。  相似文献   

3.
国家科技奖励的评审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论述国家科技奖励及其评审机制的相关理论,辨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对国家科技奖励评审机制的运行要素、运行过程与保障机制进行了探讨与论述;并在比较、借鉴国内外科技奖励评审与评估机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特点,从多个角度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科技奖励评审机制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家科技奖励体制改革的实施与深入,为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推动新闻界的科技进步,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批准,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于2003年9月设立了“新闻科学技术奖”。这是我国传媒业界唯一的全国性跨媒体的科技奖项。这一奖项的设立,对激励我国数以万计的新闻科技工作者积极献身于党的新闻事、忆培养和措斯百名的优秀新闻科技人才.发明与创造更好的传媒科技,推动我国新闻信息化建设,服务于我国的新闻事业,将起到积极的鼓励和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5.
1月9日,两位技术工人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分别斩获201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们是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高级技师田明和国网山东省电力检修公司送电线路技师王进。至此,由工会推荐的一线技术工人创新成果已有11项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大奖。近年来,国家科技奖励最高领奖台上一线职工的身影频频出现。2007年,一汽大众汽车公司工人技师王洪军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了工人在这一大奖  相似文献   

6.
《中国档案》2007,(10):57-59
2007年度国家档案局优秀科技成果奖评审工作日前结束,共评出获奖成果32项,现予以公布。获奖成果自公布之日起30天内为争议期。凡对获奖成果的主要完成人、主要完成单位的名次排列和获奖成果是否达到奖励条件及奖励等级等实质性内容有争议的单位和个人,可通过推荐部门向国家  相似文献   

7.
1概况和作用 1.1概况 科技查新是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项情报咨询工作。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日臻完善,情报查新服务已越来越引起科技界的重视,军队医药卫生科技查新工作也日益规范。原国家科委1990年规定:科研立项、成果验收、成果鉴定、科技奖励、  相似文献   

8.
为办好首届“新闻科学技术奖”,评审出近几年来的优秀科技项目,经新闻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研究决定,首届“新闻科学技术奖”的申报将受理自2001年1月1日以后验收(或鉴定)的科技项目。对各单位申报奖励的项目数量不作明确规定,但希望各单位推荐时一定要按奖励标准的要求审核申报项目的科技水平,严把推荐关。申报“新闻科学技术奖”补充通知$中国新闻技联奖励委员会  相似文献   

9.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利用国家财政性资金设立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按照国家相关法规,有责任对其 拥有的科技资源进行公开、共享。信息共享是科技资源共享的基础。文章对开展的网络环境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技资 源信息开放共享评估工作进行了介绍。提出了以可见性、可得性和可用性为一级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总体评估结 果和领域评估结果进行了分析,形成了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是在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指示和关怀下,于1956年10月成立的,是科技部直属的国家级公益类科技信息研究与服务机构。定位于“为科技部等政府部门提供决策支持,为科技创新主体(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成为全国科技信息领域的共享管理与服务中心、学术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网络技术研究推广中心,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并在全国科技信息系统中发挥指导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加强科技平台工作 推进科技资源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仪器设施、科学数据和信息、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等科技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其数量、质量 及高效合理使用对于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和发 展,推动了科技资源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了开放共享水平的提高。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工作的进展,分析了平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阐述了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科技平台工作的重要意义,研究提出 应围绕管好用好国家科技资源、加强科技资源全链条管理和分级分类管理等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开发科研仪器与设施的科普功能,合理利用相关物资与设施,对于加快新时期我国科普资源建设,增强国 家科普能力,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在对我国科普资源建设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 主要问题及原因。从制定政策、投入保障、明晰各方责任、促进旅游科普功能开发、开展绩效考核等方面提出拓展和 丰富我国科普资源的主要途径。 及高效合理使用对于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和发 展,推动了科技资源的战略重组和系统优化,促进了开放共享水平的提高。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工作的进展,分析了平台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阐述了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科技平台工作的重要意义,研究提出 应围绕管好用好国家科技资源、加强科技资源全链条管理和分级分类管理等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结合计量科学的特点与定位,分析国家计量基标准资源共享平台的内容和特点,讨论计量科技及其信息 共享服务对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的巨大提升作用,特别是在强调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过程中对创新主体、创新 成果,创新过程、创新资源及创新系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认为计量科技是国家创新能力的体现和技术基础,而共享 平台是信息社会计量科技服务社会的新的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4.
专题服务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共享平台为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创新任务提供支撑的一种服务 类型,开展专题服务模式的研究,有利于增强共享平台对国家重大创新任务的支撑服务能力和水平。文章介绍专题服 务模式的产生过程,对专题服务内涵、步骤、要素等进行分类和比较,对各类要素的特点和适用条件进行分析,并以 相关国家科技共享平台已经开展的专题服务工作为案例进行综合阐述,提出相关思考和建议,为全国各级各类科技共 享平台拓展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能力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开放科学环境下国家科技文献发展战略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科技文献是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支撑和保障,通过研究国内外科技文献建设情况,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的制订做好前期战略研究。[方法/过程] 针对我国科技文献建设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国外科技文献建设的经验,总结开放科学环境下科技文献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新需求,提出我国科技文献建设的未来布局和发展规划。[结果/结论] 提出未来我国国家科技文献建设的重点方向:建成国际一流的新一代国家科技文献基础设施和科技文献长期保存体系,确保我国科技文献可持续供给和战略安全;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开放知识服务系统,突破新一代科技文献智能知识服务的关键技术与产品的自主供给瓶颈;建成覆盖各类创新主体的国家科技文献协同保障服务体系,形成开放智能知识服务新业态;积极引领科技文献发展政策和发展方向,提升我国在国际学术舞台的影响力。并且,从5个方面提出我国国家科技文献建设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为例,从报告编写、提交、形式审查、交流利用等方面阐述了国防科学技术报告管理情况,指出了国防科学技术报告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国防科学技术报告管理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针对已有科技文献查询方法往往会遗漏"特征字符不同、但语义相似"的推荐对象的问题,从特征词语义角度研究用户兴趣偏好、科技文献特征的表示方法;提出考虑语义的科技文献与用户兴趣偏好相似性度量方法。在分析个性化科技文献查询推荐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设计个性化科技文献查询推荐原型系统ALRS,介绍ALRS的设计思路、功能模块;分析该系统核心算法CGR算法的关键数据结构;详细讨论CGR算法中"基于概念泛化的相似性度量方法"的设计思路,并给出实现该原型系统的核心代码及执行示例。  相似文献   

18.
抓住区域发展契机 构建区域科技情报服务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区域发展给科技情报业带来的契机,提出构建区域情报服务体系的倡议。并从体系的定义、内容、体系结构分析以及体系内科技情报机构的主要任务和作用等方面详细介绍如何构建区域科技情报服务体系。结合区域科技情报需求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从传统科技情报服务的改造和新兴科技情报服务的开展两方面介绍如何实现科技情报服务的创新,从而进一步完善区域科技情报服务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