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陕西师范大学、宝鸡文理学院、渭南师范学院和咸阳师范学院四所师范大学校训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校训这个独特的视角,透视师范大学校训的特点、内涵和办学理念,为进一步明晰学校的办学思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学形象设计和品牌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中国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形式多样化的21世纪,大学如同企业,需要加强品牌建设,而大学品牌的形成需要系统地进行大学形象的设计。笔者从大学理念识别系统、大学活动识别系统和大学外观形象识别系统等方面阐述了大学形象设计的内涵,并强调了大学实施CI战略对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大学校训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训是一所大学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的集中表述,是学校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浓缩,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对大学校训的研究尚存在一些明显的缺憾和不足,并且还没有形成更广泛的研究群体和较完善的研究体系。分析了中国大学的校训在形成时间、来源、内容等方面的特点,比较了中外大学校训在句式、内容、大学的性质、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总结了中国的大学校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校训确定的原则以及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校训校歌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体现,也是一所学校学风校风的象征。文章通过解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与国立中央大学的校训校歌,分析其办学理念及对当今高校办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校训作为一所大学的文化名片,有记录学校的历史发展和办学精神,凸显学校特色和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然而,大多数院校的校训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在高校学子心中备受冷落,也是不争的事实。本文认为校训内容空洞、缺乏新意是校训被遗忘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树立正确办学理念,加强校训文化建设,以实际行动落实校训,才有望让校训真正写进学生心里。  相似文献   

6.
利用CIS(企业识别系统)理论,为班级建设提供一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班级识别系统。即在班级建设中通过提出班级理念、规范班级行为、传播班级视觉系统等手段来强化班级成员集体观念和集体意识,为学校教书育人提供良好的微观环境。初步实践证明,班级识别系统是一套切实可行、行而见效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7.
大学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缩影,是学校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在学校工作中应处于统领地位,并通过校风、教风、学风等形式来体现。本文通过对44所财经类大学的校训进行句式类型分析、词频分析、共现分析,寻找财经类大学校训的共性与个性。  相似文献   

8.
形象设计包括理念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和视觉识别系统。班级的形象设计首先要根据专业特点确立特色型的班级目标,构建理念识别系统;然后根据班级目标设计平台型的班级活动,在管理机制的保证下落实班级形象的行为识别;最后是将学生的才能与专业成就结合起来设计视觉形象展示物。专业导向型班级管理模式是塑造班级特色形象的重要方法,是值得探索的班级管理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成为现代社会最为便捷的信息手段,优秀的网络标志设计对企业的品牌、产品形象的传播起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企业逐渐将视觉识别系统(VIS)纳入到网络传媒当中,成为网络形象识别系统(VISI)。在VISI,网络标志设计显得尤为关键,网络标志设计应注意:简明、一致、互动。做好网络标识设计的同时,还应该思考将网络标志设计结合网络的强大功能进一步发展优化:加强风格的定位、增强时效性、增加动态演绎、善用图形符号隐喻,使整个网站的品牌形象更好地得以推广。  相似文献   

10.
校训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造就和培养学者和学人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国大学校训存在的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本文对贵州省19所普通本科院校的校训做了统计分析,首先对19所学校校训进行归纳总结,从大学校训的文字构成、大学校训的来源、大学校训的价值取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对所呈现的问题从环境层面和个人层面剖析其原因,最后从校训的内容制定、校训的内容制定的方法提出解决校训问题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1.
校训作为一个学校的精神财富,更是菁菁学子持之以恒所践行的理念。大学校训所传递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宁夏大学以"尚德、勤学、求是、创新"作为校训不仅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为宁夏地区培养"实干兴宁"人才做出了重要的价值指引。但要将此美好愿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需将这八字箴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校训是大学精神的灵魂与核心,直接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本科院校及医学本科院校校训进行关键词统计分析发现,医学本科院校校训相对本科院校校训提出了独具医学特色的"济世",中医本科院校相对西医本科院校提出了独具中医特色的"继承".厘清中医本科院校与西医本科院校在办学理念上产生差异的原因,对探索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新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体现着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是人文精神的高度凝练. 基于LY市17所小学校训的调查,小学校训可以分为时代脉搏、自身特点、儒家文化和人文关怀等类型. 当前小学校训存在内容雷同、形式单一、缺少特色、忽视教师发展等问题. 为此,加强小学校训文化建设应做到充实校训内容、丰富校训形式、凸显学校特色.  相似文献   

14.
分级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并结合玉溪师范学院英语分级教学的具体实施,从理论研究到课堂实验,论述了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充分肯定了分级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元认知英语阅读策略意识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认知是关于个人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从对玉溪师范学院2003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现场观察和访谈等实证研究的结果来看,大学一年级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已有了一定的控制和使用元认知阅读策略的意识。  相似文献   

16.
语言与思想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透过语言我们可以了解思想内涵,同样,思想内涵需要通过语言得以体现。校训可谓是高度浓缩的思想精华,是教育理念的体现形式。本文分别选取2017年中、美大学综合实力排名前100名的学校校训,统计后,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美高等教育理念存在异同之处,不同原因是因为历史来源差异,相同原因是因为教育的本质相同;了解中美高等教育理念异同具有益处,它有助于学生学习目标的完善,有助于高等教育理念的进步,更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更新。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结合我校试点工作基本情况,分析注册视听生学期考试合格率低的内因(学员自主学习)与外因(学校助学服务),并就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保证试点工作健康顺利开展,提出了自己的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8.
玉溪师专数学系是我校建校初期最早的两个系之一.从建校到现在,每年招收一个师范班,至今共招收20个班.向玉溪、版纳、临沧等地区共输送毕业生814人(不含在校生146人).受地区教委和学校的委托,先后办过中学数学教师培训班、初中数学教师培训班,初中教师专业合格证考试培训班以及电视师专等共计24班,计999人次.经我系培养或培训过的数学教师约占玉溪地区中学数学教师总数的84%左右,为玉溪地区及我省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此外,我系还办过三届会计自考辅导班,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137名人才.现有的3个在校师范班共146名学生.  相似文献   

1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效益.”“要大力加强和发展地区性的专科教育,特别注重发展面向广大农村、中小企业、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专科教育”.根据这一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在上级领导的指导和全校教职工充分酝酿的基础上,学校党委、行政制定了玉溪师专改革和发展分三步走的目标,即在立足于办好师范专科,为玉溪地区完成“普九”任务培养足够的合格初中教师的基础上,挖掘潜力,先举办几个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非师范专业,然后逐步建成玉溪高等专科学校,最后发展为综合性的地方大学.向着这一宏伟目标努力奋进,肩负起为玉溪地区中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发展输送合格人才的双重任务,必将大大提高我校的办学效益,使我校为玉溪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池州学院2010年提出的"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新校训,是池州学院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特色和文化精神的集中表述,是学校勉励师生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格言。"以孔子为师"表现了学校注重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孔子儒家教育思想中汲取智慧,做到古为今用,孔子的教育纲领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池州学院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也强调以"道"(人生理想)为目标,以"德"(德性教化)为根据,以"仁"(关爱奉献)为依靠,以"艺"(文化专业学习)为内容。"以行知为友"就是积极从陶行知先生求真、求实、求新、求活的教育思想中,寻求学校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的教育启示,推进学校改革创新。"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校训也基本契合了池州学院的办学实际,学校在近四十年的办学实践中,在人才培养上注重以生为本,在科学研究上注重博学重行,在社会服务上注重以用为先,在文化传承创新上注重传承创新。池州学院"以孔子为师,以行知为友"新校训,充分体现了学校追求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理念与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