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42篇
科学研究   3篇
综合类   5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代课教师问题,实质上是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由于四川代课教师问题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发展农村教育和推进巩固"两基"成果的进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始启动"清退"中小学代课教师的工作.如何有效消除"清退"工作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合理、公正、有效地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四川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2.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他为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建立新的教育体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思想,即"和谐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3.
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探索李章科徐远火李化树面向21世纪,大力发展高师素质教育,“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近年来,我院积极采取改革的措施,努力探索学生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学生素...  相似文献   
24.
近年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的背景下,我国的县域经济正逐步由依靠传统农业向依靠现代农业、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这一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由此也对县域经济区内的教育,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的互动发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5.
论大学发展规划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办什么样的大学以及如何办大学,如何对大学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设计,这是决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大学发展规划涉及现状分析、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保障措施四大方面的内容,规划的制订必须按照科学的方法、程序和策略来进行。  相似文献   
26.
我国大学校训的导向功能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训是学校为了发挥社会功能和完成价值使命而制定的行动指南。在实践上,它主要起导向和激励功能。校训的导向功能主要包括理想信念导向功能、培养目标导向功能和行为准则导向功能。各高校在践行校训的过程中,要领悟校训内涵的精髓,充分发挥校训应有的导向功能,使大学校训真正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师生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27.
论面向21世纪的创新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创新教育,是社会经济活动对于人的要求在教育领域的反映,创新教育具有什么特征和意义,从理论上予以认识和阐述,进而指导和促进创新教育补的深化和发展,这是当前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切实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8.
在美国,师范教育制度发轫于19世纪30年代,重大的师范教育改革也大体始于这一时期并经历了师范学校(1823年—19世纪末)、师范学院(20世纪上半叶)、大学教育院系(20世纪50年代至今)三大阶段。20世纪初以来,各教育流派学者关于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建议见仁见智,观点互异,各师范机构的改革活动也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这些不同的改革建议和改革活动,呈现了不同的理论和价值取向,构成美国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不同历史取向。  相似文献   
29.
完善高校德育体系的基本思路李化树完善高校德育体系要注意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的方向性,二是德育过程的整体性,三是德育的实践性。德育目标体系德育目标体系是高校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离开了正确的德育目标去谈德育内容、方法,只能是本末倒置。在建立高校的德育目...  相似文献   
30.
价值澄清理论及其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价值澄清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并从社会思潮方面阐述了其产生的思想基础。通过对价值澄清理论的介绍,分析其优点及不足,指出它对我国新时期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