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1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158篇
教育   3342篇
科学研究   578篇
各国文化   50篇
体育   688篇
综合类   400篇
文化理论   5篇
信息传播   108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81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408篇
  2013年   483篇
  2012年   522篇
  2011年   581篇
  2010年   373篇
  2009年   320篇
  2008年   421篇
  2007年   457篇
  2006年   405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223篇
  2003年   233篇
  2002年   157篇
  2001年   127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In recent years, the transnational movement of people has resulted in increasing tension and debates about national identity. The present research utilized a discourse analytic approach to examine accounts of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U.S. among native-born U.S. residents, Mexicans living in Mexico, and Mexicans living in the U.S. Our analysis focused on two sets of diverging accounts of national identity. A first set involved participants' explanations of national identity as natural/essential, “felt”, or conditional, which served to either constrain how “American” immigrants could be or allowed for a more inclusive definition of national identity. A second set of accounts involved participants theorizing the national polity as a multicultural or monocultural space which functioned to construct national boundaries as permeable or reinforced (White) American dominance. These patterns of talk emerged across all interviews, although U.S. participants attended to more flexible and dilemmatic (e.g. inclusionary and exclusionary) accounts of national identity.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complexity of national identity.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而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是其传统文化的代表,渗透着民族历史发展的痕迹,它的发展也反映了各民族在自身的民族发展与壮大。本文就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其特点进行分析,阐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内涵及所表达的美学价值,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市化进程与家庭体育发展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对城市家庭体育的内涵和内容与作用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家庭体育发展的思路:加强城市家庭体育宣传;加大社区体育和家庭体育投资;加强学区体育建设;构建城市家庭体育服务中心。  相似文献   
4.
5.
为探索近30年内,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对策,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逻辑方法,发现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区别于现代体育的、现实的存在方式和存在基础的个性特征。得出了未来30年内,促进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逐步现代化的对策主要是:通过行政力量主动介入而强化引导方式,在促进民俗活动和业余文化活动的开展中促进其发展;关注社会需求、坚持服务社会方向,更为充分挖掘和实现其课程资源、旅游资源和健身文化资源的价值;组织竞赛,借助竞赛的杠杆作用推动其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据统计分析法对2004年“华夏杯”全国健美操锦标赛竞技新人组六人操比赛前三名成绩得分和我院成绩的对比分析,提出我院竞技健美操总体水平属中等,发展缓慢,指出在今后的训练和编排中应加强运动员基本素质的训练和加强成套动作编排,突出难度、艺术性,追求完美。  相似文献   
7.
对参加2004年全国青少年健美操锦标赛(西安赛区)各组别运动员规定成套动作的完成情况作了统计,分析了当前青少年健美操在我国的开展状况以及在训练中所存在的问题,旨在为健美操运动项目在我国更加广泛地开展与普及以及对其竞技后备人才的挖掘与培养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蔡玉军  邵斌 《体育科研》2006,27(1):58-61
采用跟踪观察、问卷调查、访谈、文献查阅等方法,对上海男子体操队参加十运会队伍的状况以及主要时手的情况等进行深入研究,结果发现:上海男子体操队参加十运会队伍伤病情况严重,项目发展不均衡,缺乏全能型选手和领军人物等。  相似文献   
9.
林萍  杨文运 《体育学刊》2006,13(5):40-43
“国球大典”由民间海选、大师对抗赛、乒乓嘉年华三大主体活动组成,这种高、低端互动的体育狂欢,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体育赛事电视节目“娱乐化”之路,促进了体育与大众传媒的互动与结合,促进了国内体育的市场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2007年4月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联合颁布实施了《国家学生体质标准》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并对其进行了相应的修改,为新时期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文章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其优点与不足之处,以期为以后更好地实施新《标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