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民族学与文化学为视角,采用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结构分析法,借助相关的地域武术文化科研成果,对湘西武术的文化形态进行深层次的系统研究。认为附魁性、封闭性是湘西武术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湘西武术文化的形成与湘西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崇武尚勇的民风以及土家族、苗族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对湘西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和宗教崇拜进行研究,探析湘西苗族的苗族武术、接龙舞和上刀梯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中的宗教崇拜文化特征,为研究该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苗鼓是湘西苗族的圣物,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鲜明的艺术特征,文化底蕴深厚,集音、体、美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湘西人民喜闻热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背景下,调查研究湘西苗族鼓舞的文化背景、起源、生存现状,进一步了解湘西苗族鼓舞的传承模式,提出苗族鼓舞传承与发展的对策,为苗族鼓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促进湘西体育事业繁荣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理论研究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4.
湘西苗族巫术文化是我国巫术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蛊婆”的形象因为其地域、民族、社会、审美等原因而具有了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其价值也将对现实中苗族巫术的传承与保护工作产生影响。但湘西苗族巫术文化在传承与保护工作中难免带上了大量负面的东西,从而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旨在用美学中的悲剧理论对湘西地区苗族巫术中“蛊婆”形象的进行探析,以求能够为湘西苗族巫术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等,对湘西苗族鼓舞传承人口述史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湘西苗族鼓舞传承人年龄偏大,传承人断层现象明显;缺乏对湘西苗族鼓舞传承人口述史的专题研究。而进行湘西苗族鼓舞传承人口述史研究可提升传承人话语权、丰富苗族鼓舞史料、挖掘传承人身体记忆、留存即将逝去的"声音"。提出应从尊重传承人意愿与隐私、重视访谈资料的文字转录工作、加强苗族鼓舞传承人口述史的数字化保护、培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史专业人才等方面推进苗族鼓舞传承人口述史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专家访谈,运用SWOT分析法对湘西苗族鼓舞文化的旅游市场开发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为苗族鼓舞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明代嘉靖年间我国东南沿海倭患严重,湘西土家族土兵因调出征,奔赴千里之外的江浙一带抗倭。土兵英勇善战、运用"塔式"阵法连挫倭寇立下赫赫战功。土兵抗倭展示出了湘西人民的尚武与爱国主义精神和湘西武术的独特魅力,土兵武器与阵法的运用给明代军队、民间武术增添了色彩。土兵与各地客兵联合抗倭促进了各地域武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夯实了中华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苗族鼓舞是苗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民间艺术,它以鼓、舞的形式描绘人们的生活、精神,声声不息的鼓点舞步千百年来传承着苗乡的风土人情,在旅游作为湘西第二次创业重点开发的大潮中,这一民间艺术将成为旅游产业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湘西旅游现状着笔,分析其互动发展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两者互动发展思路,以走出更活跃的湘西旅游产业特色之路,同时为湘西的苗族舞鼓文化起到推动、优化、振兴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基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传统武术包含的民族性、哲学性、文化性等特点与“文化自信”的理论要求不谋而合。研究采用文献、对比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与文化自信加以研究,尝试通过研究传统武术的文化表征、分析武术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探索于武术现实应用层面的文化自信构建路径。得出发掘武术中的民族元素,创新性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文化,扩大武术在群众中的接受度和实践度;发挥传统武术的实践价值和体认价值,使其应用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挖掘武术文化中人格道德建构的重要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根基,以武术为推广手段,构建全社会的国家自豪意识三点武术应用于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策略,以期更快更好在新时期构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国家自信、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张杰  姚远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3):221-224,237
为研究武术社会变迁及调适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变迁的机制进行论证,得出以下结论:武术脱胎于生产劳动,发展于军事,成熟在明清时期;武术是在脱离军事并且具有体育属性后才形成独立的形态;武术变迁表现为"武"、武术表现形式、武术道德方面的变迁;社会和自然因素是武术社会变迁的动因;武术文化调适有整合和分化2种方式;武术文化调适的结果让武术走向多元化。所以,武术成为现在的形态,其深层次原因表现为武术变迁与文化调适的共同作用,这对认识武术和传承武术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民族色彩。然而,这个传承悠久的武术至今没有一个能被人们完全接受信服的定义。因此,在前人对"武术"概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概念的分析,并结合武术内容,然后得出最能贴切表达"武术"内涵的概念,从而使人们从根本上了解、继承和发扬武术这一优秀国粹。  相似文献   

12.
湘西苗族女作家龙宁英用文学创作的方式,借助事象、物象和人物形象以理解、记录、阐释与表达苗民族审美及文化信息,对包括民族文化在内的湘西区域文化进行理性反思,在细腻的笔触和浪漫的情怀中充满了强烈的历史理性和社会理性,其创作具有较为鲜明的审美人类学诗学特征。从审美和历史的双重视角审视龙宁英的文学创作,在肯定其文学创作的审美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文学创作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湘西苗族村落农民体育行为的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客观揭示了湘西苗族村落农民体育行为的特征及影响因素,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和建议,为进一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1991-2015年间中国的武术文化研究学术论文,提出了武术文化研究的8个主要方面,包括:武术文化研究的新视野、新方法、新背景,中国传统历史与武术文化研究,武术文化的地域、区域研究,武术传播研究,武术文化本体研究,武术教育研究,中外武术文化比较研究,武术发展研究等. 本研究旨在总结中国武术文化研究的方向,以建立中国武术学术共同体和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范式.  相似文献   

15.
从体育人类学角度,深入贵州松涛县、锦屏县等"武术之乡",对苗族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现状进行田野调查。结果表明:苗族传统武术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需要从物质、制度、思想三个层面去建立完善的传承机制;在传承的基础上,开拓创新,走出一条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创新模式,为苗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武术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中华文化的外在表现。武术的发展演变是以中华文化的进步与发展为依托,逐渐走向成熟与辉煌的。不同的地域塑造了不同的武术风格和流派,这与不同地域的社会发展及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把地域武术与文化研究的观点运用于当今中华武术的研究将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方法和途径,从而为深化武术文化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化因素决定了武术运动存在的历史长度与质量。人们对武术运动的关注逐渐由运动本身向武术文化内涵与价值的追求转变。这一根本转变直接影响着后奥运武术运动的发展。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充分发掘武术文化内涵与本质。研究发现,武术运动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生"、"养"、"和"、"合"等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深入与发掘与研究,将对武术运动未来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并将有助于推动武术运动和谐、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明代湘西苗族理学大师吴鹤,他的学术和教育思想,在苗族社会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以武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作为研究对象,当前武术文化发展面临文化流失,技术传授与文化学习脱节等问题.针对武术发展面临的困境,提出武术文化由"认同"向武术文化"自觉"转变的发展思路和策略.研究结果发现武术文化核心价值认同主要有:1."礼"的教化立场是武术文化的本体价值;2."身韵"-形神兼备人文情怀塑造;3."德艺双馨"-弘扬民族精神.技能教学和文化传授相结合是武术文化认同向自觉转变的起点,重点是增强武术文化凝聚力.在文化视域下,探讨武术文化认同和自觉的意义在于有利于梳理出武术文化的内核,为武术文化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与方案指导.  相似文献   

20.
湘西是湖南省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同时也是湖南省民族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地区,湘西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对其进行定位研究,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联动发展,打造具有湘西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发展湘西文化创意产业过程中,民族文化、旅游业、文化资源三个要素的共同作用与紧密结合,支撑了这个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