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国典籍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要符合"信、达、雅"的原则,准确翻译并非易事。本文以《论语.学而》篇的英译为例,从语言差异的角度,提出在典籍翻译中应注意"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这一显著特点,并强调翻译要保留典籍原文的语言特色和风格;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提出弄清原文本中存在的"核心词"概念。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外文化交流加深,中国典籍翻译日益重要.《论语》是儒家典范,辞约意丰.如何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发扬光大,做到文化信息传递的最大化?“文化转向”为中国典籍翻译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安乐哲曾游学多个国家和地区,致力于中国哲学经典的翻译和中西比较哲学的研究,《论语》译本正是他跨文化研究的成果之一.《论语》术语是重要的儒学概念,正确理解其内涵对整体把握儒家文化的精髓起举重若轻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评论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的《庄子说——自然的箫声》一书,认为其用漫画形式改编《庄子》,是精神自由的想象表现、人生哲学的形象展示、精神修养方法的现代转化阐释和社会批判思想的寓言表现。  相似文献   

4.
真人孔子     
何伟俊 《阅读》2023,(31):49-50
<正>从《论语》的文本中,我们可以体验到真实的《论语》。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孔子就住在真实的《论语》之中,是一位活生生的人品高雅、思想崇高的真人,其为人既不固执也不虚伪,权变而真诚:率性、率直、率真。《论语》语言简洁,但很多章节都可以读出孔子为人处世的生动故事。日本著名汉字学家白川静读《论语》,读出了“活着的”孔子。他说:“我们在阅读《论语》时,不仅能想象到孔子的音容笑貌,也能捕捉到那不灭的精神。孔子唯有在《论语》里是活着的。”  相似文献   

5.
对北京奥运会上展现的玉、祥云、水墨书画、《论语》礼仪、古典器乐、汉字、太极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探析,深入挖掘北京奥运会赋予传统文化的符号价值及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6.
孔子水论考     
美国汉学家艾兰曾断言:"中国早期的思想家无论属于哪一哲学流派,都假定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有着共同的原则。人们通过体察自然便能洞悉人类。"其中,水这一人类不可或缺的物质形态,更是作为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本喻而存在于先秦诸子的典籍之中。通过对《论语》中孔子水论的梳理和阐释,从三个方面揭示出孔子借助水这一常见的具体事物而建构起来的儒学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7.
典籍是各民族创造的文明和文化的精髓,典籍的翻译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增进国际间的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文化图式理论为基础,以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英译为例来探讨中国典籍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学记》《论语》《孟子》等先秦典籍中描述了许多关于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理论,包括教师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技巧、教学的态度等等。关于教师教学的这些论述不仅在当时对管理国家、教化民众起到一定作用,而且对于当代教育及当代教师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论语》中隐喻运作机制的基础上,赏析评价了出现频率较高的"人"结构隐喻、"天"本体隐喻、"上—下"方位隐喻在安乐哲、刘殿爵、辜鸿铭三个英译本中的传递.最后得出结论:《论语》语言深刻、富有内涵,正确理解原文是《论语》隐喻翻译成功的关键;成功的隐喻翻译不是将喻体简单地对应到译入语,而是要保证译文喻体的映射意象与原文喻体的映射意象一致,而且为大多数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10.
《论语》语言简洁凝炼,影响深远。从孔子师徒的言论看,具有明显尚“简”特点,议论说理扼要,言辞干脆利落;从《论语》记录者记“言”记“行”上看,绝无节外生枝,用笔极简;从全书用词造句上看,其词精炼,句子短促,节奏明快。《论语》的语言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中具有极强生命力的词句至今流淌在人们的口中和笔端  相似文献   

11.
魏晋南北朝政坛,大致可分为,魏晋南朝与北朝后期的禅代政治;十六国至北朝前期的胡主汉臣的"联盟政治"。前者出于其政治需要对《论语》特定篇章的某些文句进行化引和对《论语》道德伦理观念及其思想范畴(礼让)进行征引与利用、歪曲;而后者对儒家经传尤其是《论语》的引用,则相对全面、真诚。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查阅宋前正史中的《经籍志》、《艺文志》与相关旁证史料,参考后世尤其明清的有关著述,以范宁及其《论语》注为界,将其分为两部分,对东晋《论语》注的大致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释,从中可窥见其注经的时代个性,由于这一时期,儒、释、道交融的时代潮流及其各种大小学派的思想渗入其中,其注经的多元性特色极其明显。  相似文献   

13.
将《论语》中“子不语怪力乱神”句,解释为“孔子不谈论怪异、勇力、叛乱和鬼神”是错误的。应是“子不语,怪力乱神。”意谓“孔子不说话了,唯恐用力分散影响精神集中。”  相似文献   

14.
中国儒、道、释传统文化都富含和谐思想,在儒家传统中,更有着大量的论述,《论语》尤其论述深刻而详尽,它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研究孔子的“和”、“中和”、“中庸”、“仁和”等和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论语》所蕴含的诸如“仁”、“忠”、“恕”、“孝”、“义”、“勇”、“敏”、“宽”、“恭”、“中庸”等优秀传统伦理道德和规范,在内容上是朴素的,在价值上是普世的。当今大学生应从中汲取符合时代要求的成分,通过自身努力和教师的教育引导来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便于日后顺利地走上社会、立足社会。  相似文献   

16.
《诗经》、《论语》等上古文献中都存在不少重叠词,这些重叠词的研究在汉语词汇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对《论语》重叠词的数量进行了统计,指出了其构成形式,分析了这些重叠词的特殊表意功能,并对《论语》重叠词远比《诗经》重叠词少的原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7.
梅柳 《职大学报》2013,(5):62-65
本文阐述了《论语》学习智慧,主要集中体现在学贵有忧、学贵有乐、学贵有恒、学贵有思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作为跨文化交际活动主体之一的译者,必然要受到多个层面的约束,这也决定了译者在从事翻译时必须以一定的伦理价值为标准,做出符合:疋化构建与社会发展的译作。文章从元伦理学视角审视典籍《菜根谭》英译中译者的伦理价值抉择,即译作对社会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在《论语》中,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为我们塑造出了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的君子形象。"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是孔子推崇的理想人格,《论语》中的君子形象被赋予了诸多"仁"的品质。实现"仁"要遵循忠恕之道,先修己再治人;成为君子则要先内修自己的品德,然后才可以治国安民,可见二者都经历由己及人的相似过程。然而,"仁"的广博高深未必是君子能够完全达到的。因此,"仁"包含了君子所具备的美好品德,但君子却未必拥有所有"仁"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