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予”与“预”是两个常用字,均已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但是有些人写稿或编稿时,因分不清两个字的区别,常常出现以“予”代“预”的情况,如将“预先”、“预算”、“预支”写作“予先”、“予算”、“予支”。其实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陆大杰 《群文论苑》2003,(2):38-39,12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炎黄子孙的吉兆祥瑞。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在我国民间认为它有驱邪镇妖之功,具吉祥高照之意。凡喜庆盛典都要“耍狮子、舞龙灯”来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现及降龙伏虎的英雄气概。龙舞起源于汉代,本是古代图腾舞蹈的遗风,它既是先民们精.神求雨的一种方式,也是倍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更是展现民族气概的一种“劲舞”。如今,这彪悍威武、  相似文献   

3.
石翼 《军事记者》2005,(7):69-69
“来”和“去”是我们写稿时常用的两个字,但从学员的来稿看,许多同志将这两个字用错了。当然,有些人是由于粗枝大叶造成,也有些人属于不懂得这两个字的不同用法。这里,先举几个来稿中的例子——  相似文献   

4.
晓言 《中国广播》2004,(5):58-58
“坐镇”和“坐阵”,这两个词读音完全相同,在广播里听起来没什么不同,但从字面上看,含义可就不同了。  相似文献   

5.
纠错二则     
赵国连 《新闻三昧》2005,(12):53-53
是“度”还是“渡”;“呲”“龇”不同。[编按]  相似文献   

6.
学术论文中“本文”和“本研究”用法辩正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熊楚才 《编辑学报》2001,13(2):115-116
对2000年出版的50种学术期刊论文中关于“本文”和“本研究”的用法进行了考查,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本文”和“本研究”用法不当的问题,针对典性例句进行了辩证。  相似文献   

7.
一场由长沙两家媒体引发的县委书记两种不同死法的轩然大波,随着“权威部门”调查之后确属“因公殉职”逐渐走向平息。在这场喧闹中,我们看到受众对于媒体不同报道的反应是何等的强烈,在硝烟味十足的指责中,它再一次提醒我们的媒体,受众不再只是应声而倒地的“靶子”,昔日的“应声虫”已经成了今日的“解读者”。  相似文献   

8.
左国辉 《新闻窗》2006,(1):66-67
在“十五”“收官”之年,报业经营遭遇“寒潮”,特别是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西部的一些报业集团,经济效益出现不同程度下滑,有的报业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在“十一五”规划实施的首个年头,报业经营筹划在“收官”与“开局”之间,总结过去展望未来,笔者从财务角度对目前报业经营状况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9.
苏鹏  韩文娟 《兰台世界》2007,(5S):69-70
道家作为一个学派,通常老庄并称,正如儒家之有孔孟。但庄子对老子不仅有承传而且有明显的变异。故司马迁谓庄子“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而《庄子·天下》则言与老聃不同道。因为,老子法“自然”而倡“无为”,却又把“无为”解释作“无为而无不为”,且多言权谋、政治,这后来被黄老学派吸收发展成“君人南面之术”,庄子则承袭老子的自然主义,而把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修正为纯粹的“无为”,并设计出“自然无为”的理想人格。固应上溯老子,却应以庄子为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两个"第一"的一点看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云亭 《图书馆》2003,(4):71-73
“读者第一”与“图书馆员第一”分属不同的范畴,不能相互取代。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读者第一”是图书馆工作的目的,“图书馆员第一”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比作企业与顾客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对“无理取闹的读者”大胆管理是维护“读者第一”的服务宗旨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1.
本刊2001年第6期曾在“争鸣”栏内刊发夏海波先生与王铭先生的商榷性章《也谈转发(批转、发布、印发)类通知》(以下简称“夏”),其基本观点本人是赞同的。这里仅就“印发”类“通知”的适用范围谈点补充和不同的意见,兼与夏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12.
历史学是关于人的科学,是关于人的过去或过去的人的科学,对此人们几乎没有异议。然而这“人”是哪些“人”、是什么样的“人”,则因史观之不同而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13.
赵春秋 《新闻传播》2006,(4):49-49,14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那么用什么手法给新闻的“眼睛”进行不同的“美饰”,使乏产生动人心怀的美感呢?笔者总结了几条“美容”小窍门。  相似文献   

14.
张清 《视听界》2007,(3):104-105
“说话”是播音员的“本能”,不同的播音员,“说话”的方式不同,效果也各异。如果把“说话”的方式和“说出话”的效果叠加起来考察,“话风”就会凸显出来。新闻播音员的话风,联系着民风,联系着作风,联系着文风,四位一体,紧密相连,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15.
《海南档案》2006,(4):44-45
在梁启超创立“中华民族”一词之前,中国人基本上没有现代的民族观念,甚至连“民族”一词也没有使用过。习惯上所说的“华夏”、“汉人”、“唐人”、“炎黄子孙”,乃至外国人将中国称之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称谓。所谓“华夷”之辨、“夷夏之防”。集中反映的也是一种相时秩隘的朴素的种族意识。  相似文献   

16.
赵光  李宏宽 《新闻传播》2006,(10):47-47
艾丰先生在讲到新闻语言时,在提出了“新闻语言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的问题时给了肯定回答,即:新闻语言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它应该具备“真诚”的素质。 新闻语言为什么要“真” 大家都知道,“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鲜”是新闻存在的价值,这两点是新闻最基本、最核心的特点,这不是某个人的规定,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类为了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这里讲到的“新鲜”,主要是由新闻的内容决定的,  相似文献   

17.
名、字、号     
《出版参考》2005,(12):31-31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I)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  相似文献   

18.
列宁曾说:“在语言中只有一般的东西。”所谓“一般的东西”,也就是指抽象的东西,如语言中的“天”、“地”、“人”、“山”、“水”、“花”、“鸟”等基本语汇以及由这些基本语汇构成的语法结构等。这本来是无所谓美与不美的。  相似文献   

19.
谈及文风,很多人都有相同或者不同的观点。 职业身份确定了这篇:论文风“的文章将会把“文风”这个词局限在报纸的新闻报道之中。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分工逐渐细化,人才也有了各行各业的标准。编辑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对其中的佼佼者,即所谓人才,自然也有业内的评说。何谓编辑人才呢?答案因人而异,概括言之,论述的重点似乎都离不开人的“头”、“眼”、“口”、“手”这四大感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