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15篇
体育   39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探究静水皮艇200nm能量供应特征,文章选取了29名青少年皮艇运动员在测功仪上进行200 m比赛的模拟(40 s).通过采集受试者气体代谢和血乳酸数据,并按Beneke等人提出的计算方法进行能量代谢的计算.结果表明,静水皮艇200 m三大供能系统的供能比例分别为39.4%(无氧无乳酸)、28.8%(无氧乳酸)和31.8%(有氧).静水皮艇200 m前10 s能量供应主要来自无氧无乳酸系统,第10~20 s(或30s)能量供应主要来自无氧乳酸系统,有氧供能对于最后10~20 s的运动能力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对静水皮艇200 m的认识低估了有氧供能的重要性.静水皮艇200 m能量代谢的时序特征可以作为制定训练计划和评价运动能力的重要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FIFA11+热身练习被证明可以有效降低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但是其对高水平女子足球运动员竞技表现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研究旨在探究FIFA11+热身练习对女子甲级足球运动员灵敏和下肢爆发力的急性影响。21名我国女子甲级联赛某球队足球运动员自愿参加本次研究。受试者随机先后进行FIFA11+热身练习(初级)和常规热身。热身前、热身后即刻和热身后15 min,受试者进行反应灵敏、反向纵跳和505灵敏测试。FIFA11+热身练习后即刻受试者反应灵敏和反向纵跳显著提升,505灵敏测试成绩无显著变化,但FIFA11+热身和常规热身间无显著差异(P>0.05)。热身后即刻与热身15 min后的急性影响类似,且FIFA11+热身练习和常规热身间无显著差异(P>0.05)。FIFA11+热身练习的平均心率和主观疲劳度显著高于常规热身。FIFA11+热身练习可以提高女子甲级足球运动员反应灵敏和下肢爆发力的急性表现,且这些急性效果可以持续至少15 min。然而,FIFA11+热身练习的这些急性效果似乎并不优于常规热身练习,且还可能会造成更高的生理和主观负荷。  相似文献   
3.
足球比赛负荷是球员在比赛情景下完成各类动作所承受的物理、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刺激之和。比赛负荷的量化结构分为外部和内部负荷,外部负荷的量化方法包括人工视频分析技术、自动轨迹追踪技术和全球定位设备,通过球员体能或技术表现的负荷量和强度来评定足球比赛中的行为活动特点,外部负荷特征表现为间歇性运动下频繁变向和短距离变速跑,高比例的中低强度无球跑穿插较少的高强度带球跑。内部负荷的量化方法包括耗氧量、心率和血乳酸等指标的测定,通过上述指标的变化幅度来评定足球比赛中的能量代谢水平;内部负荷特征表现为有氧供能为主、无氧磷酸原和糖酵解供能交替进行。现有研究局限为外部负荷低估了变向运动对足球比赛负荷的影响,内部负荷无法概括正式比赛的供能特征等。未来可尝试在优化量化方法基础上结合内外负荷,从而更精准地量化比赛负荷。  相似文献   
4.
目的:脑力疲劳(mental fatigue,MF)是由长时间较高强度认知活动导致的一种精神生物学状态,并可表现为主观上感到疲惫和缺乏能量。明确MF与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关系对于其更好地训练、比赛等意义重大。因此,研究旨在探讨MF对足球运动员灵敏(AGT)、下肢爆发力(CMJ)和平衡(YBT)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交叉对照试验设计,18名男性业余足球运动员[年龄(20.72±2.42)岁,身高(177.08±5.99)cm,体质量(71.16±9.55)kg,体脂率16.3%±4.3%,训练年限(6.61±3.91)年]参与45 min的Stroop任务(MF组)和中性视频观看任务(对照组),时间间隔≥48 h,并于每次任务后参加灵敏、下肢爆发力和平衡3项能力测试,记录受试者任务前后的VAS-MF和VAS-MO指标以及运动能力测试过程中的RPE指标。结果:MF组与对照组干预前VAS-MF无显著差异(P=0.281),干预后VASMF(P=0.002)和干预前后VAS-MF差值(P=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MF组干预前(P=0.385)、干预后(P=0.288)的VAS-MO以及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3周海拔1550 m亚高原训练对优秀青年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的影响,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备战训练建议。方法:国家越野滑雪集训队10名优秀青年男子越野滑雪运动员[年龄(18.7±1.5)岁,身高(78.5±5.8)cm,体质量(66.6±4.7)kg]在亚高原(海拔1550 m)进行3周训练,并在亚高原训练前后对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进行系列测试。使用重复方差分析对运动员数据进行自身比较。结果:运动员由平原初上亚高原时,乳酸阈测试血乳酸浓度显著提升(P<0.05),最大摄氧量和红细胞浓度显著降低(P<0.05)。经过3周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阈测试血乳酸浓度和最大摄氧量显著下降(P<0.05),全身总质量、上肢肌肉质量和下肢脂肪质量显著提升(P<0.05)。结论:由平原初上亚高原时,运动员乳酸阈能力和最大摄氧能力显著降低。3周亚高原训练后,运动员的乳酸阈能力和上肢肌肉水平显著提升,最大摄氧能力下降幅度明显。建议:在进行亚高原训练时,我国优秀青年越野滑雪运动员应当注重对心肺摄氧能力的训练,并且注意提升周平均高强度训练(high intensity training,HIT)训练总时间,以维持和提升最大摄氧能力。  相似文献   
6.
训练分期理论是运动训练学的经典理论,几乎所有体育项目在训练实践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作为继马特维也夫之后对训练分期理论的发展最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图德·邦帕以其六版著作《训练分期:理论与实践》受到了世界范围内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认可。2018年11月,邦帕教授受邀来华,并在上海与国内学者和教练展开了一次精彩对话。本文一方面再现了与邦帕教授对话的内容,另一方面也在对话的基础上由五位学者分别围绕训练分期理论的理论特征(熊焰)、训练分期理论的实践应用(资薇)、传统分期理论与板块分期理论(于洪军)、现代科技对训练分期理论的推动作用(黎涌明)和训练分期理论的未来发展(陈小平)五个方面展开论述。本文作者一致认为,训练分期理论在得以广泛应用的同时,需要更大程度借鉴多学科基础研究的成果,更大范围运用现代科技的设备和方法,更快速度实现训练经验向训练科学的迈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基于不同分段方式和不同速度类型的配速策略的差异,以更好地发现和解释比赛中的关键时段和关键行为。方法:采用数据级数推断法,分析2010—2019年世界赛艇锦标赛6个艇种(W1x、W2-、W2x、M2x、W4x和M4x)决赛A组中3个不同水平的队伍(水平1:第1名;水平2:第2~3名;水平3:第4~6名)在各比赛分段的绝对速度和相对速度按500、200、50 m 3种分段方式。结果:不同分段方式对绝对速度下3个运动水平的配速策略分析的影响较小,而对相对速度下3个运动水平配速策略分析的影响较大,且3个运动水平之间出现显著差异的分段随分段方式的不同而不同。基于绝对速度和相对速度对3个运动水平的分析得到的配速策略存在较大差异。结论:不同分段方式和速度类型影响赛艇配速策略的分析结果,更小的分段方式能够提供更精细的信息,绝对速度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不同运动水平队伍的实力差异。  相似文献   
8.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是以≥无氧阈或最大乳酸稳态的负荷强度进行多次持续时间为几秒到几分钟的练习,并且每 2.次练习之间安排不足以使练习者完全恢复的静息或低强度练习的训练方法。进入2 1.世纪以来,HIIT受到了训练科学与实践领域的密切关注,越来越多的教练员在训练实践中开始采用HIIT来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表现。然而,HIIT不只是“高强度”和“间歇”这么简单,其效果和价值的发挥需要考虑诸多因素。本文基于《高强度间歇训练的科学与应用:训练安排的解决方案》一书内容,分别从形式和目标类型、应用的整体框架、应用情境、同期化训练、关键指标 5.个方面对HIIT进行了论述,旨在为教练员和科研人员在训练实践当中应用HIIT并发挥HIIT的价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非稳定支撑面上自由负重练习的肌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非稳定支撑面和自由负重对肌肉的刺激效果,选择13名体育院校大一男生(19.4±1.2yrs,176.9±4.8cm,67.9±4.9kg)在稳定支撑面(地面)和非稳定支撑面(Reebok Core Board,RCB)上进行3种负重(徒手、30%最大力量和60%最大力量,0,30%RM和60%RM)深蹲,并采集了比目鱼肌(SO)、股外侧肌(VL)、股内侧肌(VM)、股直肌(RF)、股二头肌(BF)、臀大肌(GMa)、臀中肌(GMe)和腰部竖脊肌(ULES)的表面肌电信号。研究结果表明,3种负重下,非稳定支撑面增加了大部分肌肉的活动量,但是,所有变化都不具有显著性;负重引起了大部分肌肉活动量的显著增加(P<0.05)。研究结论,非稳定支撑面不能有效增加对身体表层肌肉的刺激程度,不能替代负重对于发展肌肉横断面、最大力量和爆发力的作用;自由负重可以有效增加对身体表层肌肉的刺激程度,可能同样具有提高身体稳定性的作用;非稳定支撑面上的徒手或低负重练习和稳定支撑面上的自由负重练习不存在对立关系,二者可以作为一个完整力量训练计划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运用内插法和指数回归法计算的4mM乳酸阈的差异性和相关性,选用79组赛艇三级测试中的血乳酸和功率数据,分别运用内插法和指数回归法算得79对4mM乳酸阈(P4-内插法和P4-指数回归法).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分赛艇级别与否,P4-内插法和P4-指数回归法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4-内插法(x)和P4-指数回归法(y)间的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0.983x+6.4885 (n=38,r=0.978,男子公开级),y=1.0138x-0.2885(n=20,r=0.988,男子轻量级),y=1.1042x-17.63(n=8,r=0.998,女子公开级),y=0.9904x+3.64 (n=13,r=0.990,女子轻量级),y=0.997x+2.9208 (n=79,r=0.998,全体数据).运用内插法和指数回归法计算的4mM乳酸阈可以进行比较.建议在运用4mM乳酸阈监控和评价运动员有氧能力的长期过程中采用一种恒定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