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用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了胡桃属Juglans L.10种植物80份材料的过氧化物同工   酶,共出现16种酶谱。  种内酶谱多态,但酶带间的差异小于种间酶带差异。用“酶谱距离”   及特异酶带可将10个种分成4组,与胡桃属分类基本吻合。  黑核桃组的酶带最多。胡桃楸   次之,核桃及灰核桃最少。根据同工酶的产生与进化的关系,可认为黑核桃与胡桃楸比核桃、  灰核桃进化。胡桃属内平均“酶谱距离”为0.52,推测该属应发生在晚白垩纪到古新世。  相似文献   

2.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柏木属9个种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结果表明:属内种 间具有明显的酶谱差异,每个种都有其特征酶谱。并用排序的方法对柏木属9个种酶谱的相 似程度进行了研究,据酶谱的排序结果把9个种分为5个类群。其中:巨柏、西藏柏木、干香 柏、岷江柏木和剑阁柏木为一类群; 地中海柏木、柏木、墨西哥柏木和绿干柏各为一类群,从分 子水平上论证了前人对于柏木属各种间亲缘关系的论述。研究结果还表明,柏木属植物近缘 种间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谱相似程度的替代与近缘种间的地理替代表现出强烈的映射关系,这 种关系可以用来揭示植物地理替代的规律。柏木属内种间平均酶谱距离为0.75,推测其地质 发生年代为侏罗纪。本文还发现用排序的方法研究同工酶谱可以达到定量比较的水平,在实践中有较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杉科全部10属共13种植物的种子蛋白多肽。它们     都有分子量为32、24和10K(千道尔顿)的多肽。每个分类群一般只有2至4个主要多肽,构     成种子蛋白总含量的一半;而且其分子量都分布在24—26K及29—36K两个区域内。  因此,     杉科植物种子蛋白谱与红豆杉科、三尖杉科相似,而不同于松科。属内不同种之间,种子蛋白     组成和针叶过氧化物酶电泳谱都没有看到显著差别。根据这两种蛋白质资料,表明杉科各属除红杉、巨杉、落羽杉相互很接近外,其他各属间关系都比较远。但是还不能说杉科可以分立几个科。  相似文献   

4.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板电泳分析了杨属全部5个组26种又3变种,及其他欧 美杨无性系、人工种间杂种的阳极同工过氧化物酶。实验表明,叶柄和茎的酶谱 相当稳定。整个酶谱分5组。c组酶为整个杨属所共有。b组只限白杨组各种, 而且只有白杨组才缺乏a组各酶带。d组酶带最多、最复杂,充分显示出种的专 一性。根据酶谱可以鉴定种、变种,甚至某些无性系。看来,杨属植物在形态进化的同时,发生了过氧化物酶的分歧。  相似文献   

5.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揭示红豆杉属和白豆杉的种子蛋白主要多肽的分子量为31、   22和20千道尔顿(K)。穗花杉的多肽谱与上述两属相差较大,没有22K多肽,代之以一个33K   主要多肽。榧树属和穗花杉有很多共同的多肽,但没有44K这个红豆杉科多数种类共有的中   等含量的多肽,并出现一个36K主要多肽。三尖杉属一些种的多肽谱十分接近红豆杉属,竹   柏的种子蛋白与上述分类群也有一定程度的近似。     红豆杉科各属之间针叶过氧化物酶谱差别很大,但三尖杉属一些种与红豆杉属却有些类   似。     两种蛋白质资料一致说明红豆杉科内的进化趋势是从红豆杉属、经白豆杉属和穗花杉属   至榧树属。红豆杉属和三尖杉属之间蛋白质的近似,说明红豆杉科和三尖杉科之间的关系,可 能通过红豆杉属相联系的,述资料也说明红豆杉科应置于松柏目之下。  相似文献   

6.
 运用PCR方法分别从松科8属、9种植物中扩增出一长约2550bp的cpDNA片段,这一片段包括rbcL、trnR、部分accD及基因间的非编码区(相对于黑松cpDNA中的同源片段而言)。运用1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这一cpDNA片段进行酶切分析,共获得86个酶切位点,其中54个为变异位点。运用PAUP(version 3.1.1)和Mega(version 1.01)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Wagner简约树和Neighbor-Joining树反映出的松科系统发育关系基本一致:银杉属、松属、黄杉属和落叶松属形成一个单系群,且银杉属与松属的亲缘关系更近于与另外二属的关系,但这一结果未得到Bootstrap分析的较强支持;落叶松属近缘于黄杉属;冷杉属近缘于油杉属。此外,松科中的冷杉亚科和落叶松亚科均不是单系类群,将松科划分为冷杉亚科、落叶松亚科和松亚科三个亚科的系统(郑万钧,傅立国,1978)是不自然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裸子植物分布区的研究(1)——松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松科是裸子植物中最大的科,共有10属,约240种。我国有9属,约119种,其中2属     为我国特有属,67种为特有种。  本文概述了我国松科各属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规律;对各     属分布区进行了对比分析。除油杉属和松属外,其余各属的分布,既不深入到极为干旱的地     区,也不深入到热带山区。本文提出川西滇北地区是松科大部分属的发展中心,同时讨论了某     些属的分布区的退却变化。本文还认为,在目前该科化石资料不十分充足的条件下,要确定松    科及其各属的起源中心,可能性是不大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析了柑桔属及其5个近缘属108个生物型的过氧化物酶、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四唑氧化酶,6—磷酸葡萄糖异构酶、6一磷酸葡萄糖变位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苹果酸酶以及酯酶等8种酶系统同工酶。  比较了属间,种间的酶谱差异。 运用数量分类学的原理及方法,对柑桔属、金柑属,枳属的同工酶资料进行了相异性类平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属之间,酶谱差异十分明显,各属都有独特的酶带。根据同工酶及形态分析结果,提出将柑桔属分为大翼橙亚属,宜昌橙亚属和柑桔亚属共包含七大类的观点。 富民枳可作为枳属一新种看待,它是联结枳属与柑桔属的桥梁。小果类桔是宽皮柑桔的原生类型;中国原产宽皮柑桔的代表以马鼻桔或细皮狗屎柑为佳。柑的来缘中有两条途径,即桔与甜橙的杂种以及桔的单元演化。依据同工酶研究结果,认为长寿金柑是金柑属与柑桔属的属间杂种;温州蜜柑来源于黄岩本地广桔的实生变异;香橙系宽皮桔与宜昌橙的杂种;酸橙则可能是柚与宽皮柑桔的杂交后代;枸橼和宽皮柑桔参与了红(木+黎)檬的起源。最后推测了柑桔类植物的系统发育趋势,初步绘出了演化图。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我们从银杉树干中分得的一类特殊成分——锯齿烯族七个化合物     及其在松科各属中的分布情况,讨论银杉属的系统位置。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 Chun er Kuang)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发现的松科新 属(单种属)新种。银杉属自1958年被发表以来,分类学家和形态学家对该属在松科中 的系统位置一直颇感兴趣。根据形态结构特征,有些学者认为本属与松属、云杉属和黄杉 属接近,其系统位置可居于松属与云杉属或黄杉属之间。本文根据我们从银杉树干中 首次分离出来的已知锯齿烯族化合物,同松科各有关属进行比较,其结果与上述学者意见基本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乌头属植物地理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乌头属Aconitum L.植物分布区内各地区的分布作了分析,统计了各地区不     同等级分类群的频度,认为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是乌头属植物地理分布最大的频度中心、     多样性中心和特有种的分布中心。  文中还讨论了乌头属内的演化关系,以及本属与邻近属的     系统发育关系,发现在中国-喜马拉雅植物亚区既有许多原始类群,又有大量的进化类群,提出     了本亚区不但是本属植物原始类群的保存中心,而且是活跃的分化中心。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以及本亚区复杂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次对特产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的Athrotaxis cupressoides和Athrotaxis selaginoides进行了核型分析,核型公式分别为2n=22=22m(2SAT)和2n=22=20(2SAT)+2sm,均属Stebbins的1B类型,它们的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2=2L+10M2+8Ml+2S和22=2L十10M2+6Ml+4S,后者比前者较为进化。根据密叶杉属和杉科其他各属核型资料的比较分析,它们由原始到进步的顺序可能为:柳杉属、水松属、落羽杉属、水杉属、巨杉属、红杉属,密叶杉属、杉木属和台湾杉属。  密叶属与红杉属、巨杉属和杉木属较为近缘。  这些在以染色体长度比和平均臂比为纵、横坐标的图上得到清楚反映。  根据核型资料,密叶杉属以隶于单型的亚科Arthrotaxoideae较为合适,这也得到形态学、胚胎学、孢粉学和地理学资料的支持。  本文还对前人系统中的密叶杉属位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薄层层析和提取、分离、光谱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了三尖杉属植物叶的双黄酮类化合物,根据获得的化学分析结果,我们同意:(1)将三尖杉属分为二个组:篦子三尖杉组Sect.1 Pectinaea,只包括蓖子三尖杉一种;三尖杉组Sect.2 Cephalotaxus,包括本属所有其它种。(2)支持三尖杉科只包括三尖杉属1属,不支持将红豆杉科中的穗花杉属(Amentotaxus)归入三尖杉科的主张。(3) 认为三尖杉科与南洋杉科、松科、杉科和柏科的亲缘关系较远,而与红豆杉科及罗汉松科的亲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PCR直接测序方法,对来自沙参属全部2组7亚组的10个种和作为外类群的风铃草属2个种的核糖体DNA ITS片段进行了序列分析。在重点探讨裂叶沙参分类地位的同时,分析了ITS片段序列在沙参属系统发育重建中的价值。结果表明,在沙参属中,ITS片段在长度、GC含量和位点变异量上均比较一致;长度539bp~541 bp,GC含量57%~60%,信息位点只占总位点的3.9~6%。采用PAUP软件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裂叶沙参A.lobophylla与大花盘亚组的A.himalayana组成一支,而不是象以往形态学和杂交试验所推断的与泡沙参A.potaninii或A.stenanthina近缘。可见,ITS序列进一步支持将裂叶沙参移出泡沙参复合体甚至移出有齿亚组的推论,但同时也表明将其作为A.stenanthina的近缘种是不适宜的。尽管本研究所测定的类群已涵盖了整个沙参属,但种间序列的两两比较表明,沙参属种间在ITS片段上的分化很小(0.0~3.9%),相比之下,沙参属类群与风铃草属类群间的分化却很高(17.8%~19.2%)。这大概和沙参属起源较晚、遗传分化较小有关。本文还就ITS片段在沙参属和桔梗科系统学研究中的价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次报道了我国独活属10种(含1变种)的核型,其中8种的染色体数目亦为首次报道。研究表明它们的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22,为二倍体,其核型为中部着丝点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仅具1A和2A两种类型。有4种具随体染色体,在部分H.vicinum植株中发现有1条B染色体,在H.millefolium var.longilobum中同时存在2n=22和2n=24的非整倍体.不同种的染色体形态不同,为分类研究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本文在核型分析基础上讨论了该属分类群的划分、种间亲缘关系及演化,并结合我国毗邻地区该属细胞学资料和地理分布规律,提出我国西南部的横断山区是独活属的频度中心和多样性中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形态地理和细胞学角度对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 L.和甘菊D.lavandulifolium (Fisch.ex Trautv.)Ling et Shih的形态变异的规律和趋势,形态特征与核型特征的 联系以及野菊和甘菊的系统演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论从形态特征或从核型特征看,野菊和甘菊都是多型种,且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演化关系;根据对各类群形态特征和核型特征的比较,作者认为,杂交在野菊和甘菊多倍体起源及其核型进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我国特产树种红杉Larix potaninii的核型,K(2n)=24=12m+8sm+4st,属2A类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4=4L+8M2+8M1+4S。落叶松属植物(10种)的核型由6对较长的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6对较短的、臂比大于2的近中或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构成,这是较为进化的核型,其中红杉组Sect.Multiserales则似有比落叶松组Sect.Larix更进化的趋势。根据松科各属核型的比较,作者发现落叶松属和黄杉属非常近缘而与其他属较为疏远,因此由它们组成落叶松亚科可能较为合适,这是一个较进化的亚科。该结沦也得到形态学、解剖学、孢粉学、生物化学及古植物学等方面资料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