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栏责任编辑对提高体育院校学报学术质量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坚 《编辑学报》2012,24(3):258-260
专业知识背景的局限使体育院校学报编辑难以熟知所有运动项目的稿件,一些有学术价值的稿件在初审时往往被忽略。分栏责任编辑有助于消除这一弊端,从而提高学报学术质量。分栏责编有以下作用:提高稿件初审质量,准确遴选审稿专家,合理汇总专家审稿意见,便于精心约稿与组稿。  相似文献   

2.
杨锐 《编辑学报》2012,24(6):571-572
对于请多位外审专家进行审稿的学术期刊,让专家的审稿意见和编辑的意见在该稿件的评审专家之间共享及择优将审稿意见及作者的答复在刊物或刊物网站上公开发表,称为审稿意见的深度利用。认为审稿意见的深度利用可促进学术交流、树立期刊形象、提高专家的审稿积极性和审稿水平,并有助于提高编辑的初审能力。列举了审稿意见深度利用时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3.
科技期刊假冒网站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专家审稿意见是决定稿件能否被录用的重要依据.为了有效利用专家审稿意见进行稿件处理,文章归纳了专家审稿意见的类型,针对几种典型的审稿意见进行了实例分析,并给出了如何有效利用专家审稿意见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专家审稿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曹作华 《编辑学报》2002,14(3):178-179
有感于审稿的重要性,编辑部及编辑对审稿人和审稿工作的影响,针对专家审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即审稿时间长、审稿意见简单、审稿意见相左等,提出了改进专家审稿工作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编辑流程中对专家审稿意见的分析、反馈与核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昕  王有登  骆瑾 《编辑学报》2008,20(1):22-24
由于专家审稿意见所具有的评价鉴定与优化完善功能,以及审稿意见本身的多样性和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使得对专家审稿意见的落实贯穿于编辑流程的各个环节,不同环节有不同侧重点:定稿过程重仔细分析审稿意见;文稿加工过程重认真反馈审稿意见;复审文稿过程重跟踪核查作者对审稿意见的答复与处理情况.认为:通过分析、反馈、核查,使专家审稿意见真正落实到文稿中,以增强审稿信息的利用率,从而达到提高文稿质量和刊物质量的目的;强化编辑学术意识、发挥编辑主动性是保证这一过程得以实现的前提.  相似文献   

6.
专家审稿意见是科技期刊在同行评议过程中学术价值最高的部分,具有一定的发表价值,但在目前多数科技期刊普遍实行的盲法审稿方式下,审稿意见只在专家、编辑和作者之间传递,造成学术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今同行评议方式向着更多元、更公开的方向发展,公开发表专家审稿意见可以作为实施开放式同行评议的尝试和突破,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意义。本文建议采取先“精选”后“普及”、逐步推进的审稿意见发表方式,总结出精选审稿意见的遴选标准和程序,讨论了公开发表专家审稿意见对编辑工作的意义,以期为促进同行评议模式的转变,实施开放式同行评议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利用专家审稿意见提高审稿能力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8  
蔡玉琪 《编辑学报》2006,18(6):462-463
介绍科技期刊编辑利用专家审稿意见提高审稿能力的方法及实例.认为专家审稿意见是非常宝贵的资料,科技编辑在工作实践中只要注意收集、归纳与整理,日积月累,定能逐步提高专业素养,提高审稿能力和审稿效率.  相似文献   

8.
对专家审稿的分析和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专家审稿的规律和特征,对2008年度《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96篇论文的195次送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副教授的审回率和A类意见率都高于教授;40岁以下专家审回率和A类意见率最高,40~44岁的专家次之,45~54岁的专家审回率和A类意见率低,65岁以上专家审回率不高,但是一旦审稿就会比较认真,而且返回迅速;学术氛围浓厚的著名学府的专家在审稿方面更有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工作繁忙是专家不审稿和审稿不认真的一个主要原因。建议高校学报大胆选用青年审稿专家,不断优化审稿专家数据库,与审稿专家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9.
审稿意见的类型及编辑的取舍原则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常思敏 《编辑学报》2009,21(3):205-206
从审稿意见的取舍角度,把审稿专家的审稿意见分为难改型、可改型、疑问型、无评价型、失真型和无用型等6种类型,并依此提出了尊重审稿专家、对作者负责和保证期刊质量等3条取舍原则,从而使科技期刊编辑撰写的稿件退修意见客观、公正,有益于作者.  相似文献   

10.
陆宜新 《编辑学报》2013,25(2):159-160
专家审稿意见是编辑判断稿件质量的重要依据。编辑向作者转达审稿意见的方式不同,将对作者修改稿件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在分析科技期刊审稿环节中专家审稿特点的基础上,探讨编辑向作者转达审稿意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王静  汪挺 《编辑学报》2022,34(2):193-197
医学科技期刊广泛存在外审专家审稿时滞长、审稿意见质量低、专家敷衍审稿、审稿队伍不足等现象.《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为了提升专家的审稿质量和工作效率,经过系统总结和探索后,提出在审稿过程中关注"审稿专家(expert)、编辑行为(editor)以及实践过程(experiment)"3方面全方位管理的审稿策略,并定义为3E策略...  相似文献   

12.
对高校学报专家审稿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报是反映高等学校科研及教学成果的重要阵地,专家审稿对于提升学报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学报的专家审稿存在着审稿意见简单化、审稿周期过长,主观意识过强等问题。要提高专家审稿的效率和质量,必须建立动态专家审稿库,采取双向匿名审稿方式,并且强化编辑自身职能,做好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3.
提高科技期刊审稿质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松 《出版科学》2010,18(4):35-36,8
从加强编辑素质培养、设计和用好审稿单、选择审稿专家、处理审稿意见等方面,提出科技期刊提高审稿质量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周凯虹 《编辑学报》2016,28(2):142-143
探讨科技期刊编辑在编委会终审和稿件退修环节中,面对编委和作者2个不同对象处理好专家审稿意见的原则和方法.编辑面向编委会时,将当期稿件的审稿意见简明扼要地呈交编委会,并补充编辑所做的甄别、核实和分析工作,充分发挥学术性编辑的作用,提高审稿特别是终审工作的精准度;编辑面向作者时,消化融合、理顺明确专家审稿意见,并发挥编辑专业功底,从适合出版的角度出发,完善和补充审稿意见,帮助作者高质量地完成稿件修改.  相似文献   

15.
从专家审稿意见到编辑部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凯云 《编辑学报》2011,23(4):323-324
对于学术期刊而言,专家审稿意见是编辑部意见的重要组成和权威参考,但两者并不等同,不能简单移植。编辑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以期刊立场和作者立场为立足点,细致地做好从专家意见到编辑部意见的转化,即对单个专家意见和编辑部意见做“加减法”的同时,整合调整多位专家的审稿意见并以编辑部统一的标准进行综合平衡。  相似文献   

16.
审稿专家的困惑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分析部分审稿意见不能令期刊编辑部满意的情况出发,找到困扰审稿专家的症结。认为在审稿意见书中应将刊物对各种类型的稿件的态度明确告知审稿专家,以方便审稿专家审稿。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期刊编辑如何快速有效地邀请国际审稿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晓  孔琪颖  蔡斐 《编辑学报》2011,(Z1):61-63
对英文科技期刊而言,邀请国际审稿专家评审稿件,对增加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使国际审稿专家快速接受邀请,并尽快返回令作者信服的审稿意见,有利于缩短稿件审稿周期、提高刊物的学术水平。从英文科技期刊编辑如何选择合适的国际审稿专家、如何避免国际审稿专家直接拒绝审稿邀请、以及如何与国际审稿专家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3方面阐述了快速有效地邀请国际审稿专家的技巧。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期刊审稿专家学术不端行为认知情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钢  徐锦杭  丛黎明 《编辑学报》2015,27(3):246-248
对《浙江预防医学》杂志91位审稿专家现场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审稿专家对作者学术不端行为和审稿入学术不端行为的认知率较高,但还不够全面,对作者“不当署名”行为、审稿人“故意拖延审稿”“提交不客观的审稿意见”行为的认知率较低.根据调查结果,认为学术期刊编辑部应采取多种形式为审稿专家提供培训,以提高审稿专家对学术不端行为认知的水平和发现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朱大明 《编辑学报》2017,29(3):252-254
同行专家审稿对保证学术期刊论文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改进学术期刊对同行专家审稿致谢的表达方式,简述学术期刊对同行专家审稿致谢的常见做法,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的建议.归纳了论文作者对同行审稿专家公开具名致谢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认为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可以适当方式对审稿专家提出的审稿意见和建议公开具名致谢.  相似文献   

20.
专家审稿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陈斌 《编辑学报》2006,18(6):449-450
由于审稿时间仓促、委托审稿机制不完善、缺乏监督约束机制、专家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等原因,使得部分专家审稿不充分、不严谨,审稿意见的可用性和可参考性不强,评判结果欠客观和公正,学术评价尺度把握不准,等等.据此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