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飞 《人民教育》2023,(10):52-56
德育是关乎人的美好生活、美好人格的教育,人的数字化生存为德育提供了新的逻辑起点,它要求德育直面数字化生存的新挑战及由此带来的新机遇。面向数字化生存的德育现代化,需要深度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改进和完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构建数字化德育新体系,培养能够适应数字生存与实体生存、兼具数字道德与实体道德的现代人。在面向数字化生存的过程中,德育现代化还需要进一步弥补数字鸿沟,避免因为数字鸿沟带来的技术歧视和社会漠视,推动人们平等共享数字化改革成果,让学生过一种有尊严的数字化生活,实现平等而有尊严的德育。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数字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基础教育中广泛应用。文中分析了数字技术对基础教育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包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遭到消解,容易沦为技术的奴隶;泛在学习和碎片化知识,难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广泛的数字技术应用,容易导致隐私泄露和信息安全;数字化学习和虚拟时空,影响了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此,提出了基础教育数字化生态的内涵,并且基于内涵所涉及的教育主体、教育实践和数字技术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不断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实现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不断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优化教育管理,实现教育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因需而用,实现数字技术应用的“极简化”,为基础教育数字化的生态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球范围的信息数字化、网络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的发展已逐步进入以数字化为标志的全方位信息化路径,将数字化的先进手段与德育工作深度整合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由于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数字化技术的自身的特点,数字化德育正逐步展示出其优越性。通过数字化技术,将德育趣味化、生动化,将数字德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还可以搭建家校互动平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效用。  相似文献   

4.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国家数字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新型能力与数字技术赋能职教学生全面发展和重塑职教生态的持续过程,能够不断丰富职教学生的职业知识储备和职业价值观内涵。职教人才培养面临培养理念的技术性取向难以兼顾其人文性、数字技术赋能社会行业加快人才培养目标变化、信息传播流动性强淹没学生个性、技术生硬植入教学造成重技术轻教学现象和技术加重教师身心负担产生角色定位偏差等困境。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回归教育的育人本质。一是更新以人文为基础的数字文化育人理念。二是建构多元主体参与的终身育才机制,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方位和全过程。三是创新数字化育人实践,具体来说是构建以学生为根本的课程体系;打造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过程;探索以技术为辅助的知行实践,以培养更多具有数字素养的高素质职教人才。  相似文献   

5.
为应对数字化时代产业升级转型和劳动力市场变革带来的挑战,进一步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职业教育质量,瑞士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数字瑞士”国家战略引领下,瑞士基于相关纲领性转型战略、指导性转型意见和专项资助计划,分层次、分重点为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指导和支持。瑞士职业教育通过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扩大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规模、推动教学多场景数字技术应用、鼓励多主体参与数字资源开发与学习平台建设、制定教师数字能力培养评估标准以及促进数据流通和信息共享等途径,在多领域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瑞士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秉持以产业需求为中心的转型导向,强调“以内容为依”和“以学生为本”的转型原则,遵循“循序渐进”和“难点突破”相结合的转型逻辑,重视数字化转型相关标准的研制及数字化资源共建和共享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技术参与社会的程度不断加深,将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方法与评价。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升教育的吸引力、针对性、智能化和科学性。但在赋能过程中,数字化技术仍存在有限性、差异性、不确定性等困境。因此,需要通过加快科技发展,规避技术局限;加快信息共享,实现技术联通;加强伦理规范,保障技术可靠等路径解决,以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创新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生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生存方式与生存状态,青少年学生是数字化生存的主要群族,他们的数字化生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数字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发展。本文分析了数字化生存方式的特点及对教育的吁求,重点从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两个方面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高质量数字化教材建设是国家教材体系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需要探析其育人价值、人本价值与技术价值,为数字化教材建设提供方向指引。新时代高质量数字化教材建设要坚持以学生“善学”为出发点的目标逻辑、以个性化教学为着眼点的内容逻辑、以技术赋能为着力点的形态逻辑。构建新时代高质量数字化教材就要做到:把握数字化教材建设的时代方位,即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注重数字素养的培养及贯彻“数字中国”战略;擘画数字化教材建设的未来图景,形成数字化教材与纸质教材互构的内容体系、数字化教材与个性化发展需求互动的服务体系、数字化教材与技术互融的应用体系;完善保障机制,明确数字化教材建设主体间权责关系,健全规章体系,创新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是以5G、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为基础,以要素数字化为驱动,以多维互动为赋能,对各类教育资源进行高效整合利用,形成的精准、灵活、有效的新型思政课堂治理模式。高职思政课程的数字化生态课堂建设面临教师课堂理念转变迟滞、学生课堂良性互动缺失、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课堂环境封闭沉闷等现实问题。思政课程数字化生态课堂由教师、学生、内容、手段、方法、环境、评价七个基本要素构成,各要素之间通过数字化实现多途径、多样态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思政课程课堂教学活动的多维互动生态系统。“大思政课”背景下数字化赋能的高职思政课程需要将生态课堂的核心要素进行有机统一,处理好课堂与理念的数字化融合、教师与学生的数字化适应、课堂与生活的数字化结合、课堂与环境的数字化互动,形成多维互动的课堂生态。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教师结合数字手段表达情感观念与情感体验,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情感三层次理论启示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表达,需要基于学生本能动机创设积极学习氛围,立足学生学习行为构建正向情感联系,依据学生反思结果呼应学生情感诉求。然而从实际情况看,不少老师在数字化教学中存在着师生间接互动引发情感表达欠缺、数字功能限制导致情感联系阻滞、分离场域干扰情感反馈机制建立等现实困境。对此,教师在数字化教学中的情感表达应遵循如下实践进路:完善情感表达的形式与内容,创设积极的情感氛围;释放技术潜能以畅通联络渠道,加固师生情感联系;集体共鸣与个体激活相配合,以数字助力情感呼应等。  相似文献   

11.
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主体、客体、环境、要素体系等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基于“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提升吸引力、时代性与实效性的历史逻辑和以内容为核心、以价值为导向的现实逻辑,提出数字化时代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构包括在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特别注重提升主体数字素养;不断优化体系内容,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数字平台;数字技术嵌入思想政治工作各个环节,实现技术势能的充分释放;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各要素加强人机协同实现数字治理。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技术的日臻成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描绘出崭新的实践图景,注入鲜活的创新动力。从价值维度看,数字化技术能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活动需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呈现形式、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崭新样态,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虚拟体验场景。但在现实维度,教育主体“技能恐慌”、教育内容“庞杂碎片”、教育方法“喧宾夺主”等多方面挑战,日益成为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式微性”力量。因此,在实践维度提升教育主体的数字化素养、优化教育内容的数字化呈现、重视教育方法的数字化转型,是提升“数字思政”育人效果、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格局的有效手段。从理论上把握好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进路,有助于在教学中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更好地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育人水平。  相似文献   

13.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重大的时代课题。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融合驱动的数字化变革,是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全结构的数字化创变,是数字赋能的育人新形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思维转型、技术应用、价值引领、数字素养等方面面临一些挑战。为此,应注重理念驱动,坚持数字技术赋能,追求铸魂育人为本;推进技术赋能,破解数字技术壁垒,赋能主流价值观培育;夯实价值引领,以主流价值驾驭技术,厚植数字化人文情怀;加强主体培育,提升数字素养,培养数字化人才。  相似文献   

14.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推进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式。研究从技术哲学视域出发,整合“技术—主体—情境”的分析框架,从这三个维度阐释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复合意涵:既包括数字教育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也包括教育行动主体数字素养的提升,共同形塑着现阶段中国教育体系全新的发展方向和实践形态。客观而言,如今教育数字化转型在创新教育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也可能造成注意力失焦和新型数字排斥、行动主体数字胜任力脱嵌、教育异化等多重不确定性风险,限制中国教育水平与教育质量的提高。对此,研究认为不仅需要从技术维度推进数字教育技术的韧性运用,还要从主体维度提升多元行动者的数字胜任力,更为重要的是推动数字教育中的主体性回归。  相似文献   

15.
学生和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被重点关注。首先阐述了数字时代学生数字素养的内涵及发展策略。数字素养不仅包括基本的数字技术知识与技能、信息与数据素养、数字安全和数字伦理素养等,也包括数字时代信息化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还包括在网络社会成长过程中“虚实分离的我”实现统一自我认同的意识和能力。人类学习将迈向泛在学习新生态,“人机结合”将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方式。为了支持学生数字素养的全面发展及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其次讨论了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及发展策略。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体现在数字技术融入教学的意识、素养、能力和研究。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提出了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高等院校、教师自身等方面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以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为主要特征的数字技术将人类社会带入了数字化时代,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单纯的技术改造,而是利用数字技术构建职业教育新生态,是一种范式的转变与跃迁,强调数字技术对职业教育的主体、内容、空间、治理、思想、文化等要素的渗透与融合,是构建职业教育新生态的系统变革,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价值重塑、关系重构和系统变革,促进人、社会、技术与教育在物质与数字世界中实现融合和共生。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在联结资源、融合发展,彰显实践性,强化多模态感知和交互,构建职业教育数字孪生运行系统推进战略协同化,构建数据驱动业务价值体系推进流程信息化,提升院校数字基础能力推进运行智慧化。  相似文献   

17.
从德育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途径和心理机制来看,学校德育分为显性德育和隐性德育两类。隐性德育是指德育工作者将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等作为载体,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主感知道德经验、形成道德品质的德育过程。隐性德育具有内容综合性、德育环境多样性、学生主体决定性、德育方式浸润性、结果非预料性等特征,与显性德育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  相似文献   

18.
数字社会的新境遇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样态、价值意蕴、权力建设进行重新架构,以更新对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储备。从数字社会的视角出发,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以融合数字技术肇始,以创造思想政治教育数字空间为生存基础,以沟通数字化身为主要工作方式,从而在数字社会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生存,继续完成社会化的学科使命。  相似文献   

19.
德育是一个需要内化的过程。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采取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德育内容;教师以导演的角色为学生搭建主体展示的舞台;让学生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等途径,来实现德育主体的建构和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使我们的德育内容和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内在动因来看,数字化转型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从政策驱动来看,教育数字化战略布局引领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从技术赋能来看,数字技术推动职业教育适应性发展。然而,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现实隐忧,表现为“技术崇拜”冲击职业教育的“育人本位”,职业教育的“治理机制”脱节于“数字化生态”,教师主体的“数字素养”滞后于“数字化创变”,职业教育的“数字基础设施”掣肘“数字化发展”,“技术颠覆”引发职业教育的“数字伦理风险”。基于此,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应从锚定目标、协同治理、夯实素养、筑牢根基以及走向善治五个维度探究纾解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