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后发企业追赶提供了跨越式发展途径。通过对后发企业追赶和破坏性创新理论相关文献的梳理,基于后发企业视角重新阐释破坏性创新内涵,从内部组织和外部市场、技术及政策的多维角度整合破坏性创新影响因素,继而从破坏性创新的时机选择和路径两个方面总结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实现方式,探索性地构建基于后发企业视角的破坏性创新的理论框架。最后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提出高端破坏性创新、破坏性商业模式创新和破坏性创新定量研究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2.
破坏性创新逐渐被认为是小企业实现产业突围的重要成长机制,也是新兴市场国家企业重要的自主创新模式与跨越式发展路径。针对过往研究中对破坏性创新本质特征的认知与测度不统一、与突破性创新的同一概念化问题,首先对破坏性创新的概念发展进行了历史回溯、梳理与分析;继而明确概念界定,归纳内涵特征;在辨析破坏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异同基础上,对我国本土251家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活动进行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破坏性创新绩效的测量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可尝试作为后续定量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破坏性创新是企业不连续性变革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企业创新中十分重要,相关研究也很丰富。本文首先对破坏性创新概念的各种内涵进行梳理与总结,从破坏性对产品供给方和需求方的不连续性影响进行解释,紧紧抓住破坏性创新使供需各方产生“失效”的内涵特性来重新对破坏性创新进行界定和分类。进一步,基于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失效”内容,系统梳理了破坏性创新的促进和制约因素,分析各类因素在破坏性创新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重要性分布。然后,针对破坏性创新实现机制分散化的研究现状,从破坏性创新内涵出发,将实现路径归为供给方不连续—需求方连续、供给方不连续—需求方不连续和供给方连续—需求方不连续3类,并分析了破坏性创新的路径选择和不同路径实施过程的具体思路。最后,尝试构建破坏性创新的研究框架,并提出若干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战略分析框架,以奇瑞汽车作为案例,从技术、市场、组织和政策等角度探讨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战略的影响因素与演进过程,以期为破坏性创新理论发展提供新的实证证据,同时为我国后发企业实践和应用破坏性创新战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破坏性创新理论是当前国内外战略管理理论和创新理论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运用作者共被引分析方法,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破坏性创新相关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破坏性创新研究可分为概念模型建构、形成机理探析、影响因素识别、实现路径探讨四个学术群。概念模型建构学术群主要阐述破坏性创新的基本概念、特征及理论模型;形成机理探析学术群侧重探析破坏性创新的发生条件及形成机理;影响因素识别学术群主要研究组织开展破坏性创新的内外驱动或抑制要素;实现路径探讨学术群则从目标市场、侵蚀路径及推进策略三个方面探讨破坏性创新的开展途径;四个学术群基于不同视角探讨破坏性创新理论,但在学术贡献率、代表人物、研究地位及主要观点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后发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战略的竞争优势理论框架,以小米公司为例,从内在价值网络和外在生态系统的层面分析后发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战略的竞争优势,阐述小米手机如何建立起自身的竞争优势。其研究意义不仅在于进一步验证破坏性创新理论,而且是对破坏性创新理论的有效补充和发展,以期为我国后发企业如何实施破坏性创新战略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现有文献对正在不断完善之中的破坏性创新理论展开论述,但都缺乏一个综合的理解。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观点间的分歧和内在联系,归纳出破坏性创新的动态过程概念、主要特征以及低端破坏和新市场破坏的三种不同的市场侵蚀模式,并对破坏性创新的根本驱动力和事前识别框架进行了探讨,从而对破坏性创新理论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界定与模型构建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破坏性创新理论是技术创新研究的一项重要进展。本文在梳理该理论形成和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方法,进一步明晰了破坏性创新的基本概念,构建了破坏性创新的基本模型,进而提出破坏性创新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战略反应的解释模型,运用合法性机制解释在位企业面临破坏性创新的战略反应过程。研究认为:在位企业针对外部破坏性创新挑战的战略反应,取决于破坏性创新的外部合法性和内部合法性高低构成的不同情境。具体而言:当创新外部合法性与内部合法性均处于低水平时,在位企业选择关注行为;当外部合法性高且内部合法性低时,在位企业将被动参与破坏性创新;当外部合法性低且内部合法性高时,在位企业会积极推进破坏性创新;当内外合法性均高时,在位企业会主动参与破坏性创新。  相似文献   

10.
破坏性创新作为一种新的战略性竞争工具,对企业突破成长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奇瑞公司为例,使用扎根理论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奇瑞公司的成长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通过情境化方式构建出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成长模式框架。研究发现,奇瑞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成功嵌入了破坏性创新战略,通过技术破坏、产品破坏、市场破坏和服务破坏等方式完成了由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转变,并实现了快速成长。归纳总结了奇瑞公司基于破坏性创新的企业成长模式和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1.
颠覆性技术是推动人类发展和产业变革的关键力量,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纷纷进行相关战略规划和部署,期望占领技术创新的制高点。作为资源集聚的有效方式,颠覆性技术多元投入机制的构建逐渐上升为国家的战略需求,相关研究也日益得到国家的重视。文章首次以创新过程视角开展颠覆性技术多元投入机制研究。从创新理论出发,深入创新过程,系统分析了技术成长特性,明确了颠覆性技术多元投入机制内涵,并以案例研究为支撑,解析投入实践,总结投入模式,链接创新机理,实现了从创新机理到创新实践的颠覆性技术多元投入机制的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12.
以WOS、CSSCI数据库的颠覆式创新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对比国内外颠覆式创新研究的演进过程、热点主题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国内外聚类的演变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重要文献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存在异同;国内外均重视研究颠覆性技术等主题,国外更关注颠覆式创新与绩效的关系等主题,国内更关注不同性质企业的颠覆式创新路径等主题;发展趋势上,国外聚焦可持续发展、物联网和共享经济等,国内聚焦后发企业和颠覆性技术等。  相似文献   

13.
郭丽娜  周群 《情报杂志》2021,(1):201-206,F0003,183
[目的/意义]颠覆因子的提出为颠覆性研究的识别和探测提供了新视角。对高颠覆因子论文的特征研究,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正确理解和使用颠覆因子,为构建和完善颠覆性研究识别方法和指标体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过程]以1954-2014年PubMed数据库中被SCI收录的12472382篇论文为总数据集,将前0.1%的12472篇论文作为高颠覆因子论文,选取1980-2014年的5966篇高颠覆因子作为研究对象,在考察高颠覆因子论文的出版年、国家、学科、期刊分布和引文曲线类型特征的基础上,探讨颠覆因子与传统计量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结论]高颠覆因子论文主要集中于临床医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且以高影响因子的医学期刊和综合性期刊为主;其引文曲线类型以多峰型占比最多,且睡美人型文献比例较高。高颠覆因子论文通常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但其颠覆因子与传统计量指标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在实际运用中可作为论文评价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4.
关注企业与消费者对颠覆性技术采纳行为在颠覆性技术实现颠覆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从而为企业应对颠覆性技术时的决策提供参考。以参与方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完全为前提,构建企业与消费者对颠覆性技术采纳行为的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两者采纳颠覆性技术与否的稳定策略,并借助MATLAB进行数值模拟仿真,分析验证该模型具体的演化路径,从而探究两者在颠覆性技术采纳行为博弈过程中决定双方最终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企业与消费者对颠覆性技术的初始态度将对两者采纳颠覆性技术的行为产生影响;(2)颠覆性技术产品为企业与消费者带来的收益大小、企业选择采纳颠覆性技术所需投入的成本大小、企业选择不采纳颠覆性技术所需支付的机会成本大小、消费者选择采纳颠覆性技术产品所需支付的成本大小等因素,均会对企业和消费者在颠覆性技术采纳行为上的最终策略选择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因此建议企业建立健全颠覆性技术常态化管理机制与跟踪机制,优化在颠覆性技术采纳行为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和成果转化水平,以充分实现颠覆性技术的战略价值。  相似文献   

15.
薛捷  张振刚 《科学学研究》2011,29(1):154-160
 破坏性创新为新进企业冲击和侵入在位企业的市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中国自主品牌轿车作为轿车领域的新进者,面临着领先的合资品牌轿车的激烈竞争,长城汽车作为自主品牌轿车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其创新战略符合破坏性创新的特征。通过对于长城汽车的案例研究,分析了长城汽车轿车产品的特点、破坏性创新的思路以及产品的市场侵入模式,对于我国自主品牌轿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颠覆性技术创新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现今对颠覆性技术创新进行定量化研究分析的文献较少,大多数学者仅对该领域进行了定性的归纳总结。基于内容分析法针对WOS和CSSCI数据库中2000-2017年的文献,运用Citespace分析软件从研究现状、文献共引、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量化分析。研究表明: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的研究整体处于研究蓬勃发展阶段,其中美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最大,我国的国际影响率相对较低,成果质量有待提高;从学科分布交叉角度分析,国内交叉学科的研究较少;美国、英国、德国为该领域的核心研究国家;通过共引分析该领域的核心作者、核心文献,Christensen在颠覆性技术创新领域的影响最大,Christensen、Danneeles、Adner等在该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他们前期发表的文章在该领域处于奠基地位;颠覆性技术创新结合市场企业的研究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后发企业与在位企业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新兴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在管理、经济中的发展等为国内外共同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孙兆刚 《软科学》2003,17(5):69-70,78
文章从科技创新中分裂性技术的来源和内涵出发,分析了分裂性技术的产生及其影响,并根据其影响探讨了分裂性技术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美国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突破性创新的基础之上,为促进实现突破性创新,美国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和政策支持,这为美国企业、科研院所和大学获得了世界领先的技术地位,同时企业也获得了持续的竞争优势以及显著的市场份额,美国政府的这些措施为其他国家刺激产业实现突破性创新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陈一飞 《软科学》2012,27(7):15-17,42
针对住宅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创新不足和市场缺失问题,基于破坏性创新理论的分析框架和住宅产业创新个案分析,提出中国住宅产业的发展路径模型:通过低碳住宅产业的模块创新和架构创新的互动合作以实现产业的破坏性技术创新;在破坏性创新的商业化方面,一方面从低端市场入手,即以当前的我国保障房大规模建设作为切入点,持续培养低碳住宅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以低端市场为平台逐渐进入高端市场;另一方面着手新市场的创建和培育,实现低碳住宅新市场破坏性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