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这不是肯德基"是一组跨文化传播的肯德基广告。本文对这组广告的广告题材、广告画面以及广告风格进行了的分析,认为这组有关肯德基的跨文化传播广告,就其本身而言做到了将本国文化与输入国文化的结合,但这种结合对受众的影响并不都是那么积极的。  相似文献   

2.
迟强 《东南传播》2010,(7):131-133
本论文将广告视觉文化纳入消费社会这一语境下进行研究,从不同视角对广告视觉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隐患给予关注和思考。从政治经济学视角来看,广告视觉文化成为商品拜物教的布道者;从符号学视角来看,广告视觉符号在日益丰盈繁杂的同时,日益显现出自身的价值危机;从社会学视角来看,透过广告文本对"文化平等"与"文化民主"的制造表象,社会文化的深层次隐忧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3.
张瑀 《新闻世界》2014,(9):151-152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广告业蓬勃发展,广告数量的激增使得现代广告创作逐渐陷入瓶颈,有很多人认为广告要美,要让人赏心悦目才是广告艺术性的表现,但从波德莱尔《恶之花》的艺术形式来看,"恶"也可以是"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将"恶"转化为"美",适度的将"恶元素"融入现代广告会使现代广告不论从表现形式还是广告效果方面变得更"美"。  相似文献   

4.
储婷婷 《视听界》2005,(2):64-66
随着我国传媒业同质化时代的到来,媒体竞争的资源指向发生了变化,媒体竞争已不仅是产品之争、营销之争,更是一种理念之争、气质之争,因此媒体对自身形象的塑造特别重要。喻国明教授认为,“现在媒介已经从卖内容、卖广告发展到卖活动的阶段”,策划与组织活动是新闻媒介引导社会舆论、参予社会生活和塑造媒介形象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产品的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于消费者的购买过程中,存在于消费者与企业两个主体之间。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柠檬市场出现,要想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就需要信息传递,即斯彭斯提出的信号传递模式。这一理论的提出确立了广告在信息经济学中的重要地位,也体现了广告信息的本质属性——"不对称性"。信息的不对称产生了广告,广告的产生对信息的对称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使广告并没有消解信息的不对称,反而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这种"不对称—对称—不对称"的循环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有人提出网络广告消解了信息的不对称,应该也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消解也只有在市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目前来说能够起到一定消解作用的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的规制。  相似文献   

6.
时苓  李世成 《今传媒》2011,19(2):60-61
在城市电视台面临着央视与省级卫视覆盖之争,平面与网络媒体同城之争等的巨大压力下,城市电视台的广告经营步履维艰。在这种状况下,深入剖析城市电视台广告经营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走出困境的对策,这对于促进城市台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广告急需在功能层面发生转变重新寻找自身独特的营销价值。本文对广告的本质功能及其流变进行了梳理,认为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环境中广告延伸出了引爆口碑、创造体验两大功能,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广告功能将向"一对一服务"与"创造线上线下融合体验"两大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8.
齐二娜 《报刊之友》2010,(11):149-150
广告的目的是销售,这就注定了它具有"天生的宣传倾向性"。广告在采用科技的时候,必然会因其目的而故意撇开科技"坏"的一面。在科技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命质量上,大做文章。这种广告宣传,在增加人们的"科学膜拜"上起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消费观",更深层次地侵蚀了我们的精神环境,埋下诸多不利于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因子。  相似文献   

9.
所谓性元素广告是以"性"作为吸引受众和传达信息的手段,达到宣传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目的的广告表现形式,其本质是试图借助能引起关注的广告形象与主题语言,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及心理欲望引起受众的注意。目前,性元素广告在我国广告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不仅丰富了广告的呈现形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我国广告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广告发展现状及其困境近年来,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但被视为移动互联网盈利来源之一的移动广告并没同步井喷。2012年,移动广告业绩尤其是品牌广告主移动广告投入在所有广告份额中占比之低令人震惊,甚至当年出现所谓"春天说"与"泡沫论"之争,前者强调移动广告极其灿烂的前景——"这是一个200亿美元(美国)的巨大市场",后者则相当怀疑乃至全盘否定:移动终  相似文献   

11.
石春秀 《东南传播》2010,(7):123-125
"蔻"——社会上兴起的又一股时尚潮流。本文根据这一现象,探讨了"蔻文化"的主流价值观与广告策略。本文从解释什么是"蔻"与"蔻文化"入手,抓住了"蔻文化"的主流价值观,并阐述了这一价值观影响下的广告策略及广告表现。但这种价值观影响下的广告策略并不是万能的,任何一个广告策略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文中最后根据这些广告策略的局限性,总结了此种广告策略在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胡翼青  高小燕 《新闻大学》2011,(2):74-78,88
广告创意常常被认为是广告运作的中心环节,广告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无论是在其内容还是其艺术表现形式方面都谈不上是一种创意.从历史的发展看,创意也不天生就是广告人的核心价值观,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广告仅仅是"广而告之"的信息告白,直白地把产品的消息传递给消费者.创意也不是广告的天然属性,...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元素看中国广告对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玮 《东南传播》2010,(8):157-160
本文首先对"中国元素"进行解读,认为"中国元素"并不仅是一种符号,且应该更注重其所蕴含的动态的文化内涵,把"中国元素"本身发展成一种文化。其次分析了广告的跨文化传播的模式以及与"中国元素"内在的关联。最后针对中国广告如何运用好"中国元素"对外传播的问题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14.
孙思  肖建春 《今传媒》2013,(6):46-47
"文革"为我国历史上的一段特殊时期,彼时,广告业的发展也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广告内容有著浓重的政治色彩,政治广告激增;商业广告剧烈减少甚至一度消失;文化广告形式、内容丰富多样。同时,广告传播内容和方式的变化,直接反映出这期间我国社会环境所面临的重大变革,文中从政治、经济、广告人才和传播媒介方面去探讨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广告是现代社会里最大的感官侵略者,是最强的信息植入者"。作为广告的发布载体,新闻媒体受到广告的巨大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一、广告与新闻的"共生"和"斗争"媒体业内有句话:"版面(时段)就像海绵里的水,总是能挤出来。"广告和新闻在媒体上交替出现,共存共生,同时也在争夺版面(时段)。可以说二者是此消彼长,又不能完全挤垮对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广告的跨文化传播已是现实。"中国元素"是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历史和现实中中国精神、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习俗习惯等的综合反映。在跨文化广告传播中充分运用中国元素,重塑中国文化的魅力世界,这是历史的呼唤,更是现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郭瑾  丁怡 《新闻界》2012,(12):22-27
广告批评作为有效的反馈机制,对于广告行业的健康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有效汲取批评的建设性意见有赖于对广告批评概念的厘定。本文从传播学视角,结合语义、词源及批评实践的综合分析,认为广告批评最终指向一切关于广告的判断和评价。其次,通过对中外广告批评历史的回溯,发现已有广告批评的内容,主要分为广告的营销与传播批评及广告的社会与文化批评,这两种类型的批评至今仍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18.
广告受众理解广告图像,受制于既定的经验范围和认知图式,同时不同的解读观念也影响人们的视觉思维和广告的传播效果。大多数人对广告图像采用的可能是"透明反映"现实的思想,这对于分析新闻图片是适宜的,然而对于广告图像则采用修辞论辩的思路更为恰当。因此广告受众不能满足于广告图像的表面意义,而应该从视觉修辞的角度出发,分析广告图像的形式与内容、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出发,理解广告图像独特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植入式广告的说服效果——基于叙事思想的魔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霞  王德辉 《今传媒》2011,(8):70-71
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对事物作用机制的分析也应基于其内在原因的立场来解释。本文基于植入式广告叙事思想的内在动因来阐释它的说服效果。通过对植入式广告叙事思想运作机理、诱发对符号意义的追求、品牌叙事提升品牌忠诚、未来消费幻想的满足等方面的阐述来展示植入式广告内在的说服魔力,为国内植入式广告运作不规范的引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霍娜 《今传媒》2010,18(10):87-88
消费社会中的一个重大特征就是符号,似乎生活中的万物都可用符号来代替、转化。广告的符号化是这个社会最明显的特征。而符合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成为人们认同广告以及产品的动因,即欲望机制。广告作为一种日常生活的欲望叙述,既不断唤醒和激活人们的欲望,也重新组织着人们的欲望。本文从消费社会入手,阐述消费社会中广告如何叙述、唤醒消费者的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