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教科书文本的权威性诠释使教师和学生都沦为客体。消解了其生命活力和创造性;教科书文本的主体性诠释克服了权威性诠释的弊病,但是理论上的缺陷使其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教科书文本诠释的“解释学循环”,从本体的层次上重视每一个个体的经验及其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对话.促进了每个个体的解放与和谐的共同体的建立,从而超越了权威性诠释和主体性诠释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教科书文本的权威性诠释使教师和学生都沦为客体。消解了其生命活力和创造性;教科书文本的主体性诠释克服了权威性诠释的弊病,但是理论上的缺陷使其在实践中面临着诸多问题。教科书文本诠释的“解释学循环”,从本体的层次上重视每一个个体的经验及其对文本的理解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对话.促进了每个个体的解放与和谐的共同体的建立,从而超越了权威性诠释和主体性诠释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道德价值是教科书重要的内在价值,它不会自为实现,需要经由师生的理解来达成。哲学诠释学作为一门研究“理解”的系统性学说,为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提供了理论支撑。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可从理解循环、前结构反思、合理性偏见等维度加以认识和把握。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的现实困境在于:师生述而不作的道德理解观导致主体搁置,对教科书道德价值的片面理解导致价值隐匿,对教科书道德价值的过度阐释致使价值膨胀。教科书道德价值理解共识的达成需要师生在对话中凸显理解主体的自主性,在视域融合中把握理解内容的整体性,在生命体验中寻求理解意义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扎根理论,对小学统编语文教科书选文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展开分析。研究表明,教科书关涉儿童多重劳动圈层,展现了劳动形态迭代的发展图景。同时,保证劳动主体权利的落实,凸显劳动实践与应用过程,实现劳动习惯与品质的引领。教科书内容建构遵循“问题探究”的行为逻辑,“价值思辨”的观念逻辑,“知行合一”的知识逻辑。对此,教师需通过文本选择和组织为学生精选劳动教育对象;根据学生认知发展阶段,立足劳动具身性,创造劳动途径;运用表现性评价优化学习过程,促成“学科本位”到“生成整合”的课程教学转向。  相似文献   

5.
教科书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重要载体,而学生教科书理解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的根本。在学习中,时常出现学生将教科书视为是“即食”的对象,不加思考和判断地“全盘接受”。学生对教科书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或他者的思考,难以达成教科书的设计与使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学生教科书理解的本质、审视学生教科书理解的现实境遇、探索学生教科书理解的提升路径,引导学生既能走进文本、融入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化成个体智慧与能力,建构自我知识,进而达成教科书应然之功能。  相似文献   

6.
语言与话语的不同,实际上就是“字面”和“意义”的区别.任何一个文本实质上构筑了两个意义世界,教科书文本尤其如此:一是教科书中公开的、明示的、语言文字本身直接表达的字面意思,即表层的意义世界;二是教科书语言背后所内隐的、镶嵌或附着在文字背后的深层意义世界,它借助“隐喻”和“论述”构建了一个巨大的“意义场”.教科书的内容分析若要从“字面”转向“意义”,从“表层”转入“深层”,就必须从文本分析方法上实现从“语言”到“话语”的根本转向.  相似文献   

7.
国外教科书研究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现代意义的教科书还没有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但是对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问题的探讨早已有之,并为日后的教科书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形成阶段,学者们对于教科书问题的探讨逐步分为二元路径,分别建立于教育学和心理学两种理论之上;发展阶段,现代教科书研究走向多元发展,形成多种教科书研究的理论流派,主要呈现为社会学、国际理解、技术学三条研究路径。国外教科书研究的发展历程呈现三种逻辑路向,即教科书研究基础从单学科扩展到多学科,教科书研究方法从自发转变到自觉,教科书研究的价值取向从追求标准化和统一化转向倡导个性化和多样化。  相似文献   

8.
教科书话语是社会文化尤其是社会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是促进学生学习必备知识,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初中德育教科书的话语变迁呈现出从“精英”到“平民”、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人本”、从“规训”到“体验”、从“教本”到“学本”的演进逻辑,始终将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其价值目标,坚持学科逻辑、生活逻辑与成长逻辑的统一。构建未来德育教科书话语体系,需要从价值性、成长性、经典性和生活性入手,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守正创新精神,尊重学生品德发展规律;在注重教科书恒久价值的基础上,倡导重视学生个体的体验性,关注学生生活世界和生命成长,以实现将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9.
刘孔烽 《中学生物学》2021,(2):68-70,77
教科书插图既是对文本的解释补充,也是对文本的深化,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对其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科学思维的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从“读图、析图、绘图、忆图”四个方面探讨深度学习的教科书插图教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1978年以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的文本分析发现,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外在构成与内在意涵经历了诸多的嬗变:传统文化教育的要素类目由集中分布走向均衡分布;分段布局由低年级向高年级转移;载体形式从偏向单一到偏向综合;主题内容注重国家情怀教育与人格修养教育;角色地位从素材取向为主向学习取向为主移动。在此基础上,我国可从重视德育教科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优化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文本内容和改进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外部构成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小学德育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
梳理国内外数字教科书演进的基本历程及其样态演变,探究教育攸关者与数字教科书的角色博弈,对当前教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展望数字教科书的未来路向、呼应时代的“人性彰显”根本价值诉求,是数字教科书研究应有之义。基于中国教育实践智慧创造性转化的逻辑诉求,数字教科书发展的未来路向将以教科书、教学以及教材等核心概念重构为出发点,基于“开放·发展”理解旨趣重构数字教科书,基于“学习者本位”价值旨趣构建“技术与教育双向融合”教学生态,基于“未来课程”实践旨趣创新教材观。  相似文献   

12.
《宁夏教育》2009,(4):80-80
首先,教师要从教科书内容的“广播员”,变成裁定教科书知识的法官;由知识的忠实传授者,转换为教科书的“仲裁人”。“仲裁人”角色要求教师为教学内容的选择把关,还包括很多更广的教学决策,教师要剖析文本的语言,诠释教科书文本的内容,对文本进行分析。教师在使用教科书的时候,不能拘泥于个别章节的内容,要有长期的教学计划(如一个月甚至一年),对不同章节乃至科目形成整体认识,洞悉不同章节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教科书通过其文本内的类比修饰、身份标定、逻辑意识实现了“意见”向“知识”的转化;通过教科书文本外的“课改纲要”的合法性表述与“书店语境”的实践性构筑,在把探讨的空间拓展至广阔的社会现实之际,也试图揭示教科书文本凭借这两种文本外的修辞,实现了“知识”向裹挟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力量的“话语”的转化。  相似文献   

14.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教育中使用教科书的主体,教科书的编制必须满足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需求.教师和学生使用教科书的反馈信息,是修订完善教科书的重要依据.基于对中学教师和学生使用化学教科书情况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教科书在内容选择上应坚持“范例”与“权威”的统一;角色定位上应是“学本”与“教本”的融合,教科书编制的依据是课程标准,同时需考虑考试评价这一客观因素的影响;应做为教科书编制的出发点和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15.
教科书语境分析是解释教科书话语形成发展过程的"形而上学"框架,是在历史文化语境中对教科书话语的意义建构,也是探讨教科书话语问题的重要分析工具.语境分析对于当前的教科书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教科书研究应基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教科书研究要关注语言的行动维度;教科书研究要建立广阔、多维、立体的视角.教科书语境分析的方法步骤为:坚持问题导向,确定研究主题;建构研究框架,从社会历史、话语实践、文本言语等角度开展语境分析;深度诠释语境,形成中层理论.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教科书的本质,至今还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在活动与交往的理论视角下,教科书的本质是教学活动文本,它内在地包含着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三层含义:教科书的本质是教学性;教科书的本质是教学活动体系;教科书的本质是教学活动文本。其根本含义在于教科书是为促进学生主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等主体性特质发展而服务的工具。认清教科书的本质,对教科书设计、师生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西方认识论中,“文本理解”被视作是人对文本意义的诠释,是指文本意图与作者意图的视域整合,是在问答逻辑中所形成的交往互惠和重叠共识;而在存在论意义上,“文本理解”则被视作对人的本质的基本规定,理解不仅是对文本的理解,更是对人的存在的自我理解,其根本旨趣在于揭示人的自我生成性本质。  相似文献   

18.
高校“两课”的开设 ,是为了引导学生实现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精神建构。这种精神建构 ,只能以对充分展示马克思主义“客观精神”的“文本”的理解为根据。因此 ,“两课”的教改宜以教科书改革为前提 ,教科书的改革宜以选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著作为基本取向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始”“文本”再阐释的教科书宜居于辅助地位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科书从"教本"转向"学本"编制的最大价值,在于引导教师和学生真正从基于教科书的教与学走向基于教科书中活动设计的教与学。当语文教科书由"教本"转向"学本",语文教科书中的练习活动的功能就由复制转向沟通、由巩固转向整合、由引导转向拓展,其内涵与价值已超出"练习"范畴,需用"学习活动"涵盖"练习活动"。语文教科书的学习价值体现在学习活动的设计,基于学习价值的语文教科书中的活动设计强调在组织与衔接教科书文本时,把学生的需求建构与规划进去。  相似文献   

20.
何成刚 《江苏教育》2023,(46):21-23
历史教科书资源开发是历史教师的核心任务,在教科书资源开发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决定性作用。历史教师应深入阅读学术成果,以真正理解教科书所选史事的价值。为此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从浅层次阅读走向深层次阅读,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从通俗性阅读走向专业性阅读,以精当地分析史事;从单一性阅读走向综合性阅读,以全方位理解史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