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424篇
  免费   350篇
  国内免费   494篇
教育   34237篇
科学研究   4882篇
各国文化   66篇
体育   4144篇
综合类   1946篇
文化理论   394篇
信息传播   4599篇
  2024年   134篇
  2023年   642篇
  2022年   453篇
  2021年   658篇
  2020年   761篇
  2019年   719篇
  2018年   405篇
  2017年   700篇
  2016年   998篇
  2015年   1675篇
  2014年   4144篇
  2013年   3219篇
  2012年   4007篇
  2011年   4260篇
  2010年   3787篇
  2009年   3715篇
  2008年   4403篇
  2007年   3555篇
  2006年   2615篇
  2005年   2241篇
  2004年   1798篇
  2003年   1544篇
  2002年   1183篇
  2001年   902篇
  2000年   702篇
  1999年   280篇
  1998年   194篇
  1997年   122篇
  1996年   123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
可宥性事由源于英美刑事诉讼中的可抗辩事由,与正当化事由联袂构成行为出罪理论的基石。与正当化事由不同,可宥性事由已经僭越了法定的行为正当化条件,行为的违法性首先被肯定,只是在责任归属上寻求宽恕性处理。引入可宥性事由,可丰富体育竞赛行为入罪和出罪的相关内容,便于司法统一判定。分析认为,体育竞赛行为可宥性事由成立,要满足体育赛事本身具有合法性和正规性、主体仅针对运动员、行为局限于体育竞赛行为、违法目的“单纯”性、行为以“反规则”为前提等条件。入罪和出罪的类型化有利于定罪和量刑的规范化,分别对竞技伤害行为、滥用兴奋剂行为、假球等竞赛舞弊行为适用可宥性事由予以出罪抑或减轻处罚的情形进行具体分析。最后,指出体育竞赛运动员可宥性事由行为入罪不能忽视运动员自由保障的理念,且尽量避免选择性刑事司法。  相似文献   
3.
4.
5.
曹嫦云 《亚太教育》2020,(3):172-172
我园进行了十多年的幼儿漫画活动课程的研究,我们发现:漫画简洁明了的画面易于幼儿欣赏与理解,漫画中的拟人、夸张、变形等想象的手法适合幼儿的思维特点,能调动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环境污染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培养人类的环保行为应从幼儿开始。因此,培养幼儿环保行为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身体活动不足是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的重要原因,如何多方位监督、监测并促进青少年身体活动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研究者抽样访谈东北、华东、华中、华南地区的青少年、家长、中小学特级体育教师、学校体育行政部门主管领导,对访谈文本运用扎根理论进行三级编码,构建出包含34个概念、13个子范畴和4个主范畴的青少年身体活动"家校社三不脱离模型",继而基于理论模型设计出包含180个题项的初始量表。经过信度分析,探索性和验证性因子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最终验证研制出包括4个分量表12个维度94个题项的青少年身体活动促进因素量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动态视力在不同类型体育项目间的发展特征,为体育锻炼改善视力的应用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10岁无专门体育训练经历的在校学生和参加足球、乒乓球、跆拳道、空手道、游泳、体操等项目的俱乐部或体校学生,共603名。使用动态视力检测仪和标准对数视力灯箱测量动态视力和静态视力。计算动静比(动态视力/静态视力),并将其作为衡量动态视力发展水平的指标。结果:6~7岁是动态视力发展的敏感期(P<0.05),8岁、10岁男性儿童的动静比高于女性儿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外体育练习组的动静比高于普通在校学生组(P<0.05),开放性运动项目的动静比高于闭锁性运动项目(P<0.05)。结论:参加体育锻炼对动态视力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且不同运动项目的影响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8.
在计划行为理论(TPB)的基础上,引入身体活动习惯行为与执行意向,构建扩展TPB(METPB)模型,检验该模型对9~19岁青少年群体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MVPA)的适用性,探讨该模型对小学、初中及高中阶段青少年MVPA影响的差异。结果显示:假设模型的拟合度可以接受,纳入习惯行为与执行意向后,METPB显著地提高了其对身体活动行为的解释力。态度和感知行为控制对MVPA行为意向有显著性影响,解释了31.4%的行为意向方差;行为意向和习惯行为对MVPA行为有显著性影响,解释了18.7%的行为方差;执行意向加强了行为意向朝实际行为的转换。METPB模型对于不同学习阶段青少年MVPA意向及行为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其中:主观规范对小学生与初中生MVPA意向产生了显著性影响,而对高中生的MVPA意向并无显著性影响;感知行为控制对3个阶段学生的MVPA意向产生的影响随着学习阶段的上升不断增强。建议:在对于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干预中,政府、家庭、学校应重视培养学生对于身体活动参与的正确态度,提高其参与身体活动的意愿,培养其参与身体活动的行为习惯,且在对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时考虑学习阶段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