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编辑的三足图钉型知识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陶范 《编辑学报》2008,20(5):450-451
21世纪科技编辑的知识结构应该呈现出三足图钉型的结构特征.其知识结构由三维构成,即专、博、新三者的有机组合.专是指精深的专业知识,博是指广博的基础知识,新是指处于前沿地带的新知识和新信息.将"新"从专和博中分离出来,是因为"新"决定着编辑知识结构的优化程度和新颖化程度,必须予以特别强调.  相似文献   

2.
人类早期的编辑活动一般为资料、书籍等的收集、整理、汇编,以备可查可考,对编辑自身学养的“专”与“博”无大关涉.而在当代社会,在数字化时代,知识爆炸,学科细化并交叉融合,对编辑的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同的岗位和领域,不同的媒介,对编辑“专”与“博”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要想成为博而有所专攻的编辑,需要一个漫长的艰辛的积学酌理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编辑的知识盲点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盲点是指一个人尚未掌握的知识点。每一个人都有知识盲点。人之所以会产生知识盲点 ,是因为人类的知识浩如烟海 ,一个人即使穷尽毕生精力 ,也只能掌握人类所有知识的一小部分。编辑的知识盲点 ,是指编辑在从事业务工作时存在的尚未掌握的知识点。一个编辑如果对某方面的知识都未掌握 ,意即有大量知识盲点 ,则可说该编辑在某方面存在一个知识盲区。在当今出版界 ,很多编辑的知识结构是既专又博 ,但他们在“专”的程度上往往不如作者 ,在“博”的方面也远非无所不知 ,可以说 ,每一个编辑都有知识盲点。编辑的知识盲点依其内容可分为三类 :…  相似文献   

4.
编辑人员的知识结构需要“既博且专” ,但“博” ,不可能无所不知 ,“专” ,也不一定强于作者。因此 ,发现并克服盲点 ,拓展知识视野是编辑人员永恒的主题。   一、常见的盲点1.学科专业方面的知识盲点编辑人员一般是先有自己的专业知识 ,然后再进入出版行业担任编辑。具有一门专业知识并不等于精通该学科 ,也不等于就能完全胜任该学科稿件的编辑工作。如一位学历史的编辑竟然认可了“曾为六朝古都的北京……” ,殊不知“六朝古都”是指南京。又如一位冶金专业的编辑随意将有关混凝土材料学中的专业术语“高炉矿渣”改为“高炉渣”等等。…  相似文献   

5.
吴晓春  闾春飞 《新闻界》2005,(5):60-61,55
自从新闻事业诞生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报人、学者和政治家都非常重视新闻人才的培养和对新闻人才理论的探讨,提出了许多造就新闻人才的理论主张.其中如何建立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一直是人们探讨的重要话题.但纵观以往人们对记者知识结构问题的探讨可以发现,很多研究大都是从记者应该获得和具备哪些知识或者什么样的知识来看待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的,并且形成了“杂家”说、“专家”说和“专与博结合”说等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虽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合理性,但缺乏与具体新闻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待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通常具有较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实际上,记者的知识结构应该是一个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动态建立的过程,并且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动态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更有利于有效地实现记者的价值.因此,重新审视记者的知识结构问题,无论是对于新闻理论还是新闻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谈谈编辑的“博”与“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编辑的要求是侧重于"博"还是侧重于"专",这是长期以来出版界和编辑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有的论者比较强调编辑的"专",主张培养"学者型编辑",而另外一些论者则认为,编辑所承担的稿件五花八门,涉及不同学科,因此不能过分强调编辑的"专",编辑应更强调其"博"和"杂"。由于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这个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在出版企业直接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在出版内容提供与数字出版结  相似文献   

7.
谈现代图书编辑的"博"与"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川民 《出版科学》2008,16(1):14-17
现代图书编辑应该做到"博"与"专"的有机统一。要做到既"博"又"专",就必须读书、写书、评书。  相似文献   

8.
"专"是编辑创新的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创新,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目前的出版形势下,这依然是一个十分突出和重要的话题。编辑创新素质的前提是对各种知识的掌握,能做到既博又专,且博中求专。所谓博,就是在一个相对广泛的领域内有比较广泛的知识;所谓专,就是在一个相对窄的领域里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内的博,就是在这个领域中编辑的专。编辑只有在业务上有自己的主攻方向,并对某一学科领域有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也就是说不仅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还能把握该学科的发展趋势,才能在编辑工作中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素质,这一点尤为重要。在这里,我…  相似文献   

9.
(一)这几年,不少编辑出版理论研究者从系统论和选择学的角度来探讨编辑活动规律,提出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环境构成编辑活动大系统。在这个编辑活动系统中,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联系是通过文化选择这个中介实现的。通过文化选择,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关系具体化了从而也实现了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统一,达到编辑活动的最终目的。编辑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具有必然性,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的关系集中表现为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的自觉选择。若不如此,编辑主体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选择学理论还告诉我们,编辑主体在对编辑客体的文化选择中处于主动地位,具有自觉、自主态势;选择什么,由编辑主体根据客观需要而决定。编辑主体对客体的选择,始终是在编辑主体的支配下进行的。编辑主体对客观环境分析和利用得准确与充分,选择就顺利。显然,编辑主体的素质决定着文化效果的好坏。所以说,提高编辑主体素质,发挥编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保证编辑出版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一门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人们用概念和陈述构筑的理论系统。划分一门学科的知识范围是了解这门学科研究什么的前提。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人的认识一般由三个基本项构成。第一项,认识的对象(认识客体),第二项,人的认识活动离不开对人本身的研究(认识主体),第三项,客体作用于主体和主体作用于客体产生的反映形式。与一切旧唯物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社会实践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联系的桥梁,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我们界定编辑学知识范围的理论根据。结合编辑实  相似文献   

11.
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是编辑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有好几位同志在自己的文章中论证了这两个概念,有的文章批评了我的一些看法。读了这些文章很受教益和启发。不揣浅陋,愿就此再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前辈和同好。一、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是编辑实践过程中的两极编辑实践是一个过程,怎样认识和说明这个过程,是认识编辑主体和编辑客体这两个概念的前提。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对实践  相似文献   

12.
刘红霞 《新闻窗》2010,(2):70-71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对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入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3.
主体和客体属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范畴。主体是指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客体是指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运用这一哲学观点对“编辑”概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编辑主体、编辑客体、编辑过程,是构成编辑概念的几个要素。所谓编辑主体,是指通过编辑程序直接或问接作用于编辑客体的人,即编辑者。所谓编辑客体,是指编辑主体作用的对象,既作者和文稿。编辑过程,即日常编辑工作中确立编辑思想、拟订编辑计划、组稿、编稿等工作环节。  相似文献   

14.
巢乃鹏 《中国编辑》2012,(4):21-23,42
在传统出版业态中,编辑主体是编辑人员,编辑客体指文稿、作者和读者。编辑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数字出版业态中,编辑主体、客体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数字出版业态中的编辑实践活动体现出强烈的互动性,形成了以作品为中心,编辑主体(编辑人员)与编辑客体(作者、读者),编辑客体之间(作者与读者)强烈互动的三角锥模式。数字出版业态对编辑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角色要求,带来了编辑主体作用的进一步凸现。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中的读者元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编辑客体中作者与读者之间互动关系增强,这成为数字出版业态中的编辑实践活动的特点所在。  相似文献   

15.
出版社资料室主要是面向出版社的编辑人员。编辑的知识结构既“博”且“专”。所以出版社资料室既要满足各门类编辑所需又汉有脱离出版范畴的特色,这样就要求出版社资料室的藏书在实用的基础之上,更要“精到”.本文旨在加强出版社资料室藏书精品意识,为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图书做好前期服务。  相似文献   

16.
周国清 《编辑之友》2012,(2):100-103
编辑客体是指编辑活动中与编辑主体相对的一切客观事物,即编辑主体可能的或现实的作用物,属于精神客体和社会客体的范围,而且以精神客体为主;编辑客体始终与编辑主体处于矛盾运动之中,编辑主体须适应编辑客体变化发展的新要求,以解放和发展出版生产力.这样就把编辑客体的范围扩大了、层次提升了,有利于以开阔的视野从广泛与深入的矛盾运动中把握编辑活动及其规律,拓展编辑学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7.
李欣欣  王丽  姜瑾秋 《编辑学报》2007,19(6):471-472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期刊的学术质量及编辑质量.认为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米"字型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一横)、编辑学知识(一竖),以及科研方法学知识、信息学知识、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英语知识(其余的4笔),并在工作中不断更新与完善,以期在提高编辑自身素质的同时,打造符合国际规范的高质量的科技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18.
编辑选择与主体客体矛盾统一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编辑工作的主体是编辑人员,客体是以书稿、文稿为中心的编辑对象。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之间的矛盾是经常的、普遍的。整个编辑过程,就是编辑主体与编辑客体诸矛盾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记者的队伍越来越壮大,对新闻记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新闻记者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活动家,通过新闻记者可以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介绍经验、揭露丑恶、弘扬正气,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新闻记者在提高思想和业务方面修养的同时,加强学习,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博闻强记、触类旁通,使自己成为一个"专""博"结合的全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湖北今年创刊的《出版科学》第1期刊登了胡光清同志的一篇文章——《我国编辑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向》。其中谈到“关于编辑学的基本内容,他概述了三种比较系统的意见。他说的第三种意见是:编辑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编辑主体、编辑过程客体、编辑主体能动地作用于编辑过程客体产生的编辑创造性劳动的实践形式。研究编辑主体主要探讨编辑的知识构成、思维方式和心理意识三要素,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