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科创板推行以来,度量其重点是企业是否实现了产品突破性创新。产品突破性创新是组织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掌握先进技术、突破技术封锁的重要途径,而使命是驱动企业实现产品突破性创新的精神支柱。但现有研究关于在使命驱动情境下企业如何更好地实现产品突破性创新这一问题尚未得到深入探讨。本文基于权变观,以科创企业为例,从领导行为与意义建构的动态匹配视角出发,选取极具典型性和极端性的HB生物医药企业进行案例分析,研究揭示了在使命驱动情境下,科创企业使命的导入、认同、内化三种使命形式分别驱动着产品突破性创新实现萌芽、形成、强化的三个阶段。针对产品突破性创新的不同阶段,通过授权、命令、双元领导与不同意义建构主体的有效适配促进产品突破性创新实现,并由此形成领导行为与意义建构的附助性匹配、补偿性匹配及整合性匹配三种动态匹配模式。本文从使命驱动、领导行为与意义建构的动态匹配视角揭示了产品突破性创新的实现过程,为科创企业创新管理实践提供了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科创走廊作为区域创新发展新形式,对创新要素的集聚以及区域创新网络的构建起到重要作用。目前,科创走廊的建设正成为我国各地域探索创新实践与区域治理的战略重点。然而,科创走廊的内涵与边界尚待明确,需要对此进行思考。本研究在横向比对区域创新发展形式的前提下,思考了科创走廊的本质内涵,认为科创走廊是将创新过程贯彻完整的特殊区域创新发展模式。本研究进一步分析国内外科创走廊实例,结合知识视角,认为科创走廊内部参与创新活动的组织所在地理空间为科创走廊实体边界,创新活动为虚拟边界,科技创新为发展导向。本研究为企划建设以及正在建设科创走廊的区域提供了理念指导,促使其高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效益发展。  相似文献   

3.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产品创新是科创企业实现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及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然而,如何激发科创企业产品创新却尚未明晰。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构型观与权变观为这一问题解决提供了思路。本文以400余家科创企业为案例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以动机、能力、机会三个层面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构件为条件,从生命周期视角构建了产品创新的实现过程模型。研究发现:(1)初创期科创企业存在驱动高产品创新的一种路径;发展期科创企业存在五种路径,并分布于三类科创企业中;成熟期科创企业存在四种路径,并分布于两类科创企业中。(2)机会层构件是成熟期科创企业实现高产品创新的必要条件;而在初创期与发展期,任何构件均不能成为实现高产品创新的必要条件。(3)在初创期,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构件并不能对高产品创新起到决定性作用;在发展期与成熟期,机会层与动机层的交互效应对驱动高产品创新更加重要。(4)从企业生命周期纵向对比来看,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构件的核心作用发挥主要遵循着从无到有、从动机层到机会层的发展逻辑。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科创企业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构件组合的重要性认识,并为寻求多种更佳乃至最佳的产品创新驱动路径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敏捷性视角,通过双案例对比研究方法,探讨资源约束情境下,中国跨国企业(CMNEs)如何通过组织敏捷性和资源组合实现朴素式创新。研究发现:资源约束情境下的CMNEs尤其适用朴素式创新,能够带来关注低成本、核心功能和“足够好”性能水平的产品或服务;组织敏捷性是实现朴素式创新的有效途径,自主品牌型企业通过从设计到制造的组织敏捷性实现朴素式创新,而贴牌型企业通过从制造到设计的组织敏捷性实现朴素式创新;CMNEs能够根据组织敏捷性,灵活调整资源组合支持并提升组织敏捷性。研究结论拓展了朴素式创新的相关研究,为CMNEs的成长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5.
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选择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辉  傅梅烂 《软科学》2005,19(1):78-80
基于企业成长的生命周期理论,以科技型中小企业各成长阶段的特征为依据,从渐进性创新与突破性创新的视角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进行了全面透视,旨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策略选择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随着服务主导逻辑的发展,企业的重心由产品创新向服务创新转移。以往对企业服务创新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变量对结果的线性相关,不能解释各变量对结果的复杂交互作用。基于动态资源基础观和组态视角,从能力和资源层面出发,遵循“能力—资源协同联动”的理论逻辑,针对186家服务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分析战略导向、动态服务创新能力与组织创新氛围之间的差异化匹配,探索提升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组态。研究发现了三种导致高服务创新绩效的组态:(1)以组织创新氛围为核心条件的创新氛围驱动型;(2)以顾客导向和成本导向为核心条件的战略导向驱动型;(3)以顾客导向、成本导向与组织创新氛围为核心条件的战略导向与创新氛围双驱动型。  相似文献   

7.
刘海兵  杨磊 《科研管理》2022,43(11):111-123
本文基于华为公司的创新实践,运用案例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后发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演化规律和提升机制。研究发现:(1)从资源管理的视角,后发高新技术企业在初级生产阶段、国际化开拓阶段、全球化扩张阶段、创新引领阶段发展历程中创新能力沿着资源建构能力——资源拼凑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资源治理能力的轨迹演化;(2)战略对机会窗口的匹配性决策是后发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能够实现提升的前提和基础,是创新能力提升的先导机制,战略决策对机会窗口的识别、拦截、预测、创造决定着整个组织的发展方向,也决定了创新能力发展;(3)后发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深层机制是,不同阶段的知识结构及学习模式形成一个螺旋递进的上升机制。初级生产阶段实现了积累性学习模式下的组织显性知识积累,国际化开拓阶段达到忘却性学习主导下的组织显性知识的质变,全球化扩张阶段实现积累性学习模式主导下的显隐性知识并重的知识体系,创新引领阶段在积累性学习与忘却性学习的平衡中实现知识的开发与创新。  相似文献   

8.
周韶泽  李娅娜 《科技风》2024,(10):82-84
针对车辆工程领域中本科学生创新能力提升的需求,本文提出了车辆工程专业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教改策略。该策略集中于创新意识的培育、目标导向的创新设计、跨学科的整合应用、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和成果的保护与激励五个核心方面,涵盖了教学开始、进行与结束的全过程。实践结果证明,这些策略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为车辆工程及相近专业的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为教育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制造服务化是一个企业集合内外部资源构建服务创新能力的过程,内外部导向的资源管理是实现制造企业服务创新能力与市场需求和技术迁移动态匹配的基础。基于内外部导向的动态资源管理视角,通过对杭氧与杭汽轮的纵向多案例研究,探索制造企业如何通过内外部导向的资源管理实现服务创新能力构建及演进。结果发现:第一,制造企业内外部导向的资源管理可以划分为3个子过程:内源式和外源式资源配置、基于已有和新增资源的捆绑、SSP(支持产品的服务)和SSC(支持客户的服务)导向的资源利用;制造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服务感知能力、服务开发能力和服务传递能力3个基础能力。第二,制造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由低阶向高阶演进的过程中,对于内外部导向的资源管理的要求有所不同。探索阶段强调内部导向的资源管理活动,以形成交付式服务创新能力;稳定阶段多进行外部导向的资源管理活动,以形成延伸式服务创新能力;深化阶段强调外部导向的资源管理活动,以形成拓展式服务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分众传媒、沃金石油和微创医疗案例的驱动下,基于复制拓展的分析逻辑,采用递进推演与比较的分析方法,研究了VC/PE对企业不同阶段创新与价值实现影响的内容与过程.研究发现:新创企业利用未被挖掘的市场或被忽略的资源形成行业准入壁垒,吸引VC与PE支持.VC多采取资源将就策略,构建上下游战略合作机会,积极实现技术创新与设计创新;PE多采取资源重构策略,实现专利授权、资质跨界或改变融资市场性质,表现为兼并收购与开展联盟跨界新业务.在此基础上,结合VC/PE价值实现动因,提出VC/PE资源支持概念,建议VC的政策制定应侧重鼓励以资源将就为核心的设计创新和技术创新,PE的政策制定应适当监管以资源重构为核心的市场创新.  相似文献   

11.
从资源拼凑和外部创新搜寻的交互视角,本研究认为企业在技术市场需要通过复合的途径为知识或技术找到最佳的“工作”,即推动企业在内部技术开发和外部技术开发之间寻找均衡点,更好的推进企业的双向开放式创新。通过来自珠三角的176份新兴产业的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发现:(1)外部创新知识搜寻对双选开放式创新,即内向型开放式创新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存在倒U型关系的影响。(2)企业资源拼凑对双向开放式创新也均起到了正向影响。(3)企业资源拼凑与外部创新知识搜寻的交互作用对外向型开放式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内向型开放式创新的直接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朱雪春  张伟 《科研管理》2021,42(5):218-224
组织忘却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已受到关注,但鲜有文献研究组织忘却与绿色创新的关系,也甚少有学者分析知识搜寻在组织忘却与绿色创新关系中的作用。在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将知识搜寻分为广度知识搜寻和深度知识搜寻,以知识搜寻为中介变量,通过211家企业的问卷调查,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对组织忘却、知识搜寻与绿色创新关系展开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组织忘却对绿色创新、广度知识搜寻和深度知识搜寻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广度知识搜寻和深度知识搜寻对绿色创新有积极影响,广度知识搜寻和深度知识搜寻在组织忘却与绿色创新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深度知识搜寻在组织忘却与绿色创新关系中的中介效应大于广度知识搜寻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张冬梅  史雅楠  徐雨森 《科研管理》2019,40(11):123-133
通过对两家后发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创新追赶历程的探索性案例分析,得到以下研究发现。一是发现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升呈现“序贯性”特征,企业创新追赶过程中需要科学依循技术能力的序贯性。二是发现组织学习和资源治理作为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撑行动,随着追赶过程的深入也呈现序贯性的演进。三是发现技术(工程)科学知识的掌控是复杂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技术能力向高端演进的关键因素,对其的关注应贯穿技术能力提升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4.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如何快速协调机会情境与战略执行之间的关系从而突破商业模式既定框架以抢占市场先机成为实践界和学术界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选取“蒙草生态”进行探索性单案例研究,基于动态资源管理视角探究机会窗口驱动下主导逻辑指导商业模式创新的演进路径。研究发现:(1)主导逻辑作为管理者感知外部情境的认知桥梁,因其呈现较强能动性使得组织可以快速捕捉外部机会情境信息进行内部战略响应与更新,是组织将信息内化的重要媒介;(2)动态资源管理具体表现为主导逻辑指导下资源能力与资源行动交互产生瞬时行动驱动差异性战略结果生成的过程,其作为沟通管理者认知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核心组件,推动了管理层认知向组织战略执行层行为的跨越;(3)管理者与外界机会情境互动产生的主导逻辑指导企业改变资源能力与资源行动的协奏模式促使企业在创业过程中依次形成“市场适应型-技术引领型-共享开放型”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型。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探索性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法,以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从企业间合作网络以及创新生态的视角来阐释科技园区使能型创新生态的建构基础以及运行机制,指出信息时代科技园区内组织间关系发生重要变革。传统的契约关系正逐渐向使能、共生关系演进,并由此提出一套科技园区使能型创新生态的基本理论。通过质化研究以及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出了嵌入式联盟网络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协同演化的使能型创新生态模型。通过对宏观产业层面,中观园区层面以及微观企业层面的多层次分析,揭示科技园区构建使能型创新生态的战略意义,为科技园区在非线性、复杂的协同创新过程中进行有效协调提供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16.
汪明月  李颖明 《科研管理》2022,43(10):71-80
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同环境污染尽早“脱钩”的有效措施,也是全面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动力。企业不同类型绿色技术创新之间并非完全独立,处于不断升级的过程。借助642家工业企业调研数据对政府价格规制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的关系展开实证研究,试图回答清楚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动态演进过程中,政府价格型规制的作用节点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路径是显著存在的,绿色工艺创新是中介变量,且间接路径所占的比重要大于直接路径。政府价格规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升级存在正向的调节作用,但是调节的作用节点仅存在于绿色工艺创新向绿色产品升级的过程中,且政府价格规制对绿色工艺创新与绿色产品创新关系的调节作用具有边界性。上述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如何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具有指导意义,也为提升环境治理能力贡献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梁阜  孙颖  李树文 《科研管理》2021,42(11):147-154
     组织内部学习与外部学习作为组织创新的重要知识资源,其在组织创新资源转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关于组织内外部学习间关系(协同效应还是替代效应)及该关系在不同组织结果导向、不同企业发展阶段下是否具有差异化的问题仍然讨论不足。为了识别在不同组织结果导向下内外部学习及其平衡与企业发展阶段的动态匹配规律,研究基于研发企业调研发现:平衡式学习对组织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但该学习平衡在不同企业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平衡模式。在企业初创期,更宜选择时序性平衡模式;在企业发展期,更宜选择共时性平衡模式;但在企业成熟期,若以组织创新作为学习目标时,两种平衡模式均可,若以组织绩效作为学习目标时,更宜选择时序性平衡模式。研究明确了组织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选择内外部学习平衡模式能为组织带来更佳乃至最佳结果,揭示了不同时期组织内外部学习平衡情境下的组织结果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