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谚语中的词义模糊、寓义模糊、不同价值观产生的模糊等模糊语言现象,探讨谚语中模糊语言的一些翻译方法,如对等译法、变异法等.  相似文献   

2.
语境是语用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是一种传达两种语言语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在翻译的过程中,需依赖语境来达到正确翻译的目的。语境的特殊功能决定了其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语际间相互转换行为,所以应该研究翻译中的语言模糊现象.本文从实践与理论两个角度,探讨了英汉互译过程中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以及模糊语言现象翻译策略,并通过一些典型的英、汉语翻译实例,进一步论证了文学翻译以及应用翻译中的模糊现象.  相似文献   

4.
广告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广告语言有其特殊的形式风格,语言变异是其中突出的现象。广告语中的词汇变异、双关语的使用和语法变异令广告魅力无穷。广告就是靠它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达到其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语域是指语言随着使用场合或环境的不同而区分的功能变体。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首先介绍了语域理论的内容,其次,以实例具体分析了语言运用中语域混淆现象的语用修辞效果。最后,指出语域混淆实际上是语言运用中的变异现象,是作者、交际者超越常规的表达方式,展现了创造性运用语言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社会符号学认为翻译即翻译意义,即交流文化,并且提出了翻译的标准是"意义相符,功能相似"。本文从1940年傅东华先生翻译的《飘》译本中选取例子,分析和展示了原文中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及各自的语言功能如何在其译本中得到再现。结果显示,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可以作为翻译研究和指导翻译实践的一种综合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中西方语言结构的基本差异及其根源,并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积淀中的特殊现象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上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袁庆珍 《池州学院学报》2013,(1):111-112,153
本文列出桐城方言中主要的亲属称谓词,并讨论其相较于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的特点,如泛化现象和从子现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观察桐城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可以从语言的共时变异中找到正在进行中的语言变化。  相似文献   

9.
法律汉语的"应当"和英语的shall作为英汉法律语言中体现法律创制者主观意愿的关键用语,所起的作用、发挥的功能,任何其他词语都无法替代。在英汉法律语言的翻译中,shall和"应当"的互译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原语法律文本的表达效力。观察发现,英汉现行法律翻译中,shall和"应当"时有滥用或误译的现象,从一个方面也折射出目前法律翻译的质量令人堪忧。深入考查两者在英汉法律语言中的使用和互译,是提高法律翻译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模糊性语言语义特征(1)渐变性和亦此亦彼性;(2)不确定性;(3)相对性及在翻译中常见的现象:(1)语音、语调模糊性.(2)词义模糊性,(3)语法模糊性,(4)语用模糊性.探讨对模糊语言的一些翻译方法:对应法、变异法,省略及补充等.  相似文献   

11.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负盛名的一篇,不仅在国内蜚声文坛,在世界也享有很高的声誉。在《阿Q正传》中,鲁迅独具匠心,采用了反讽与幽默相结合的诙谐手法,取得了板起面孔指责、说教所无法达到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作为鲁迅笔下重要的动物意象,猫头鹰可以说是鲁迅神形毕肖的自我形象标记。鲁迅认同并自命为猫头鹰,显示了他对传统文化观念的反叛。与猫头鹰一样,鲁迅是属于黑夜的,他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他对黑暗的反抗上。他是"无声的中国"的呐喊者,又是一位参透了人生虚妄的孤独"存在者"。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论述鲁迅与沦陷区文学的关系。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优秀的爱国分子高举鲁迅的旗帜,坚决反对日本的侵略,主张抗战救国。东北沦陷区和华北沦陷区的乡土文学写作,揭示了沦陷区人民真实的生存困境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生存意志,延续了鲁迅开创的乡土小说写作传统。南方沦陷区杂文作家没能继续坚持鲁迅风的写作风格,但其文学创作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也为抗日救国运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4.
对《祝福》主题的观察与理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看法各异。在20世纪50年代政治话语模式下,人们多以革命的眼光看《祝福,》认为祥林嫂是一个被压迫与被奴役者的形象。这样的观察,固然可以突出祥林嫂形象的政治学和社会学意义,但同时遮蔽了《祝福》的另外一些重要主题内涵。从“怀疑者”与“觉醒者”的角度来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应如此理解《祝福》的主题: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悲剧性格有着深深的体味,他的心灵深处因之有着莫大的悲哀。他敬重那些能够对自己的人生产生怀疑的人,格外敬重那些能够在人生的痛苦中觉醒的人。《祝福》通过祥林嫂的命运,寄寓了鲁迅先生对所有觉醒者与先知者——甚至包括他自己——的伟大同情与深深祝福。  相似文献   

15.
在鲁迅小说的整个审美世界中,女性形象占有一席特殊的显赫的位置。鲁迅以其独特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揭示了旧中国妇女既是社会悲剧又是性格悲剧的全部内涵,鲁迅侧重挖掘她们性格的缺陷软弱和致使自己失败的内在因素,体现了鲁迅对历史的悲剧思考。  相似文献   

16.
《阿斗》是一部近似鲁迅《故事新编》的历史叙事类文本,它对三国历史别具一格的重写,与《故事新编》对传统"故事"的"新"说如出一辙,反映了不同时代作家对"历史"共同的思考与理解。然而,由于时代背景、文化语境和个性气质的差异,两者采用了不同的叙事策略并体现出不同的叙述风格。同时,《故事新编》是启蒙精神对传统思想的全盘否定,而《阿斗》则是对传统与启蒙的双重批判与继承,主张用道家自然主义精神疗治启蒙的"现代性"弊病。  相似文献   

17.
"鲁迅究竟是谁"?这是一个鲁迅活着的时候就没有答案,至今依然是令鲁迅研究专家们头疼的世纪难题.目前社会上对鲁迅的认识,同时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方面是认识不足,一方面是阐释过度.对于鲁迅的失败是认识不足,对于他的成功阐释过度.失败,是鲁迅成功特有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18.
鲁迅是现代小说大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悲剧理论家。将鲁迅小说置于他的人生悲剧理论之下考察,可以发现鲁迅小说集中有部分作品能够称为悲剧性小说。从悲剧人物、悲剧结局、悲剧根源和悲剧取材角度解读鲁迅的小说,可以加深对鲁迅小说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现代文学精神,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在鲁迅身上。鲁迅并没有提出空洞抽象的口号式的理论,他的现代文学精神,蕴含在他的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论之中。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以个体自由为原则的启蒙主义,这是他的现代意识最深刻的表现,也是他的现代文学精神的思想基础和精神核心。二是质朴的平民情怀和自审意识;三是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四是永不放弃人的解放理想。这种文学精神,至今是照亮我们文学前途的灯火。  相似文献   

20.
当代"反思文学"思潮承继了鲁迅的理性品质和敢于直面人生的精神,对文革及更早的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大胆的质疑。另外,"反思文学"和鲁迅在对人及人性本质的探询上存在诸多暗合,主要表现在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爱情的反复诘问、对自我的深刻解剖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