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西北中小城市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北五座中小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全面了解其中学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的现状,追寻体育教师职后教育未能全面深入进行的根源,并从职后教育的模式、方法和内容入手,探索能促进中小城市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职后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模式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一体化要求改变传统的封闭、静态体育教师教育模式,建立动态、开放、多元化的教师教育模式,把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看成是一个包含职前、职中、职后在内的完整连续的过程,使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的发展主动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起指导和引领的作用。"顶岗实习,置换培训"、"反思型教育模式"这些新型体育教师教育模式既能体现中小学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和一体化的要求,促进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化和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又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小学体育教师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高校体育教育是培育中小学体育师资的摇篮,只有在抓好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工作的前提下,才有可能整体推动我国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采用文献综述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有关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归纳与整合,结果发现:近年来针对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的成果很少,这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推动我国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的大环境很不相称,呈现出相关理论研究明显匮乏和滞后的态势。本研究旨在理清脉络,形成思路,以期抛砖引玉,为今后我国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析入职后体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理论的角度概括了体育教师的事业发展阶段 ,阐述了入职后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 ,并详细说明了入职后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 ,力图对入职后体育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学校管理者对体育教师的职后管理上作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5.
析入职后体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理论的角度概括了体育教师的事业发展阶段,阐述了入职后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并详细说明了入职后体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必备能力,力图对入职后体育教师的自我发展和学校管理者对体育教师的职后管理上作一些建设性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6.
高校体育教师的现状分析与能力素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当今社会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与素质,为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论体育教育专业教师专业化培养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值得重视的动向,反映了当代教育的重要规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教育改革的深化都要求把教师发展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创造了可能的条件.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也必将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主流话语.建立合理的体育教师专业化培养体系是体育院校改革一个重要的方面.就体育院校中教师专业化培养体系构建进行研究,从职前培养体系、入职培养体系和在职培养3个培养体系进行研究,以期对体育教师专业化的培养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作出一些贡献.  相似文献   

8.
摘要:PCK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要素,是教师必需的专业知识之一。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在PCK视域下反思和探究职前体育教师教育的问题、启示及策略。研究发现,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存在课程衔接不足、忽视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与融合、课程理论知识缺乏、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失衡、教学反思意识培养欠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PCK理论,从教师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教学实践能力培养、职前体育教师学习评价四个方面提出职前体育教师教育的应然走向。并依据存在的问题及应然走向,从加强学科知识的联系与融合、重视课程理论知识、构建以“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为路径的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建立“理论、技能、创新并重”的多元评价模式等方面提出PCK视域下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发展策略,以期为职前体育教师教育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提升体育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也是教师教育领域内的热点问题。以知识和行动两个维度以及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即从知识储备、知识结构和知识更新,以及体育教育现代化、多元化和终身化的层面来论述构建一条实现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是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对新入职教师实现角色转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高等教育理念的发展和教育环境的改变,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的问题不断凸显,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师入职后的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笔者分析了目前西藏高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以完善西藏高校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工作。  相似文献   

11.
高校体育教师学习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高校体育教师学习从最初的"师范教育"、"教师教育"、"在职培训"到现今的"教师学习",其专业发展的内涵不断产生变化。在系统梳理学习与教师学习内涵的基础上对高校体育教师学习的内涵进行界定,进而依据学习的主要特征探讨体育教师学习的外显特征,并对未来高校体育教师学习的发展趋势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化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普通高校体育教师在专业知能方面最欠缺的是教育专业知识和科研创新能力;在专业道德方面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在专业发展方面,大多数普通高校教师都参加过培训;在专业训练方面,从学历化逐步走向资格化;在专业组织上,没有一个专门的组织能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在专业自主方面,虽有一定的专业自主权,但是与义务相比,显得微不足道。  相似文献   

13.
利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紫云县5所中学体育课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学校体育设施和器材较少,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较单一,学生对上体育课的积极性不够.紫云县民族传统项目“脚斗士”在当地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对场地设施、器材等的要求不高.将脚斗士引入体育课的可行性,从学生的兴趣、教师的态度两方面进行分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体育教学与民族项目有机结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生态学视域下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专业合作发展,它对高校体育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合作发展的生态环境,对实现高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变革,推动高校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当代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内涵、基本理论和当下意义的分析,并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进行实践考察,提出我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路径在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社会实践,坚持知行统一;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当代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6.
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安徽省21所中学随机抽样,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被认可程度展开研究,分析了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现状,发现在教育观念与业务素质上总体存在不足.联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了应在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职后教育等方面加强对新形势下安徽省中学体育教师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全国各高校广泛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高校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具体为传授学生自我锻炼的技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自觉锻炼的行为和习惯。同时,利用体育教学的特殊形式,锻炼他们的身体,塑造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成为合格的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8.
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北京、河北两地7所独立学院体育教师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了解和掌握现有独立学院在体育教师方面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搞好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基于当前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较低与种种反常举动频发的现状,在论证体育对提高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具有得天独厚优势并具备可行性的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实验等方法,就体育挫折教育情境的设置与应用进行了研究。体育挫折情境是在学生需要、兴趣相反的方向上设置挫折情境,以阻碍其愿望、目标的实现,最终提高学生忍受挫折打击能力并能使其保持自身心理平衡的一种挫折情境形式,这种情境从“难、艰、失”的角度满足了挫折教育的条件。研究结果显示,体育挫折教育情境对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和挫折排解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实施过程中如有体育教师的语言指导效果更加。  相似文献   

20.
创新思维是新时期人才的重要素质之一,体育教学能够成为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研究发现:激发和培养我国中学生创新思维可通过利用和创制体育教学器材、更新和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和发展体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创新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深入研究中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以达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