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54篇
科学研究   5篇
各国文化   3篇
文化理论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31.
收入鲁迅的杂文集的散文,犀利的讽刺占大多数,抒情之作,在比例上是比较低的。当然,收入《朝花夕拾》的文章,有相当多的温暖的抒情,表现鲁迅对童年时代周围小人物的宽容甚至热爱,这样的温情,除了在怀旧文章往往出现,在杂文中,多为社会文明的批判,以冷峻为主,温情是很少的,然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在鲁迅散文巾无疑是抒情的双璧,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不断人选中学语文课本,解读文章,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32.
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应该是中西教育理念的对话,而不是移植。而我们的理论界乃至实践者,却要放弃自身的主体,将我们自己的传统和实践贬斥得一无是处,把西方,主要是北欧的一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当做绝对真理。比如,用平等对话和质疑理论来否定我国的传道、授业、解惑传统。引进并不是让西方理念独白,而是与中国传统和现状对话,这就要求我们自己要有本钱——我们几千年的教育历史,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当代杰出教师的杰出创造,是从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生长出来的;我们对西方的教育理论,要保持学术的清醒,洞察其优长和局限。要将西方理论引进中国,就要把其中只属于西方文化的、历史的土壤的成分剥离;还要将中国传统和现状的基因融入,用我们自己的经验来修正。  相似文献   
33.
造成文本阅读无效和低效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陈腐的机械唯物论和狭隘社会功利论;第二,是后现代教育理论中离开文本主体的绝对的读者主体论。后者把读者主体推向极端,放纵自发性的所谓多元解读。其实,读者主体的心理图式的局限,使得对文本的同化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受到文本主体制约的。文本,尤其是经典文本,并不如西方后现代哲学所说那样是无深度的、无本质的,而是有其稳定的立体层次结构的。要洞察文本,与文本作深度对话,必须不断地对自发主体心理图式进行专业积累,作以更新为特点的建构。建构的过程就是读者主体比照、遵循文本层次结构,旁涉作者的深层心理结构,总结阅读的历史经验,攀登上文本阅读的历史高度的过程。孔夫子早就指出的思而不学危险,如今正在中国语文课堂上泛滥。  相似文献   
34.
每年高考作文题一解密.立马成为炒作的热点.都市报纸标题套红.作文网站视频滚动.或采访名流,或特约为文:或以考题为文,重金奖赏,或伪造零分满分作文.以求轰动。从特级教师到文化明星,从博客写手到网络游民,风云际会,一体狂欢。谩骂者比比皆是。称赞者振振有词。  相似文献   
35.
<长恨歌>的生命力经受了千百年历史的检验,至今仍然家喻户晓,脍炙人口,但是对于它的主题,也就是它要告诉读者什么,却众说纷纭. 白居易把诗题定为"长恨歌",用意是很深的.  相似文献   
36.
关于这首长诗,网上有一个优秀教案,对文本是这样分析的: [文章结构] 开端——兰芝被遣 发展——夫妻惜别(再发展——兰芝抗婚) 高潮——双双殉情 尾声——告诫后人  相似文献   
37.
孙绍振点评】文勇这堂课的好处在于,第一,不拘一格.该对话的时候彻底平等,让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但是,他不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课堂对话上。该告知的时像,他就大胆讲,哪怕讲上一堂课,也不怕有人说“灌”。  相似文献   
38.
有一位教师在网上公布了他的教案: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第一,引导学生进入散文的意境,领会文章所抒发的强烈感情:第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象征手法;第三,感受中华儿女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和意志。这篇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手法,由物及人,托物言志,意蕴深远,、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并由此入手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但初中生还是第一次遇到运用象征手法的散文,因此它又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39.
台湾的一位女教师.把这篇文章贴在自己的主页上说:“这是一篇早在‘环保’成了热门话题或学生、文艺界人士拿来当口头禅之前就已写成的‘环保文章’。”但是.仅仅从环保的角度来构思这样的文章,写起来就可能不用这么复杂.说到底不过是写了一棵挺老的树,因为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交通上发生种种问题,竟有人不珍惜将如此有年代的大树肢解铲除。  相似文献   
40.
这首诗,表面上写的是一棵树。这棵树与苏童那《三棵树》和茅盾的《白杨礼赞》相比,虽然同样是树,但在内涵上有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