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了解编者按语的历史与科技期刊配发编者按语的现状,对科技期刊配发编者按语的撰写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强调科技期刊配发编者按语的意义,同时对加强编辑撰写按语能力的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选择性配发编者按语加强医学期刊的评论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宇  张宁  王钢 《编辑学报》2009,21(5):403-404
通过对<中华创伤骨科杂志>配发的编者按进行分析,总结期刊配发编者按的意义,强调作为编者应适当加强对期刊论文的干预,发挥期刊的评论功能.同时对编辑应具备的条件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3.
科技期刊研究是"科技期刊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维度,建立科技期刊理论则是我国突破科技期刊"西方话语"的重要手段和方式.目前,西方科技期刊理论研究也几乎处于空白,这就给我国期刊界一个"弯道超越"的机会.我国科技期刊界应该借助"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契机,推进科技期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当前业界的讨论热点.目前的研究焦点更多地集中于"如何办刊"以及"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含义和标准.但是,如何提升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在国际科技期刊产业链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是"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将在梳理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如何能在国际产业链条中占据更加有利的位置,进而提升在国际科技期刊产业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相似文献   

5.
刘红霞  费郁红 《编辑学报》2007,19(6):410-412
作为科技期刊学的重要分支学科,科技期刊传播学研究是21世纪科技期刊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以传播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以科技期刊传播学原理、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对象和传播效果研究等6个研究层面构成的科技期刊传播学的学科框架.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的数据,结合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在国内外权威数据库中的收录情况,以及科技期刊发展政策,综合统计和分析了我国中文科技期刊在2023年的发展概况,并结合当前国内外科技期刊发展环境,为我国中文科技期刊持续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陈征  张昕 《编辑学报》2016,28(3):217-219
近年来,科技期刊界出现了对中文科技期刊和英文科技期刊不协同发展的质疑.文章分析了深层次原因,阐释了在”互联网+”时代两者协同发展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对策:两者要结合各自定位做好长远规划:鼓励中文科技期刊出版机构创办英文科技期刊;建立双语科技期刊数据库,依托其探索中英文科技期刊共同评价的体系;进一步提高中文科技期刊在国际的显示度;提高英文科技期刊在国内的显示度;建立中文和英文科技期刊的沟通机制,组织高水平的交流、培训活动.  相似文献   

8.
科技期刊编辑的4种类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常思敏 《编辑学报》2009,21(4):295-296
根据科技期刊编辑应具有的知识结构和科技期刊对编辑的知识要求,把科技期刊编辑分为规范型编辑、基本型编辑、学者型编辑和跨行型编辑等4种类型,认为科技期刊编辑都应努力成为学者型编辑。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中国在科技期刊评价体系方面的改革和实践,首先分析了当前数据库主导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特点,然后提出科技期刊评价“中国标准”的特征,并展示了近年来“中国特色”科技期刊评价体系的探索,最后提出未来科技期刊评价的发展建议。在传统的数据库主导的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中,学术共同体处于失语地位,中外科技期刊未被同质等效使用,且量化指标被过度推崇和人为操纵;中国特色科技期刊评价应由学术共同体参与制定,客观公正评价全球科技期刊并注重科技期刊的内容、特色与服务。近年来,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高质量科技期刊分级目录、科研单位/高校自主制定的“重要影响力期刊目录清单”以及科技期刊预警名单都为建立科技期刊评价“中国标准”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具有“高度自主”和“中国特色”的显著特征。未来需要坚持完善和更新各级评价体系,建立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互认和联动机制,并推广和应用科技期刊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李娟 《出版广角》2023,(7):75-79
非核心科技期刊具有为应用性和开发性研究成果提供发文平台、培养学术新人、推动期刊业整体发展等作用。在将我国建设成为科技期刊强国的背景下,非核心科技期刊须以学术期刊繁荣发展为方向,以质量办刊为目标,通过细化对非核心科技期刊办刊的扶持政策、制定科学多元的学术评价政策、推进期刊集群化建设、坚定办刊初心、锤炼高质量办刊匠心、夯实高水平编校决心、加大多方推广恒心、开发新产品雄心等措施,提高非核心科技期刊的综合实力,促进我国非核心科技期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张从新  赵漫红 《编辑学报》2014,26(3):215-216
论述科技期刊质量的内涵,包括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给出它们的衡量标准。从编辑流程的角度,将科技期刊的质量控制分为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和反馈控制。对每种控制都给出了定义,并针对每一个控制阶段,给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和控制要点。阐明了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朱大明 《编辑学报》2009,21(4):362-363
科技期刊的质量和水平主要取决于所发表论文的学术质量。编委推荐制是保证期刊论文学术水平的一种重要举措,值得推行。对编委推荐制的概念作进一步阐述并提出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3.
科技期刊质量与编辑意识——以《内陆地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燕萍 《出版科学》2009,17(5):29-31
论述编辑意识与科技期刊质量的关系以及编辑意识对期刊质量的影响.认为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加强编辑意识培养,是提高科技期刊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论科技期刊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平 《编辑学报》2005,17(4):286-288
加快科技期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需要把握科技期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系统框架,着力把科技期刊社建设成为学习型团队,并在流程再造、用人育人、绩效评估等方面促进科技期刊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及智力资本转化.  相似文献   

15.
论科技期刊编辑部管理体制创新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张行勇  李明德 《编辑学报》2002,14(3):198-200
陕西159种科技期刊中,事业拨款计划型、半独立经营型和独立经营型分别占总数的88.7%、8.1%和3.2%.说明科技期刊编辑部管理体制落后于整个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根据科技期刊的性质和主办单位的管理基础,提出岗位目标责任制和股份合作制管理体制模式,前者主要适于高等学校学报编辑部和中国科学院主管的一些实行事业拨款计划型编辑部参考采用,后者主要适于半独立经营型和完全独立型及一些经济效益较好的合办期刊编辑部参考采用.强调创新管理体制不是将期刊推向市场不管,而是明确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经营者三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从体制上保障科技期刊在我国加入WTO后在科技期刊市场体系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6.
杨淑珍  徐状 《编辑学报》2011,23(5):451-452
编辑的学术素养与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有着重要的联系。阐明学术素养的含义和重要性。认为提高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素养需要从科技期刊主办单位的重视程度、编辑部的氛围以及编辑自身努力等3个角度进行考虑。前两者是外因,后者是内因。只有三者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编辑的学术素养,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也就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17.
知识经济时代新疆科技期刊的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忠  韩海涛  封玲 《编辑学报》2003,15(4):281-282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面对我国加入WTO及“中国期刊方阵”建设的挑战和发展机遇,新疆科技期刊应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更新观念,准确定位,努力创建新疆的精品期刊。  相似文献   

18.
科技期刊出版中信任的价值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宫福满 《编辑学报》2009,21(2):107-108
探析科技期刊出版中作者与编辑之间、编辑与审稿人之间、作者与审稿人之间以及编辑部成员之间信任的价值。认为建立作者、读者、编辑、审稿者等刊物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任感,可以为科技期刊的质量提升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19.
论新时期科技期刊青年编辑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编辑是编辑队伍的希望和生力军,对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当代青年编辑实际情况,分析其优缺点,从科技期刊长期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工作业务、思想心理、职业规划及编辑部环境等4方面提出了关于青年编辑培养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从责任编辑视角谈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使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使用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系统(AM-LC),从责任编辑的视角,根据使用AMLC的经验,分析AMLC的使用对责任编辑工作"微环境"的若干影响,并建议建立小同行专家评审制度、编委成员"共享"审查制度、同行编辑部间的"防范"联结机制,以克服AMLC的局限性,遏制学术不端。提出了完善AMLC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