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教育   23篇
综合类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要求] 1、学会速读。本单元四篇课文篇幅都较长,因此要突出快速高效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掌握快速高效阅读的规律:迅速捕捉信息能力为目的速度程序;快速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规律;快速把握文章思路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托名五柳先生而作的一篇自传。文章虽短,意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活泼,于平淡中表现深刻的内容。学习此文,应熟读深思,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仔细咀嚼平淡的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弄懂以下三个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陶渊明其人。一、课本中“不求甚解”的注释是:“这里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对该词的解释,人们历来有分歧。那么,究竟怎样理解才更切合陶渊明的本意呢?我们先看《辞海》的解释:“原意是读书只领会要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今多谓学习或工作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计划的推广,语文新教材中古诗单元的分量明显加重,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又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老师们教学古诗单元大多采用举一反三法,重点教授一两首,余则指导自读,不少老师还在语文活动中推荐若干古诗让同学们阅读欣赏。面对陌生的古诗,应如何去“自主探究”,本文试作一些学法的介绍,供大家参考。析词辨句读懂诗意叶圣陶先生在《文艺作品的鉴赏》中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见初中语文第六册附录)读古诗当不例外,自应研读诗句,析词辨句,读懂诗意。古诗多数有严格的字数限制,在有限…  相似文献   
4.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热爱祖国语言的教育是重要的、必要的,它既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又是激发学生学语言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应该通过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让学生理解范文语言,认识中华母语的优越性与学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韩愈的《送董邵南游河北序》是一篇千古传颂的佳作,其行文多迂回曲折,用语宛转含蓄,初中同学读这样的文章要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阅读提示”语),会有不小的难度。这是一篇赠序,是韩愈赠给其友董邵南的。为读懂此文,先得了解“序”这种文伴以及作者写作此文的背景。  相似文献   
6.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课本注“太守自谓”为“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但细究上下文,该句上文是“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有问有答,自然通畅。何以问到“名之者谁”,作者便不直接回答“谁”,却去说明命名“醉翁”的因由呢?这不是答非所问吗?我认为“自谓”就是“自称”“自号”,其后又省略了“醉翁”二字,下文“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正是对“自谓(醉翁)”的说明。但如果把该句直译为“是太守自  相似文献   
7.
《黔之驴》第二节的第二个层次,课本标点为:“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按这样的标点方法,似乎表示转折意义的“然”字一直贯到“终不敢搏”。实际上“然”字只贯到“觉无异能者”,其后的分号应改为句号,表明到此句意已经完整。为什么要这样改呢?我们可以研究一下整个第二节作者叙事的层次:先写虎闻驴鸣而“甚恐”,到“习其声”但“不敢搏”,以至“益狎”试探挑衅,最后看出驴技已穷因而大胆噬食的过程。上述层次正  相似文献   
8.
9.
[阅读要求] 1、重视朗读。本单元叙述语言简洁明快、准确生动、质朴自然、耐人寻味,人物语言个性化。因此要重视反复朗读课文,通过读来感受、熟悉、理解课文,提高自己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要带着感情去朗读课文,力求读出人物的各自表情和语气,再现作品的意境和形象。2、学会织网。织网读书法是围绕中心课题进行广泛阅读的一种阅读方法。学习本单元可以围绕某个研究性课题,或人物形象,或艺术特色,或语言特点等进行广泛阅读,收集、整理、加工,形成文字,以提高自己的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诸将果争前抱持之。“果”应作何解释?课本未注。有人把“果”解释为“果然”,把它当作表事与预期相合的副词。但是细审上下文义,前面说史公所担心的是“仓皇中”有可能“落于敌人之手以死”,所以希望史德威“为我临期成此大节”。至于到城陷时“忠烈拔刀自裁”,诸将上前“抱持之”。上文并未有言点明此为史公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