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教育   37篇
科学研究   5篇
体育   5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想在脑海中找些什么来歌颂我的妈妈。但任凭我苦思冥想,却终究无法搜刮出什么华丽的辞藻来形容我的妈妈。可这份冲动竟像春天里的一粒种子, 禁不住要往上萌长。于是,我就努力地“随意”写写;于是, 就有了下面这些文字。——题记小的时候,我听妈妈的;待稍微大点儿了,我要妈妈听我的。儿时的我,极其无奈地唯命是从,很多时候,我走的都是她给我铺好的路。明天该去谁家、该做什么、该说什么,妈妈都给我安排好了;至于后天,妈妈说,我自然会告诉你的。我惟一能做的,  相似文献   
2.
3.
介绍了大型钢结构井架安装竖立的方法,并结合实践对确保安装工期及安全注意事项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4.
汪璐辑录振绮堂藏书名家题跋而成的《藏书题识》一书,其内容有如下特点:一、著录版本特征,考订版本阙谬,评判版本优劣;二、考述书籍流传始末及得书经过;三、详述校勘之粗精;四、著录书林掌故;五、考证史实,类同学术笔记;六、概述书旨,提要内容。《藏书题识》是研究清代目录学发展和振绮堂早期藏书、清代藏书楼史的重要文献,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作者共引网络分析(ACNA)是文献计量学中的重要分析方法,旨在通过寻找学术文献集合中作者之间的共引关系绘制出特定领域的知识图谱,进而指导科学研究。然而,ACNA的一个缺陷是其原始矩阵输入信息量过小。本文通过提出作者混合共引网络(HACNA),绘制更为精确的科学知识图谱。[方法/过程]鉴于不同种类的学术网络能为绘制知识图谱提供不同维度的信息,提高知识图谱绘制的精确性,本文以合著网络和引用网络为例,结合其他种类的学术网络在ACNA基础上进行精确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结果/结论]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与ACNA相比,HACNA绘制出的知识图谱在聚类过程中能够使得同类作者更为聚拢、不同类作者更为分散,从而提高了聚类效果和可视化程度。同时,HACNA绘制出的知识图谱还能够挖掘出更多细节。  相似文献   
6.
为了应对西方高等教育财政紧缩政策及大学间日趋激烈竞争的严酷生存环境,西方部分大学通过一系列的组织转型和内部变革,造就了一种全新的大学发展模式:创业型大学。创业型大学的兴起,为当前我国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骨气与词彩的矛盾是汉末建安至初唐时期诗坛发展的一对主要矛盾,而锺嵘自始至终都力求以曹植诗骨气与词彩兼备的美学标准品评诗人,然而诗坛的实际却往往无法兼美,锺嵘对某些诗人的具体品评与其诗歌史地位的认定也由此而产生分歧,遂导致了左思"虽浅于陆机,而深于潘岳",但左思在《诗品》中的诗歌史地位却不如潘岳的结果。"深"、"浅"之评不代表品第之优劣,"深"之内涵为词彩繁密,略有芜漫之嫌;"浅"之内涵为词彩简省而行文洁净,有气骨柔弱之弊。  相似文献   
8.
《文心雕龙·通变》篇认为《楚辞》是文章"从质及讹"的转折点,希望通过"宗经诰"与"变乎骚",达到文章"通"与"变"的平衡。在这一大背景下,刘勰将《楚辞》列入"文之枢纽",并在《辨骚》篇中提出了"倚经驭骚,酌奇存真,玩华保实"的写作原则,把"文"之变纳入可以指导的范围内,《辨骚》篇的宗旨就是指导人们如何"驱辞力"和"穷文致"的。这一写作原则与"正言体要,恶乎异端"的思想密切相关。《风骨》篇与《定势》篇还从不同角度对《辨骚》篇的写作原则进行了补充和丰富。实际上,刘勰就是借《楚辞》来述其运辞之道,这是他解《楚辞》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10.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将公众科学素养状况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发展指标加以监测,并把它作为制订本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一个国家或民族要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仅要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拥有优势,更要下大力气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公众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把科学思想、理念植根于民族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国民的科学素养,已成为推动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国民科学素养不仅是20世纪发达国家兴旺昌盛的法宝,而且必将是21世纪各国扬帆远航的根基所在。然而,长期以来,受分科教育的影响,我国人文社科工作者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方面的了解极为有限,特别是在自然科学的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