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壮族板鞋舞的体育文化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文献资料法,阐述了红水河流域壮族板鞋舞的起源和发展,研究了红水河流域壮族板鞋舞的体育文化社会功能,认为红水河流域壮族板鞋舞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教育和健身娱乐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社会功能。将其纳入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之中,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内容形式,实施课程规范不仅可行而且必要。  相似文献   

2.
板鞋运动是红水河流域壮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历经几百年能够继承下来,必然有其自身的价值。以板鞋文化体系的形成和演化为基点,从现代视角阐释它的历史渊源,并从活态传承的主体、主导、载体和核心等方面进行剖析,并提出建议,旨在推广和传承板鞋运动,宣传和弘扬板鞋文化。  相似文献   

3.
板鞋运动具有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现实土壤,在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学校教育和大众健身等领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为了使板鞋运动更好的传承与演进,文章在遵循一定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推广策略,即以竞技化为主导,建立比较完善的板鞋运动训练和竞赛体系;板鞋运动社会化.融入全民健身娱乐服务体系;板鞋运动教材化,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成为军事训练的手段,为国防建设服务;板鞋运动产业化,进入现代市场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4.
以第9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女子100m板鞋竞速前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高速摄像对女子板鞋竞速运动员途中跑关键技术动作进行图像分析,从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的角度,分析途中跑关键技术动作的原理及技术动作之间的联系,依据人体运动规律及动作技术的基本结构与特征,探索女子100m板鞋竞速的技术、改进与创新,为女子100m板鞋的技术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结合板鞋竞速走进第八届全国民运会的历程分析广西板鞋竞速项目的现状,结果表明广西在板鞋竞速项目上的优势被打破,全国板鞋竞速项目呈现多元发展的格局,广西在板鞋竞速项目的推广和发展进程中贡献突出,并针对目前广西板鞋竞速项目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以第9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男子100m板鞋竞速前2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的角度,分析途中跑技术动作的原理及技术动作之间的联系,以期清晰的掌握板鞋运动员途中跑阶段的动作结构、速度变化等特征,用于指导实际教学与训练,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壮族歌咏文化传承是情感德育在地方社会日常生活的实践。壮族歌咏文化传承具有鲜明的情感德育价值,其传承内容、形态与情感德育的内涵具有一致性,通过对壮族歌咏文化传承的情感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进行探究,可为岭南优秀民俗文化的长久传承和情感德育的地方实践融合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8.
抢花炮运动的现状与发展前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抢花炮是在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流行的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体育活动,以其独特的运动方式和健身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欢和重视。通过分析抢花炮运动的发展、演变和开展现状,找出制约抢花炮运动发展的瓶颈,为普及推广抢花炮运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红水河流域壮族蚂拐舞是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特色,是壮族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从体育文化的角度看,蚂拐舞不仅具有良好的健身、娱乐和艺术审美价值,而且还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经济水平、推动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等多种社会功能。在揭示蚂拐舞体育文化社会功能的同时,对蚂拐舞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壮族武术文化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壮族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独特表现形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文化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文化体系,具有共同性、地域性、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征,并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传承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论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复兴 ,奥林匹克主义、理想 ,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出现的“人文危机”等方面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旨在加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为 2 0 0 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创造良好的社会体育环境。  相似文献   

12.
论奥林匹克运动的美育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林匹克运动具有美育价值,是奥林匹克运动经久不衰的主要原因之一.它既包涵了深刻的人之美,又展示了丰富的艺术美,还使人们在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审美活动中获得多种美的感受形态,从而提升人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46~1949中国经历了三年内战,被打败的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逃到了台湾。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从此就 出现了中国和中国台北问题,国际奥委会也同样遇到了中国奥委会和中国台北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归属 问题的困扰。最终,在1979年名古屋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上,国际奥委会、中国奥委会、中国台北奥委会达成协议。至 此,持续了30年的中国奥委会和中国台北奥委会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迷信"成为"科学"的对立面。对于"迷信"的批判也是整个新文化运动的主流,而鲁迅却试图从"迷信"中发掘重建现代信仰的资源。从他早期对"迷信"中所存的"白心"的珍视,到五四时期对传统的批判,再到后期积极参与文字大众化运动,其中可见鲁迅由可存的"迷信"通向真信仰的独特路向。  相似文献   

15.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从古代到现代、从奥林匹亚到整个世界,奥林匹克伦理精神一直处于培育、继承和超越过程之中。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既是对古代奥运伦理精神的继承,更是对古代奥运伦理精神的超越。北京奥运会具有特殊的伦理意义,将会以其道德至上、天人合一、善邻怀远、人民为本等伦理智慧提升奥林匹克伦理精神的境界,实现奥林匹克伦理精神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民国武化运动是一场针对民国危局寻找中华民族出路的运动,是相对于新文化运动而言的。其思想光芒在今天依然具有时代价值。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民国武化运动的内容、逻辑及其新时代启示展开研究。研究认为,民国武化运动主要通过改造军人群体、提倡军事教育和体育救国及武术救国等内容,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尚武精神。救亡图存是其应激性反应的外在逻辑,强种强国是其内在的正向逻辑。其弘扬体育和武术的内在逻辑就是强国必要强种,强种必要习武,习武必要塑造具有尚武精神的现代化人格。这些逻辑思想光芒在新时代的重要价值是加强武化教育,建设一支具有尚武精神的现代化军队;通过武化教育,培养新时代青年自强不息、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增强价值认同,弘扬体育和武术文化的强身健体和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和专家访谈研究方法,以组织变革理论视角来研究奥林匹克运动成功运作的经验。研究表明,奥林匹克组织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专门化训练的人员和道德规范,不仅有利于获取资源、动员资源,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实现经济独立。而且使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声誉。对于中国的体育组织来讲,需要进一步提高运用法律规范来管理体育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把体育组织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完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和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和权利,促进体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8.
90多年前,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体育论著《体育之研究》。文章中的观点和方法仍然对我国目前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1)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彰显阳光体育运动的现实意义;2)所具有的辩证法观点,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哲学价值;3)对体育本质的探讨,具有对阳光体育运动的目的指引;4)快乐体育思想,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内容的启示;5)自己的锻炼心得,对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方法指导。《体育之研究》是每一个阳光体育运动参与者与管理者应该认真阅读的文献。  相似文献   

19.
"人文奥运"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困扰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内源性冲突"与"外源性冲突"引发的"人文危机",可以概括为:有限资源与无限超越的矛盾、奥运理想与生存发展的矛盾、参与主体不同利益冲突的矛盾.以中国文化"和谐"思想为核心理念的"人文奥运",突出、强化了奥林匹克主义原有的和谐思想,弘扬了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重新彰明了人本主义的价值原则;为遏制奥林匹克运动或奥运会的异化,提供了新的价值取向;为协调参与主体的不同利益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运行模式;为解决、处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遭遇的种种问题和诸多矛盾,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基础;对当代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以中国文化"和谐"思想为核心理念的"人文奥运",随着其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必将使中国文化成为发展奥林匹克实践,补充、丰富、完善奥林匹克理论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