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时代,学术期刊数据库蓬勃发展,其在促进知识传播的同时,也使得版权关系复杂化,容易诱发侵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数字期刊产业高质量发展。具而言之,学术期刊数据库版权侵权原因在于:既有授权模式不完全适应数字出版的实际需求,学术期刊共同体版权利益失衡,作者维权路径不畅。与此相应,合理的治理路径包括:建立合法高效的版权授权机制,完善版权收益分配规则,依法规制数据库垄断行为,畅通作者权利救济渠道。  相似文献   

2.
曾建勋 《编辑学报》2022,(3):262-266
《知网擅录九旬教授论文100多篇赔偿70多万》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合法合规地构建期刊数据资源、尊重作者版权,促进学术论文的合理使用,是我国学术期刊数据库实现转型发展的重点。文章梳理国际上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发展历程,总结学术期刊数据库的类型和特点;对比分析我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发展过程,并从作者维权的角度分析学术期刊数据库存在的版权隐患。对我国学术期刊数据库转型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强化知识内容行业治理,推进作者、期刊社与数据库商等多主体间的生态体系建设;构建“数字期刊发行联盟”,树立期刊社的全文经营主体地位;强化发现服务功能,创新数据库知识服务特色;探索学术期刊开放出版模式,促进期刊公益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意义]学术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开放流动在知识创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方法/过程]文章引入知识创新系统理论,探讨科研知识创新系统运行框架、运行机制、运行规律,并阐述学术资源垄断阻碍知识创新的机制。[结果/结论]通过调查分析典型的学术垄断现象发现:当前学术界存在学术期刊版面垄断、学术评价话语权垄断、学术文献数据库垄断等一系列学术资源垄断问题,抑制了知识创造的积极性、知识传播的开放性和学术生态的均衡性,阻碍了知识创新。从学术资源反垄断视角,提出知识创新促进策略:探索建设新型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平台,推动由学术共同体主导学术评价,促进学术数据库公益与商业并行运营机制,从而达成知识生产争鸣化、知识评价全面化、知识传播开放化,促进知识创新。  相似文献   

4.
学术期刊的数据库出版模式不能完全满足科研人员的科学交流需求,数据库涨价对图书馆造成较大影响,"独家协议"给期刊社带来负面效应,而开放获取出版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不足。影响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发展的除了科研人员、期刊社、政府部门等对学术期刊实行开放获取的态度外,开放获取平台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本刊声明     
正为适应期刊信息化建设,扩大本刊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本刊已被国际"DOI"学术期刊库、CNKI中国知网、科技部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台湾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等收录并电子网络出版。其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与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协同研究范式的盛行引领学术期刊服务的创新,知识文化传播进入本质性的数字化转型期。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文化传播模式,均衡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多方主体间权益关系是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发展的瓶颈。文章利用三方动态博弈,探究读者、作者与期刊机构多方主体间的博弈关系,运用博弈模型剖析学术期刊开放获取过程中的各类纠纷问题,采用演化博弈方法推演影响权益主体行为的因素及困境表现,通过绘制主体期望效益的函图像,分析学术期刊开放获取过程中演化稳定策略的主体选择,以期用实证研究范式为困境破解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类新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媒体融合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术期刊作为发布科研成果、传播科研知识、推动理论创新和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和媒体,应利用新兴技术寻找合适的融合发展道路。本文提出的开放获取模式,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学术期刊的出版现状,从主管单位、出版机构、作者和读者等多个环节入手,分解各个环节应配合和支持的工作,希望借此打开我国学术期刊的融合发展之路,以促进我国学术界的进步,推动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吴晓山 《出版广角》2022,(12):81-84
近年来基于双边市场和网络传播优势,学术期刊数据库迅速发展,并逐渐掌握了市场主导权和控制权。与此同时,由于发展失衡并涉嫌垄断性经营,学术期刊数据库频频引发舆论热议。文章分析现阶段学术期刊数据库发展失衡的主要原因,本着合力共建共治原则,针对相关问题提出规制建议,以期打破学术垄断,推动知识开放,促进学术期刊数据库健康运营。  相似文献   

9.
姜冬生 《青年记者》2017,(27):49-50
目前,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发展已成为出版业的共识.然而,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基本上都是将传统的纸质刊简单复制成数字版进行传播.由于没有统一的组织进行集中生产,各出版社单独进行数字版的发行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这就给了中国知网、万方等大型的期刊数据库以发展机遇.它们借助纸质期刊的内容优势,进行统一的数字出版,形成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实现了对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垄断.  相似文献   

10.
我国学术期刊缺乏国际话语权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学术期刊在公信力、期刊质量和传播能力等方面与国际领先期刊相比,尚有差距。提高出版质量是我国学术期刊增强国际话语权的治本之道。学术期刊要完善审稿制度,增强学术期刊公信力;管理部门要完善学术期刊出版和评价体系,遴选和培育学术名刊;管理部门要建设学术期刊公益出版数据库,增强互联网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1.
张之晔 《出版广角》2021,(19):30-32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动一流学术期刊建设,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术研究交流和学术期刊的繁荣发展,对做好学术期刊出版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先后出台培育世界一流期刊和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学术期刊编辑是保证学术期刊持续出版的专业人才,其政治素养、业务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学术期刊的出版导向、出版质量和出版水平.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对自己肩负的重要使命有清晰认识,还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提升出版导向把关能力、学术研究引领能力、编辑策划执行能力、作者队伍培养能力和传播方式创新能力来提高履职能力.  相似文献   

12.
商业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已成为网络学术信息的主流载体,数据库商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通过"资源独占"、"捆绑销售"、"技术控制"、"政策优势"等方法增强自身的垄断地位,阻碍了知识的有效传播,损害了知识受众和著作者的权益。采取"开放存取"、"买断服务"及"资助开放出版"等知识信息获取方式能够缓解当前存在的问题;数据库朝向更专业化的细分业务方向转型发展是一种必然趋势;从国家层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和反垄断法是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3.
开放存取运动给传统学术出版业带来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对开放存取运动兴起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分析,认为一是出版商对学术期刊出版的垄断和暴利经营,二是图书馆购买能力下降,三是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学术期刊出版和传播的成本大为降低,四是现有的学术信息传播方式与研究人员的初衷相背离。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的有效沟通是推进期刊顺利出版的关键环节.正确对待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对高校学术期刊编辑做好出版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简要阐述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针对高校学术期刊作者群体的特点,着重分析了学术期刊编辑与专家教授作者、与研究生作者以及退修稿作者的沟通现状,提出了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有效沟通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文章采用网络和文献调研法,结合Excel统计分析,对DOAJ收录的68种中文开放获取期刊的学科领域、许可协议类型、质量控制及收费政策等方面进行调研,以期为中国中文学术期刊实现国际化、规范化的开放获取出版提供参考。中国学术期刊应继续加强期刊质量建设,培养国际化编辑人才,积极加入国际主流数据库;并通过完善国家政策法规,大力宣传开放科学的重要意义,搭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开放获取出版平台,从而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针对我国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存在垄断与自我发展、经济利益和品牌价值的争夺和博弈,源于公共传播思想的学术期刊公共数字出版模式不仅能够协调双方的矛盾和利益,也能够为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市场提供多元发展、协调共存、有效竞争和高效运营的可能路径和选择参照.  相似文献   

17.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集约化内在地要求集团化的组织基础和规模化的数量基础,但是学术期刊集聚和集中的规模应该有一个合理的限度,而我国特定的学术期刊出版制度催生了数字出版的自然垄断。为了深入地解读学术期刊的集约化数字出版模式,本文分析了集约化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集约化的内在要求、规模限制和出现的反常现象等。  相似文献   

18.
文章梳理了全球科学论文开放获取的发展脉络和最新进展,分析了学术期刊向OA出版过渡的几种商业模式,并比较其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开放获取在促进信息共享和学术交流的同时,也存在过度商业化、恶化学术生态的隐患。我国学术期刊应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开放获取模式,让读者和作者在开放获取中获得更好的体验。  相似文献   

19.
OA运动的发展历程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者作为科学研究的承担者,他们既是学术期刊的作者也是读者.基于订阅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导致了学术交流危机,研究者作为读者无法获取最新的学术研究信息,作为作者无法扩大学术论文的影响力.为此,研究者提出了解决学术交流危机的方法--OA运动.  相似文献   

20.
学术期刊开放获取出版模式的可持续发展会对学术期刊的数字出版产生重大影响,也会促动整个学术交流体系的变革.笔者从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内生条件和内在要求两个方面探讨这种出版模式的内在逻辑,试图回答这种出版制度的形成原因和本质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学术期刊开放获取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