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芒果街上的小屋》是墨西哥裔美国女作家桑德拉.西斯内罗斯的代表作,透过一个小女孩的视觉描述了她自己的成长。本文解析了作品中展现出的拉美移民所处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家庭情况,以及小女孩自身的觉醒,进而分析出小女孩最后能够走出芒果街,实现其蜕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伍尔夫是20世纪上半叶英国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文艺理论家,也是西方公认的现代主义先驱。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伍尔夫积极倡导失落的女性传统,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批判父权制社会对于女性的压迫;主张以女性视角重构女性文学,呼吁新时代女性努力挣脱男女二元对立的束缚,走向两性融合的完整生存状态。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理论视角出发,把握伍尔夫在促进女性解放的文学创作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揭示其作品中的女性解放心路历程,旨在更深入地理解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与创作。  相似文献   

3.
莫里森的作品中充斥着各种二元对立,其中白人/黑人、男性/女性这两组对立尤为突出。从解构主义视角,结合美国历史文化,可以看出,莫里森在解构这些二元对立的同时,重构了它们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她指明黑人民族和黑人女性要想在白人主流文化的冲击以及父权制的压迫下保持身份独立,必须坚守民族文化和传统,坚定对黑人种族身份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长篇小说《拉拉的褐色披肩》于2002年问世,作品讲述了美国墨西哥裔女孩拉拉的成长历程与家族史。国内对这部小说尚鲜有研究,不同于美国本土的主流作家,作为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希斯内罗丝给小说的形式和内容赋予了别样的烙印。从解构主义角度分析文本所含的二元对立因素———话语/沉默、现在/过去、纪实/虚构是怎样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自我消解、重构中心,进而揭示少数族裔边缘人物的生存困境及他们的挣扎与努力,在二元对立项颠倒的同时小说主人公也获得了成长的顿悟和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谭恩美在其小说《喜福会》中,描述了美国华裔家庭中的母女关系以及两代人在父权社会和中美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兼容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自我认识。作者通过对东方与西方、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关系的解构,挖掘了形成华裔女性自我身份危机的最大根源,使读者意识到,只有消解了东西方的文化对立,才能重新建构华裔女性的独特自我身份。  相似文献   

6.
超越二元对立: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新型关系探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的关系问题是宪政民主的核心问题。西方思想史上的自由主义宪政论者把二者的对立绝对化,由此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超越二元对立的前提在于,运用人类政治智慧对二者的关系合理定位。在利益多元化的当今社会,通过合作治理,有可能走出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二元对立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美学发展之途的一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束缚中国美学实质性的发展的根本性局限在于从认识论框架出发,固守主客两分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1990年代关于《巴黎手稿》尤其是"美的规律"的重新讨论,集中体现了以上思维模式对于美学研究的局限。而1990年代关于"实践美学"的争论,既提出了一些对中国美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建设性意见,又存在对实践美学的某些误解,有些论点本身也存在争议。美学发展的突破途径在于走出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方式。我们认为,蒋孔阳先生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以创造论为核心的审美关系说为此提供了有价值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运用结构主义文论的核心思想"二元对立"的原则重新审视与欣赏海明威著名短片小说《雨中猫》中新女性的迷失窘境。从动态与静态一组二元对立出发,剖析自然与文明的不和谐关系,暗示出女主人公迷失的内心世界与艰难的现实生活。又从另外二组丈夫与妻子、老板与丈夫的冲突与矛盾中,揭示出以妻子为代表的新时代女性在追求自我解放的旅途中,受到家庭与社会的阻挠,前进艰难,后退无路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对女性角色定位的束缚,造成知识女性在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的冲突;知识女性要维护自身的发展权,既需要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更需要知识女性的自身努力。  相似文献   

10.
小说《海隅逐客》主要讲述了欧洲白人的东方冒险故事。大海是白人贸易的重要通道,马来人是他们榨取财富的主要对象,而女性则是男性压迫的他者形象。借助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分析小说中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可以揭示父权制度对女性与自然的压迫以及二者对父权制度的坚决反抗。  相似文献   

11.
"兼爱"思想是墨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然放射出璀璨的光芒。"兼爱"的伦理涵义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层次:感情层次和利益层次。感情层次就是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普遍地爱;利益层次就是爱时必须给对方以利益,使对方在爱中得到利益。"博爱"是基督教教义中的重要思想,它要求人们彼此相爱,爱一切人。"兼爱"与"博爱"有两点是相通的:一是认为人生来都是平等的,大家应该彼此相爱:二是认为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知恩图报是人的一种本性,你爱别人,别人就会加倍地爱你。墨家的"兼爱"思想的人性基础与基督教是相同的,因此把它作为构建现代社会普遍伦理的文化资源,容易被西方社会所接受。  相似文献   

12.
魏晋与晚明是两个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孤傲嵇康与狂痴李贽最有代表性。他们有共同的士人心态:才高气豪、狂放不羁、厌弃仕宦、离经叛道、置纲常礼法于不顾,分别以"师心谴论"与"别出手眼"的方式放胆为文,以特立独行的人格激烈反抗与批判虚伪的"礼法"社会。为统治者所不容,为世俗小人所不忍;从而因名祸起,因文字而致罪。他们的死,既是个人的悲剧,又是时代的悲剧,值得去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试论太极拳运动的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极拳作为内家拳种,注重在演练中精、气、神与动作协调一致。从理解内涵、把握特点、形神兼备的角度对太极拳精、气、神的外现与修炼进行阐释,并分别就太极拳对精、气、神的内炼功效进行研究,最后指出太极拳运动精、气、神的内炼与外现是矛盾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莎菲》不能用简单的“道德主题”或“女权主义”概括,在爱情故事的背后,是乱世中先觉者以“边缘意识”自守,在庸俗与空虚的双重诱惑中拒绝沉沦、抵死挣扎的心灵历程.这一“深层结构”才是这篇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新的教育观念是培养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工具。培养活生生的人的方法有激活人的生命力、活跃课堂气氛、解放学生思想、活学活用、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等。  相似文献   

16.
当刘翔以12s91的最快速度取了2004年稚典奥运会的110m栏金牌后,“刘翔现象”就在神州大地轰然兴起。当刘翔及其教练“被迫”打算出国训练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这种中国式的“后奥运虚耗”已经对金牌运动员的运动生涯产生了很多不利的影响。这种“后奥运虚耗”现象已到了需要有关方面加以规范、引导的地步。期望能为减轻中国“后奥运虚耗”的不良影响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夸蛾氏"--"蚂蚁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语文教材选录的《愚公移山》中的“夸蛾氏”都作“夸娥氏” ,属于无本改字。《愚公移山》的故事原出《列子·汤问》 ,其原文是“夸蛾氏”。在该文中 ,“蛾”与“娥”音义俱不相通。“夸蛾”即大蚂蚁。蚂蚁搬山 ,完全符合《愚公移山》的寓意。根据民俗学的研究 ,万物皆有神灵 ,“蚂蚁神”作为大力神的代表确实恰如其分。《愚公移山》神话故事中的“夸蛾氏”就是“蚂蚁神”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材城市化倾向"已经从一个边界明晰的事实概念扩大为一个多方参与的舆论"事件"。其间不仅包含着人们对教育公平理想的追寻、对城市文明"先进性"隐喻的曲折表达,更隐藏着人们对乡村文明日渐远去的缅怀、对农村教育日益被城市教育边缘化的忧患。  相似文献   

19.
“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与“体育中国”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对我国"体育中国"理念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认为,在我国确立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战略以后,我国体育形象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建设具有独特中国特征和要素的"体育中国"。"体育中国"以民族性为典型特征,以属地精神和乡土气息为依托,以举国体制为体制保障,以中华体育精神为动力;是对我国独具特色的体育事业和发展模式的综合印象和描述,具有独特的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有夏"的"有"     
"有"的用法很多,其中有一个用法很特殊,即用在朝代、诸侯国、少数民族及一些姓氏名词前,如有周、有狄、有熊氏.有人认为它是词头,有人认为当训为"国",甚至有人认为是动词.如果从其语音、语义及相关的文献资料加以探讨,其用法会有更明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