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邓芷君  朱秀凌 《新闻知识》2023,(2):45-52+94-95
随着社交网络成为大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网络医疗众筹行为也日益普遍。本研究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以39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究大学生在社交网络新情境中社交网络使用对其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的影响,并揭示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这三个维度的社会资本在影响机制中发挥的效应。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对其社会资本和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对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也存在显著正向作用;同时社会网络、人际信任和共同目标在社交网络使用强度和网络医疗众筹捐赠意愿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社交媒体信任是影响用户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通过网络人际信任,构建了社交媒体信任影响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模型。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501位社交媒体用户的媒体使用数据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显示:1.隐私风险感知与自我表露并无显著相关性;2.社交媒体信任负向影响用户的隐私风险感知,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3.社交媒体信任正向影响用户的自我表露,网络人际信任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因此,对于理解社交媒体信任影响隐私风险感知和自我表露的解释机制,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3.
信任是社会秩序建立的基础,其主要形态包括人际信任、社会信任和政治信任。大众传播媒介对信任的各种形态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以往关于媒介使用与政治信任、社会信任的影响关系的研究多有涉及。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试图探究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媒介使用和媒介依赖与信任评价内在影响关系。研究发现,就信任评价而言,较之社会信任、政治信任,人际信任目前依然在中国社会信任中占据主要位置;就媒介使用与信任评价而言,无论是对人际信任、社会信任还是政治信任评价,网络、手机等新媒体对信任评价的影响远高于作为传统媒介的电视与报纸;但就媒介依赖而言,报纸、电视、网络、手机媒介依赖与人际信任、社会信任变量各指标无显著相关,但是与政治信任呈显著相关。此外,对于人际信任和社会信任评价,媒介使用各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超过媒介依赖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而对于政治信任评价,媒介依赖各变量对信任评价的预测力远超于媒介使用。  相似文献   

4.
青年读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以重庆图书馆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重庆图书馆339名青年读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1)重庆图书馆青年读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敌对、抑郁和焦虑;(2)重庆图书馆青年读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的心理健康平均水平;(3)男女读者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显著;(4)独生子女读者与非独生子女读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张洪忠  沈菲  李昊  贾全鑫 《新闻界》2020,(4):48-56,5
有认识的人或者同一区域的人患有新冠肺炎,是否会更加相信疫情谣言?使用什么渠道会影响对谣言的信任度?本研究探讨新冠疫情中的接近性、传播渠道与谣言信任度之间的关系,在网络平台采集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五座城市有效样本813人份。建立中介模型研究发现:疫情接近性对谣言信任度没有直接效应,只有通过人际传播才产生显著的间接效应,通过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的间接效应则不成立;同时,新闻媒体使用与疫情谣言信任度呈负相关关系,人际传播、社交媒体使用与疫情谣言信任度呈正相关关系;学历、年龄与疫情谣言信任度均是显著性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大学生知识共享、积极心理资本、学习投入的三者关系,文章使用知识共享量表、学习投入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问卷,对整体分层抽取的安徽省芜湖市32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知识共享与学习投入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29 p<0.01),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投入呈显著正相关(r=0.50p<0.01),知识共享与积极心理资本之间呈正相关(r=0.57 p<0.01),积极心理资本在知识共享与学习投入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28%。  相似文献   

7.
王云  李波  余益兵 《大观周刊》2012,(49):167-167
探讨大一新生亲子依恋与社会适应的关系。随机选取安徽省两所普通高校大一学生201名,采用问卷法,以大学生适应性量表、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简约版进行施测。结果表明大学生亲予依恋与社会适应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考察对于不同性格特征的大学生而言,不同类型网络应用使用时间与孤独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量表,自编网络应用使用时间量表以及简版孤独感量表对高校学生施测。结果:网络视频、网络游戏使用时间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此外,开放性与网络视频、宜人性与网络游戏、责任心与网络游戏对孤独感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的:对于开放性低的大学生,网络视频使用时间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而对于宜人性低或责任心低的大学生,网络游戏使用时间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网络视频、网络游戏使用时间越长,大学生感受到的孤独感越强烈。此外,开放性调节网络视频与孤独感的关系,宜人性、责任心调节网络游戏与孤独感的关系,具体的:开放性低且观看网络视频过多的大学生更孤独,宜人性低,责任心低且玩网络游戏过多的大学生体验到更强烈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9.
陈劲 《大观周刊》2012,(46):234-234,248
对广西大学生人际信任和孤独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大学生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可预测性、可依靠性、信赖在年级、是否恋爱、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可预测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可依靠性和信赖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大学生孤独感的两个维度感情孤独和社会孤独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大学生是否恋爱在感情孤独、社会孤独和孤独感总分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③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及各个维度和孤独感及各个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感到同伴的行为是可以预测的,可以依靠的,值得信赖的,个体的孤独感就低。  相似文献   

10.
季丹 《现代传播》2016,(4):142-148
网络临场感是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构建了网络临场感通过信任影响信息传播效果的中介效应模型。通过问卷调查法,应用回归分析,对550名新浪微博达人用户进行有效的假设检验和中介效应检验。实证结果显示:(1)网络临场感与信息传播效果呈正向关系,即受众网络临场感越强,传播效果越显著;(2)信任关系在网络临场感与网络传播效果中发挥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1.
杨洋 《今传媒》2012,(9):38-39
校园SNS(Social Network Sites)在兴起的几年内就迅速成为大学生网上社交的主要手段,其中"人人网"是国内主要校园SNS之一。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的视野,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究大学生群体使用"人人网"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得出了如下结论:1.大学生整体上幸福感水平较高,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的幸福感水平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高;2.大学生使用"人人网"的程度和愉悦感不强;3.校园SNS使用与幸福感水平呈正相关,可以通过一定程度上提高SNS的使用程度、扩大网络人际圈、增加自我信息暴露来增强个体的幸福感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6,(13)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网络对社交孤独的影响,探明网络使用和社交孤独双向影响的机制。本研究调查了大学生的社交孤独感及其投入三类七项网络服务使用行为的频率:1.社交型行为:使用社交网站、在线即时通讯、玩网络游戏;2.休闲型行为:观看网络视频、浏览购物网站;3.信息型行为:浏览学术网站、浏览新闻网页。检验交叉滞后中是否存在的因果联系。结果发现,使用在线社交网站、观看网络视频和浏览购物网站时间可以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社交孤独;社交孤独可以正向预测下一个时间段的浏览购物网站和玩网络游戏的时间;在线聊天、浏览学术网站、浏览新闻网页与社交疏离感没有显著效应。不同的网络行为与社交孤独之间关系并非一致的,观看网络视频和浏览购物网站行为会导致社会孤独,而社会孤独又会促使个体出现更多的浏览购物网站和玩网络游戏行为。  相似文献   

13.
张芳 《图书馆》2011,(2):70-72
为探究中学图书馆员职业承诺与心理健康的状况及其关系,本研究综合《中学图书馆员职业承诺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馆员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中学图书馆员职业承诺和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较高。(2)馆员的职业承诺和心理健康在不同人口统计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职业承诺整体趋势是馆龄0~5年的馆员职业承诺水平较低,馆龄6年以上的馆员随着馆龄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并趋于稳定。心理健康整体趋势是馆员的年龄越小,偏执程度越高。(3)相关分析表明:焦虑与继续承诺存在正相关,强迫、抑郁分别与情感承诺呈负相关。(4)回归分析表明:焦虑是继续承诺的有效预测因素;抑郁对情感承诺没有显著影响,而情感承诺会随着强迫症状分值的增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2016,(21):42-47
对网络使用类型与用户类型进行细分,综合考察网络使用、害羞与性别三者对孤独感的影响。采用害羞量表,自编网络使用量表与简版孤独感量表对204名高校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聊天工具,网络视频,网络游戏与购物网站的使用时间与孤独感均呈现显著正向相关关系;(2)聊天工具使用时间、害羞与性别的三阶交互作用对孤独感有影响。具体的:仅对于害羞程度高的女性而言,使用聊天工具的时间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  相似文献   

15.
主体能动性对行为有重要影响,阅读自我效能是主体能动性的最佳表现形式之一。每一个体都拥有不同的智能结构,其智能的高低以及智能结构的不同使得阅读自我效能呈现不同状态,明确阅读自我效能和多元智能的关系有利于更有针对性地干预、引导和促进用户阅读。本文以高校图书馆主体用户——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法采集615份有效样本,利用Logistic回归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根据分析结果,构建阅读自我效能与多元智能关系模型。研究发现:①阅读自我效能在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性极显著,受教育程度正向预测阅读自我效能;②逻辑—数理智能和多元智能内省领域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显著,身体—动觉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认知—内省智能和多元智能人际领域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极显著,并且男性在这些智能上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概率均高于女性;③逻辑—数理智能和多元智能人际领域在专业上的差异性显著,多元智能分析领域在专业上的差异性极显著,并且理科在这些智能上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概率均高于文科;④言语—语言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认知—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以及多元智能分析领域、人际领域、内省领域与阅读自我效能关系显著,且这些智能均正向预测阅读自我效能;⑤阅读推广情境下,阅读自我效能和多元智能呈现系统动力学的相互作用关系,于“推—拉”驱力下形成螺旋前进态势。图2。表8。参考文献44。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8,(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网民传播政治或社会公共事件等相关信息的重要渠道。本次研究基于全国103所高校3036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了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传播行为还处于一种比较低的卷入状态;性别、城市等级、学校类型、民族和政治面貌可以影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大学生的媒介接触、媒介信任和媒介素养也会影响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除此之外,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公共事件的传播行为还受到政治信任、政府满意度和政治效能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意义] 信任是社交媒体和用户之间的桥梁,但频发的隐私侵犯事件常使社交媒体陷入信任危机。因此,在隐私侵犯后,如何重建用户信任至关重要。[方法/过程] 回顾信任修复相关研究,基于社交媒体隐私侵犯的具体情境构建信任修复的四元结构模型,通过调查问卷搜集有效问卷324份,并使用PLS-SEM和fsQCA进行探讨和验证。[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发现,社交媒体的行动修复策略和政府介入的净效应显著,社交媒体的言语修复策略和技术第三方的净效应不显著。但经fsQCA的组合分析发现,社交媒体言语修复和技术第三方可以与其他变量一起触发高强度信任修复,此外,分析结果中的8种高信任修复的前因变量组合可以为隐私侵犯后的信任修复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蒲信竹 《东南传播》2021,(1):113-117
为探讨社交媒体使用对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通过上行社会比较和自我表露,构建了社交媒体使用影响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序列中介模型,并对71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社交媒体使用强度、大学生消费文化、上行社会比较及自我表露之间相关显著;2.社交媒体使用正向预测大学生消费文化,上行社会比较和自我表...  相似文献   

19.
社交媒体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当下的媒介环境,大学生作为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对社交媒介产生了极大的依赖。由于社交网络场域下的人际交往具有匿名性等特征,过度依赖线上人际互动会造成现实人际互动能力的降低,出现与社会隔离的情况。因此,针对大学生“社交”成瘾的现实,一方面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接触和使用媒介;另一方面,学校和社会应通过给予更对的媒介素养的教育从而改善大学生的媒介使用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意义]社交媒体成瘾危害日益凸显,厘清社交媒体使用从成瘾到不持续使用的行为转变机制,为用户减轻社交媒体问题性使用提供新的视角。[方法/过程]文章基于自我差异理论,构建社交媒体用户不持续使用意愿模型,揭示社交媒体成瘾、负面情绪(社交焦虑、抑郁)与不持续使用意愿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自我效能在社交焦虑和抑郁与不持续使用意愿关系中的调节作用。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收集到399份有效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结构方程模型(PLS-SEM)方法进行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结论]结果显示,社交媒体成瘾正向影响社交焦虑、抑郁、不持续使用意愿;社交焦虑正向影响抑郁、不持续使用意愿,抑郁正向影响不持续使用意愿。自我效能对社交焦虑、抑郁与不持续使用意愿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