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4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2016年7月17日至19日,第三届全国“正道语文”高端论坛在北京召开,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先生应邀作了关于文本解读的主题报告.期间,孙先生接受了正道语文群管委会成员崔久主老师的访谈. 崔久主(以下简称“崔”):孙老您好!欢迎您来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正道语文”高端论坛,也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采访.有几个问题想听听您的理解.第一个问题,“重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踏踏实实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是正道语文的基本主张.请问您对此有何看法?  相似文献   
72.
一位朋友向我推荐福州一中一位同学的好几篇文章,都写得有才气,有灵气,有独特的思想,有感情的深度,难得的是,还写得很精炼。可以预言,在语言的驾驭和创造上,她是很有前途的。但是,我只能介绍她的一篇文章《世界末日》。这是因为,刊物的篇幅有限,还因为,对于本刊的读者,这篇文章比较适合。  相似文献   
73.
在诗歌发展历史中.淘汰是很无情的。乾隆皇帝诗作达数万首.可是没有一首是富有真正的艺术生命、能够活在后代人的记忆中的。张若虚只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就成为了千古杰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但是,这个经典和其他许多经典不大相同,那就是从题目到立意.都不能说是原创的,而是在古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古题作诗,在唐代是普遍的做法,是一种方便,也有很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74.
课文解读成为目前语文教学关注的焦点.课文是经典,解读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毕竟有历史的积漯,有时一篇文章。有上百篇的文章可以参考。相比起来,作文教学没有这么多参考材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文教学是手工业式的.其基础是教师对每一篇作文的解读。由于没有历史积累,因而更具挑战性。其次,对学生的作文,不但要解读得准确,而且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帮助他改进。从这个意义上。理想的教师。不但要有相当的解读水平,而且要有相当的写作水平。道理说起来抽象.下面是我们对同一篇学生作文进行批改时的书面对话。  相似文献   
75.
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语文卷,改过来改过去,作文分值还是固定在60分上。这是因为,客观题、标准化,是从美国托福考试模式批发过来的。托福一年考几次,只有一次是考作文的,而且所占分值也不大。其实,这不是因为作文不重要,而是因为托福是一种商业化的赢利模式。作文是主观的,把作文的分值降低,选择题的分值提高,也就是把成本降低,把赢利提高。我们的高考和托福的赢利性质是不同的,对于托福的局限性,应当严肃地分析。尽管我们的高考作文试题已经有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是,那只是写作文时说说而已,在同一张考卷上,阅读题的答案却只能有一个,…  相似文献   
76.
77.
孙绍振 《师道》2005,(3):58-59
不是校长马寅初,而是班主任,开学时于班会上亮相,嘴上没毛,白面小书生也。四川口音颇重。自此以后,杏如黄鹤,待到毕业典礼,方得第二次相见,书生风度如故,面白如故,四川口音如故。  相似文献   
78.
欣赏经典诗歌最忌孤立地研读,作品的权威性,可能造成一种错觉,以为经典的就是惟一的。事实上,经典的文本,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它有突出的创造性,创造性就是突破性,或者独特性。在一个历史时代,一个题材总有许多作者在写,大家都竭力追求独特,但是,往往却免不了局限在权威文本的想象境界中,难以突围;大多数作者往往只能达到经典文本的边缘。经典文本一方面让我们目光明亮,一方面又成为套路,遮住了我们的眼睛,扼杀了自己的个性。要真正读懂经典作品,最起码的就是要读出个性来,读出它的与众不同来。感觉不到经典文本的独特,就是没有真正读懂。但是,孤立地考察任何事物的特点,因为没有参照系,是难以有直接感知的。对于独特性的感知,要建立在可比性上。一般情况下,不同类的作品之间,缺乏可比性,须要相当高的抽象力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找到可比性。这对一般读者来说,难度是很高的。但是,同类题材的作品却能提供现成的可比性。同类经典文本组合起来进行比较为研究提供了入门。  相似文献   
79.
经常收到一些中学教师或者学生寄来的文章,苦于不能及时作答,时间久了,欠债太多,就淡忘了.但是这一篇,却一直惦记着.作文题目是这样叙述材料的: 动物园里来了一位哲学教授,向动物们传授哲学.哲学教授讲了好多空洞的理论,接着说:"任何事物都必须从基础做起,就如任何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有一只青蛙听得不耐烦了,就向教授发问:"请问教授,真的所有建筑都必须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瞄了青蛙一眼:"当然!井底之蛙!"青蛙反击说:"正因为是井底之蛙,我才问你——难道打井也从底层做起吗?’哲学教授哑口无言.动物们纷纷说:"是啊,即使是井底之蛙,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何况他并不是呢!"  相似文献   
80.
本文的标题是“三棵树”。这本来是一个地名,与本文的主旨原本毫无关系.作者却用它作为文章的“导入”,也就是引子。其实引子本身并没有多少内涵,但是,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三百多字的篇幅里,先后七次说到“三棵树”,这是不是有点重复,有点哕嗦了?然而,读者却并没有这样的感觉。这是因为,这是一篇抒情散文。表现了一种隐隐约约的怅惘。这种怅惘非常深.所以才反反复复地念叨。即使这样念念叨叨。作者却仍旧说“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于是就引出了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树令我怅惘。”从这里,可以看出,念念叨叨,其实就是一种抒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