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Web2.0信息传播思想在知识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指出Web2.0在信息传播思想方面有三大革新:将六度关系理论应用于信息传播、以微内容为信息传播的基础、在大众信息传播中着眼于用户个体。基于知识管理模型分析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转化显性知识的障碍,认为在知识管理中运用Web2.0的思想和方法是消除障碍的一种方案。提出基于Web2.0的知识管理框架并分析其KMS应该具备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学术社区用户参与不足,知识交流、共享与协同的形式较单一等问题,采用Web2.0的理念和技术构建学术社区。在系统论述基于Web2.0的学术社区构成维度和关键特性基础上,构建了基于Web2.0的学术社区的体系框架,阐述了体系框架中各构建部分的功能与作用,深入探讨了该框架中的知识事物元模型构建和知识动态组合调度两个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3.
Web2.0的兴起改变了传统互联网信息交流与传播的模式。无论是用户管理还是信息资源组织,Web2.0都体现出自组织的特征。文章从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分析了Web2.0信息交流与传播的动力、条件,论述了基于自组织理论的Web2.0信息交流与传播的主要特征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图书馆用户价值构建图书馆SNS应用服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b2.0M络服务模式推动了图书馆用户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行为的变革,如何通过应用Web2.0技术进行图书馆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创新,是Web2.0环境下图书馆面临的巨大挑战.文章从提高图书馆2.0对用户的粘度、满足图书馆2.0用户需求的角度,分析了SNS作Web2.0的核心应用在变革图书馆服务模式中凸显的优势.文章结合目前国外图书馆SNS应用的主要特征,探索了图书馆SNS服务应用的实现方式及其功能模块,并且研究了如何改善用户体验来提高平台的用户粘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用户调研数据和理论分析,研究Web2.0环境下档案虚拟社区用户的交互需求动因、交互需求特征,探讨不同用户群体的交互行为规律。最后从开展可视化个性跟踪服务、挖掘和开发用户知识资源和构建用户认知语境三个视角,研讨深化和拓展档案虚拟社区交互服务和知识共享。  相似文献   

6.
Web2.0技术应用及Web3.0发展趋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eb2.0的产生和出现,极大地满足了网络用户的个性化的需求。在Web2.0出现和应用的时代,个体用户的价值已经得到了最大的体现。众多的网络用户既是信息的创造者和信息传播渠道,同时也是信息的受益者;用户可以主动地选择信息,信息同样可以主动地寻找合适的用户,如通过RSS等定制化阅读器,可以过滤用户不感兴趣的多余信息,只是传递给用户关心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基于Web2.0的信息和网络环境下,用户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趋向多元,学科用户的需求更加专业和深广,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重点也从文献服务转移到知识服务上来,学科馆员的知识整合突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通过对豆瓣网站思路的解析,讨论了网络新载体在学科馆员知识整合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8.
随着Web2.0理念和技术的深入发展,具有开放性应用、个性化分享、社会化交互显著特征的Web2.0环境扩展和深化了信息构建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信息构建2.0(IA2.0)应运而生。其释义是将用户体验作为核心的隐性要素扩展和深化到信息构建中来,特别提出"用户体验构建"和"IA2.0用户体验推进模型"。基于此模型,再提出量化用户体验应进行要素分解并阐释各要素。论述IA2.0正是从传统信息构建(显性要素)、用户体验(隐性要素)和泛Web信息环境三维要素入手分析和研究的。即在充分理解信息本身及其所处应用环境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信息用户的需求和意愿,经过统筹设计,以满足用户的预期需求和实现信息系统的预期价值,最终致力于构筑出一个健康、平衡、稳定的Web信息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9.
Web 2.0下网络舆论引导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Web 2.0 成为互联网的产业亮点,也成为了网络传播研究的热点.Web2.0的特征主要有:开放性:Web 2.0鼓励用户参与、创造并分享信息内容;社会性:Web 2.0 强调个人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连以自组织的方式让人、群体、内容和应用等充分"动"起来,带来更多的用户互动并产生丰富内容.  相似文献   

10.
Web2.0环境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Web2.0理念和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带来了网络产业的升级,同时也给旧有的信息传播观念、传播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文章通过论述Web2.0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影响,勾画出基于Web2.0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结构,并总结了Web2.0环境下的图书馆服务特征。  相似文献   

11.
Web2.0是一个开放的复杂适应性知识系统.它以Blog、Wiki、Tag、SNS、RSS等应用为核心,将六度分隔、协同学、长尾、XML、Ajax等复杂的新理论和技术移至后台,在简单规则的约束下,用户广泛参与,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在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去中心化模式下实现了自组织和有序化;这就使用户成为Web2.0环境下知识构建的适应性主体,还原了知识构建的人本原生态,能给用户以丰富的体验感受,也使知识构建呈现出层次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新特点,这就使传统知识构建的理论很难加以解释,而必须从新的视角,引入诸如自组织、涌现、循环反馈等复杂性的有关理论与方法,去揭示Web2.0环境下个人知识构建、网站知识构建、社会知识构建的形成原理和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12.
Web2.0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变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在探讨Web2.0在服务理念、服务手段、资源建设和服务模式4个方面对信息服务的影响的基础上,进而指出Web2.0环境下信息服务的发展方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开放化、以关系为中心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平台的去中心化。最后,提出了Web2.0环境下4种信息服务的拓展模式:基于Web2.0的用户互助式服务、基于Web2.0的信息共享服务、基于Web2.0的实时信息服务、基于Web2.0的主动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3.
Lib2.0用户参与激励机制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阐述Lib2.0服务理念与用户参与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借鉴相对成熟的Web2.0网站用户参与激励措施与方法,分析了Lib2.0用户的需求、忠诚度及参与心理,探索了Lib2.0用户参与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及信息知识交流的激励方式与方法,并初步提出了优化的Lib2.0用户参与激励模式。图2。参考文献9。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共异变数结构方程式的Web2.0用户心智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用户角度,建立基于结构方程式的Web2.0用户心智模型,来探索图书馆用户在Web2.0环境中的态度、行为与认知。透过量化方法和调查,产生一个理论基础,作为描绘在新网络环境下的新用户知识服务的框架。该心智模型能够被用于创建和使用型人。  相似文献   

15.
林翔 《东南传播》2012,(1):26-28
Web2.0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将系统概念引入基于Web2.0技术的交互式网络信息平台,构建网络交互式平台系统,探讨基于网络交互式平台系统的传播模式的实现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们的社会正步入Web3.0时代,Web3.0的出现和发展会对知识传播产生何种影响,本文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Web3.0及其发展趋势 Web3.0是建立在Web2.0基础上的,是对Web2.0"参与、展示、互动"所造成的用户大量参与且无有效管理办法,致信息纯净度和可信度大大降低、搜索引擎精准度下降之弊端的有效改进①,其核心理念是"个性、精准与智能",它不仅包含了Web2.0的一切特点,同时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基于Web2.0新技术微博客的发展和应用,提出在图书馆中应引入微博客信息交流服务方式,分析了微博客在图书馆信息交流服务中的优势和服务内容,以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18.
Web 2.0环境中,Web 2.0理念在Web 2.0技术被广泛应用背景下被用户普遍接受,如何抓住机遇开展档案信息服务成为档案部门需要思考和实践的主题.本文从Web 2.0理念与实践着手,以<档案界>网站及<档案界>电子杂志的开发与运行为例,从理念、实践的层面探讨Web 2.0在档案信息网络传播中的应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知识的获取、存储、传递、共享、应用和创新的过程中加入Web2.0元素,提出基于Web2.0的政府知识管理的实施途径,实现对政府知识的有效管理,最后总结了有效实施政府知识管理的支持要素。  相似文献   

20.
目前Web2.0服务虽能调动大众用户的力量,但所提供的检索方式单一,不能很好地解读用户的需求,也不利于信息的跨平台检索.语义检索是针对概念及概念之间关系的检索,能实现基于语义的匹配和推理,将语义检索应用于Web2.0服务中,能很好地调动用户互动参与,增强信息搜索的准确度,使服务更其个性化.而通过Web2.0,非专业用户能为语义检索的实现贡献力量,用户使用反馈也能逐步提高语义检索的质量.本文在分析Web2.0服务所提供的检索和语义检索各自优劣势的基础上,从语义信息的生成、存储和检索三方面探讨两者结合的方法,并对其应用优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