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及未来走向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不同历史阶段里学校体育呈现出重社会需要轻个人发展需要的教育价值取向.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面向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要,在注重体质、心理等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将成为今后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创新、拓展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视角和内容,挖掘、彰显"身体"之于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及其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主要运用文献资料调研法和逻辑分析法,重点对基于"身体"视角的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学理依据、现实基础、研究意义与价值以及未来研究的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1)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之"身体"视角的缺失势必会造成其认识和研究上的局限和盲区,亟待反思与创新;2)"身体"之于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视角,不仅具有深刻而充分的学理依据和坚实而可靠的实践基础,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研究最后进一步展望了基于"身体"视角的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的4条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根据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调查,对"十五"期间及未来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构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框架,旨在促使我国普通高校体育尽快与健康教育并轨与协同,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体育锻炼伴随着人的一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要放眼未来,首先要着眼于学校体育。  相似文献   

5.
儒家德性思想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内容也不同,先后经历了"人为德本"、"性由教成"、"名教即自然"、"性不离情"、"理在欲中"这几大阶段.它一方面说明,未来德性发展的走向必然是对个体需要的尊重;另一方面又说明,需要在社会与个体需要之间寻找到恰当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6.
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的体操内容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学校体操内容体系构建的必要性进行论证;运用逻辑学及相关理论,构建学校体操内容的"开放式"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对中国学校武术百年来的发展热点进行梳理与回顾.指出,近代"尚武"思想和军国民教育思潮,政府和社会有识之士的重视和倡导,推动了学校武术的发展;中央国术馆在学校武术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独特作用;建国初期,学校武术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文革时期的武术发展扭曲畸形,但依然在压制中艰难前行;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武术加快发展,但是在教学内容和参与学校教育的主动性上还存在不足;新世纪的学校武术,又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下,面临着新的发展困境与挑战.同时对百年来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述评,分析研究不足,探寻未来方向,旨在为中国学校武术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的创建与"终身体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审视现代健康观与健康决定因素的基础上,研究认为:社会环境深刻影响个人行为及生活方式,并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体育不是学生体质健康的权威;把握健康因素,和谐发展学校体育.提出创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实现"终身体育"目标:实现"终身体育"应以形成科学体育生活方式为核心;学校"体育健康促进"将成为实现"终身体育"的有效策略;阐述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的内容构成和组织功能构成;分析介绍了PRECEDE-PROCEED理论模式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日本中学体育运动部的组织活动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日本学校体育运动部的调查研究,系统地论述了日本学校体育运动部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组织管理的形式、活动内容、特点与功能以及未来改革动向,为我国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体育锻炼伴随着人的一生。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内容、方法,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要放眼未来,而首先要着眼于现在——学校体育。  相似文献   

11.
学校是民族文化传承、传播过程中绕不过去的重要阵地。只有开拓好学校武术"文化空间",中国武术未来才有希望。运用文化人类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分析发现,当下武术教育领域存在着高校学科势能与学科资源浪费之矛盾较为突出,体育教学中呈现出"外强中弱"的文化态势,语言优势作用不大,缺乏"尚武"者和传承性"文化空间"悼亡等问题;因此,要实现武术教育的突围与跨越就必须实现不同学科对武术的理论渗透和研究对接,打破民间与学校文化主体间"身份有别"的观念,实现武术资源对流,优化武术课堂"文化空间",培育武术课堂外"文化空间"和将学校武术段位制工作推向深入等。  相似文献   

12.
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年度地平线报告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成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参照系和风向标,近年来在我国引起较大关注.本文以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近五年的内容为素材,按年度梳理了地平线报告的框架及主要内容.并从技术的融合俱进发展、技术进入教育主流应用的持续性与变革性,趋势与挑战触动教育变革难点、凸显教育改革导向性介绍了对地平线报告主要内容的认识.同时,本文结合地平线报告提及的技术、趋势与挑战,对学校的信息化实践工作现状及未来可能的实践改进方向开展了问卷调研,并就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从系统分析与定位学校的信息化实践、不同层面为学生创设有成就体验的教学环境等方面阐述了教育与技术深度融合的实践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初中升学考试(以下简称"中考")以考生人数极多、社会关注度极高、影响面极大为特征,指向毕业学历认定与升学选拔功能兼备的考试.目前,我国执行的中考政策为各地中考自主命题,考试科目设置和内容的区别很大.按照现状,目前及未来的一段时间,基于全国的中考命题研究也主要集中在"科目""内容"两个方面.而中考命题内容的改革,则是对目...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奥林匹克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研究,提出<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奥林匹克教育实施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奥林匹克教育抱有极高热情,但目前学校的奥林匹克教育活动存在内容不丰富、组织形式以"说教"为主、师资力量薄弱、学校重视不够、特色不突出等问题,实施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的调查及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方向.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的调查结果说明,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理想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实现"知"与"行"、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学校体育功能研究的反思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学校体育功能研究的热潮始于1980年代中后期"学校体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兴起.当前,在我国学校体育功能的研究中存在着对学校体育功能的泛化、在本质功能上与教育的本质功能相混同、注重理论呈现,忽视功能在实践中生成的条件机制等问题.在此反思的基础上,以"学校体育系统的结构特性"为认识起点,对学校体育的功能进行了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7.
随着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该领域.为梳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利用CiteSpace软件对CNKI数据库中整理出的2130篇文献进行计量与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时期学者们对生态旅游的关注度不同,发文变化趋势受政策发布以及其他旅游产品发展的影响;在研究视角上,前期以旅游业为中心,后期逐渐以旅游者为研究视角,现阶段研究农村生态旅游的热度仍在延续;研究热点多关注可持续发展、旅游业与生态旅游资源,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资源开发等内容研究较多.未来研究应夯实理论基础,开阔研究视野,构建系统的评价模型,并注重相关产业融合等内容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今天,对于学校文化的关注是前所未有的。然而,学校文化如此受到广泛关注、如此被大量使用、如此成为时髦流行等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问题。学校文化问题种种,需要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校长与教师给予充分的关注:首先是人们的认识问题,诸如务虚浮躁认识问题、茫然泛化认识问题、"职责分工"的偏失认识问题等;其次是学校文化研究的问题,诸如研究的思维内容局限"单维"的问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局限"过窄"的问题等;三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问题,诸如建设形式化(假文化)问题、建设不得力问题、建设跟风化问题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结构功能的观点剖析了现行学校体育内容的表面与本质的关系,知识、方法、技术的关系,内容的层次性问题,基本部分与选用部分统一性问题以及各种类型体育的整合问题等.旨在使教师对学校体育内容的认识由经验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和方法论原则上的把握,为进一步研究学校体育内容结构体系打基础.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学校体育价值取向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的学校体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以及休闲时代的到来,高校体育教育应面向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休闲体育教育将成为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价值取向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