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唐代是道教史上的兴盛发展时期,也是道教从民间宗教跃升为国家宗教,并对唐代社会产生影响的重要时期。史籍道经中有关唐代国家行用道教投龙的记载,是道教仪式已上升为国家祭祀大典的有力说明。唐代帝王热衷于投龙是崇信道教所致,投龙仪式更反映出唐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崇道风尚。从道教经法制度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投龙仪式具有宗教功能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
隋唐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扶持及社会经济的繁荣,道教社会地位显著提高,徒众增多,规摸扩大,经典汇编成藏,研习道经蔚然成风,这有利于道教养生的研究和传播。虽然这一时期服食金丹之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妨碍了养生的健康发展,但总的来说,隋唐道教徒们仍然对养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隋唐道教养生发展的新特点是:在理论和方法上,吸收和融合医、佛、儒等各家内容,从而使养生理论和方法更加趋向成熟,一振南北朝后期道教养生走向宗教化、神秘化和繁琐化所带来的颓势,在新的理论基础上推动养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3.
通过研究发现,小说《西游记》作者并非吴承恩,而是元明时期的全真道士,初稿最早的出版地在道教全真派祖师王重阳遇仙、修道和葬骨之地———重阳宫。基于楼观台是道教的发源地,建议在重阳宫建立《西游记》初版纪念地,以便和楼观台共同构成西安从道教建立和道教全真派发展链条的完整形态。在纪念地建设中,应突出《西游记》主旨与全真教义的密切关联,注意把户县的众多寺庙连点成线形成资源优势,并与沿线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现代大型工程、农业观光、农家乐、森林、探险等融为一体。注意环保和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从汉代至高峰的明清时期,以猿猴抢婚为母题的小说几乎从未间断过,其中不少作品蕴含着浓重的道教情结。本文将从猿猴盗妇小说向道教倾向演变的过程、道教色彩的展现及猿猴盗妇小说道教的发展趋向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其中的道教情结。  相似文献   

5.
4 明清至晚近道家养生 明清时期活跃于祖国南部的道家气功养生有两大流派:一是以陆西星为首的东派,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带,故称东派;一是以李西月为首以四川为活动中心,故称西派。两派虽有不同,但其内炼理论学说均承继了宋元以来的道教内丹功法。陆西星主要活动于明代后期,李西月则晚约300年,主要流传于清道咸年间,是清代道教气功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6.
两晋、南朝时期的轻武现象,究其根源,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密不可分的,同时儒家在政治上的一些主张更进一步推动了这种风气的形成,加之玄学、道教、佛教的曲折发展,终始武艺的发展进入了一个低潮时期.正确地分析和研究这种现象,对于正确地认识历史和开拓未来,均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7.
论唐玄宗与道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玄宗在位时,推行了大力扶植道教的政策。这一政策表现在:极力提高道教有关人物的政治地位;尊崇道教经典;优待道士、女冠;广交道士,对其深加礼遇;广兴道观庙宇,屡度道士,遍封灵山仙迹;迷恋于“长生术”等各种道术。玄宗神化老子,扶植道教,具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并认为道教具有“惩恶劝善”、“训导氓黎”等妙用。这些都是他扶植道教的主要原因。在他和他的道教政策影响下,道教势力空前发展,官僚士大夫乃至妃嫔公主等崇尚道教之风盛极一时,神仙怪异之风十分猖獗。  相似文献   

8.
道教造像的产生和发展,与道教发展的本身密切相关。道教造像在神像的视觉形象、审美风格、组合形式等多方面都受到了佛教造像的影响,但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地域还有不同的变化。道教雕塑造像在仪式上有其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9.
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代生态哲学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与当代伦理学相比 ,既有共通之处 ,也有独到之处。前者为它与当代生态伦理思想相互衔接提供了可能性 ,后者显示了它对丰富和发展当代生态伦理学的价值。道家、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对生命的关切和热爱 ,又为它与当代生态哲学相衔接提供了可能性。且普遍存在于全球的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使得这种相互衔接不仅具有可能性 ,而且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10.
元代宗教政策的演变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为统一全国和维持其统治,大力推行扶植宗教的政策。但这个政策是有发展变化的,太祖、太宗时期,为利用道教稳定中原,就特别尊崇道教。到宪宗、世祖以后,为征服吐蕃、统一全国,巩固在全国的长久统治,又竭力抬高佛教的地位。元代宗教政策与其他朝代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如:宗教从事商业、手工业、高利贷厚敛财富,设立完整的管理机构,宗教首领地位崇高,一般教徒享受超过任何朝代的特权。  相似文献   

11.
唐代道教盛行,涌现出大量的道教信仰者,妇女群体就是其中一支。她们来自社会各个阶层,信仰道教的原因各式各样。由于道教自身的局限,信仰道教的妇女人数相对于佛教是比较少的。即便如此,妇女群体尤其是后妃公主信仰道教,为唐代的一种社会现象,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2.
隋唐时期是中国壁画艺术的繁荣时代,元泰定二年完成的永乐宫三清殿壁画《朝元图》,是集中了唐宋道教绘画精华所形成的巨作,体现了历代道教神祇的完整体系。无论从线描、色彩、艺术构思、绘制技巧、形象塑造都是杰出的,为我们创造了宋元以后千年不断的人物画传统,是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出艺术品。  相似文献   

13.
道家思想传流久远,历代作者多有沾概,生于汉季的曹植也深受影响。曹植的辞赋中体现了道家文化全性葆真的人生态度及尚大求真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14.
道教与唐代道蕴诗的审美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隋唐之际,道教日益兴盛发展,对唐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审美方式产生极大影响。由于唐人将道教某些理念演化为诗歌创作指导思想,把道教修炼的某些方式引进诗歌创作,因此唐诗中常常深蕴着浓浓的道教意味。诗人们普遍受道教影响,其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审美经验往往趋同,从而形成唐代道蕴诗的审美范式,并表现在惆怅美、静穆美、傲岸美、感伤美等层面。  相似文献   

15.
南朝时期,佛教盛行,涌现出了一批著名高僧。其中陇右籍高僧的佛教活动,对于促进佛教文化向本土化的快速发展和儒、释、道三教的融合,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仙话发展到清代,发生了巨大的蜕变。梅新林曾经说,清代仙话是过分‘杂化’以致‘异化’实际上是以牺牲仙话固有的独立品格与价值为代价的。梅新林所谓的‘杂化’和‘异化’是指:道释仙怪之合流,仙界业已成为一个大杂烩,但梅新林没有指出把儒家的根本理念掺进本来是讲凡人追求长生、通过修炼可以成仙中故事中才是最大的异化。笔者认为,这是对仙话作品灵魂的异化,更确切的说,是对仙话的儒化。  相似文献   

17.
双重人性是张载在对佛老与汉唐儒学双向纠偏基础上的一种创造,其具体指谓在于揭示人生中的现实与超越两面,而其问题却在于双重人性究竟如何具体地实现其统一。从洛学起,理学开始形成以大程为代表的道德实践路径与以小程为代表的格物穷理路径,由此而演化为朱陆之争。元明以降,心学沿道德实践的方向将二者的统一推向极致,但却存在着遗落客观世界的偏失;气学沿存在之理的方向虽然突出了知识理性与知识追求,却又面临着稀释道德理性的危险。如何确保二者的统一而又不失偏颇,既是宋明理学发展的张力,同时也是我们今天吸取西方文化以重建中国文化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8.
初唐道士成玄英是唐代道教"重玄"论思想的重要代表。他认为"道"最基本的特点是"虚通";"道"作为本体既没有实体性,也没有抽象性,而具有一种现象性。这反映了唐代道教哲学比较高的思辨水平。在这一"道"论思想的基础上,成玄英阐述了其"万类参差无非独化者也"的物质观,"道契重玄,境智双绝"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其素分,任其天然"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成玄英"重玄"论的道教思想在有唐一代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在唐代女性文化圈内 ,女冠诗人占擅一代诗坛风骚的现象 ,构成了唐代文化的一个奇特景观。唐代女冠诗人现象的产生 ,与唐代推崇道教的社会风尚和开放兼容的文化背景有关。与其他朝代的才女相比 ,唐代女冠诗人集女冠、名媛、诗人于一身 ,具有独特的风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