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徐俏俏  钟杨 《新闻世界》2011,(5):173-175
印象管理指的是个体在人际互动时或自我表现中,通过控制他人获得的信息,试图影响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看法的一种行为。求职活动作为人际互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呈现了大量印象管理行为。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求职印象管理使用策略的实证分析,探讨求职中印象管理的表现及其对求职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印象管理是一种积极的行为,是图书馆通过一定的方式对自我形象进行控制,促使读者对图书馆形成良好的印象。根据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的区别,指出了图书馆进行印象管理的重要性,并从外观建筑、室内空间、馆员形象、馆藏资源、宣传推广等5个方面对图书馆印象管理策略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3.
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治理是一种印象管理的动态过程,政府呈现出何种印象、如何建构印象都会影响到公众对其的感知,关系着政府的公信力与执政力。由此,印象管理可被视为提升政府的社会适应性,建立、维持或修复在公众心目中形象的积极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4.
刘砚议 《新闻界》2015,(3):58-61,66
交往主体呈现给交往对象的"形象信息"的一致性是社会交往的基础,所以带来社会资本增量的交往都需重视"印象管理"。作为新兴的社交媒体,微信塑造了一个基于现实社会关系的网络场域。其朋友圈呈现强弱关系共存的交往格局。在此前提下,用户如何进行"印象管理"?研究发现,在强关系为主的朋友圈,用户印象管理较弱且有"后台行为前台化"现象;弱关系为主的朋友圈,功能支持能助于用户进行"后台行为前台化"理想化的印象管理。  相似文献   

5.
印象管理又叫印象整饰,是指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在人际交往场合中,行为者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以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相对于以往政府网络舆论危机治理中忽视民意,信息公开不及时、不对称,应对极化、处理方式僵化等易加深信任危机的做法,建立在印象动机与印象构建两过程基础上的印象管理可被视为一种积极的管理行为,其本质是提升政府的社会适应性,建立、维持或修复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实现政府绩效最大化。  相似文献   

7.
试论高校图书馆员的印象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象管理是一种人们试图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印象管理是协调人际关系,进行组织管理的重要手段。高校图书馆员的印象管理有着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高校图书馆员印象构建必须与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队伍建设和服务工作创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论文介绍了印象管理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在图书馆馆员管理中应用印象管理的具体策略和技巧.  相似文献   

9.
名人博客因其实名性所标明的书写者的真实身份和社会影响力,使得这种博客相比普通人博客更具印象管理的特征。本文运用戈夫曼拟剧论中有关印象管理的论述,认为新浪名人博客中的印象管理呈现出两大特征:限制性的自我和表演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0.
网络集群行为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对群体的污名化的影响便是其负面影响之一。本文以城管为例,通过内容分析,探究网络集群行为与污名化的关系,发现网络集群行为可以引起、扩大网民对城管群体的污名化,单个网络集群行为的影响面广,程度不深,但是相似的网络集群一再发生,效果累积,网民对该群体的印象会不断强化,逐渐形成刻板印象,群体的污名化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1.
读印象管理是一种能动的、开放的管理方式。论述了主体对图书馆的求知需求、对美的感知、经济代偿心理是制约读对图书馆印象形成的基本要素,读印象源的设置、调整应符合读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求知需求,以实现最佳服务效益。  相似文献   

12.
《新闻前哨》2014,(2):23-26
微博时代意见领袖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多个指标进行测量,研究不同类型的微博意见领袖使用印象管理策略的偏向性以及不同印象管理策略的印象管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期内,城管这一群体越来越多地走进公众视野,并且给大众留下了并不受欢迎的印象。而在现今的融媒体时代,城管要改变自己的负面形象,除了规范自身的行为和执法方式之外,更应利用微博等新媒体改变给受众留下的负面印象。  相似文献   

14.
所谓的印象管理,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分析,是指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也就是“在人际交往场合中,行为者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以使知觉者对自己产生某种特定的看法”。(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采访活动作为最基本的社会活动,记者是专门和人打交道的,而如何给被采访者留下好的、恰当的印象,不仅关乎记者个人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记者采访的结果。个人形象,心理学认为与自我表现有关。自我表现,又叫自我呈现,是指“个体在人际交往中以自我满意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过程,是自我意识的外现”。(高玉祥《人际关系心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北京地区为例,从"知晓情况"、"参与行为"、"印象评价"与"期待意向"四个维度对国家综合档案馆的公众形象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公众对综合档案馆的知晓度和日常服务参与度总体水平都比较低,其日常参与行为的最主要目的是满足工作需要,其次是处理私人事务;互联网未在提高综合档案馆知晓度和参与度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公众对综合档案馆"五位一体"功能的发挥基本都持正面评价,对其单位性质、服务对象和内容的印象介于积极与消极之间,对其整体氛围的印象则偏消极。  相似文献   

16.
“我们一向支持记者合法行使舆论监督的权利,坚决不容忍打击报复记者行为的发生。”近日,新闻出版总署如此鲜明的表态令人印象深刻。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总结现有微信公众号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印象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目前学术期刊公众号的运营现状和不足,提出学术期刊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公众号印象管理:明确公众号印象动机,树立整体定位意识;充分调动“前台”“后台”,提高用户黏度;通过差异化建设,实现公众号形象的增强、保护与调整;实行高自我监控,提升期刊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8.
形象是指公众对于某组织的总体评价,是组织要素和组织行为在公众中产生的总体印象。自综合档案馆出现以来,它就以国家科学文化事业机构示人,“档案馆作为大众性文化事业机构,其形象具有客观性,应该是文化形象,是区域性档案信息资源的收藏、咨询、开发中心和文化基地。”具体讲,综合档案馆的文化形象是人们对其组织要素:馆藏、馆貌、工作人员及其组织行为和档案信息的研究加工等的总体评价和印象。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形象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图书馆形象的含义所谓图书馆形象,是指图书馆、图书馆行为及其活动的成果在社会上和人们心目中留下什么样的印象和获得怎样的评价,它是图书馆的实际行为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图书馆形象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的概念。按不同  相似文献   

20.
黄宗忠 《图书馆》1991,(4):16-21,43
三、图书馆公共关系的目标与职能1、图书馆公共关系的目标(1)图书馆形象的特点。图书馆形象是图书馆宗旨、人员素质及行为、服务质量,藏书特色等在公众心目中的感受、印象、地位。图书馆的行为总要在公众心目中造成一定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