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中世纪早期领主或贵族以土地封赏骑士,为骑士阶层的崛起创造了条件。骑士精神文化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其最初带有明显的军事特征,讲究“忠诚”“勇敢”;当基督教掌控权力后,其又披上了浓厚的宗教色彩,讲究“荣誉”“牺牲”“怜悯”;当军事技术变革后,骑士在战争中的作用日渐衰弱,转向注重自身文化修养,谦恭和绅士风度被注入其精神内涵。基督教以禁欲主义作为压制体育发展的教义基础,将人的“灵魂”与“躯体”割裂,利用神权打击各类体育活动,致使古希腊罗马奥林匹克竞技传统至此中断。骑士阶层由于其在当时社会结构中的特殊性,以另一种方式传承着古典奥林匹克精神文化。骑士教育,是身体教育的存续,从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项目中也可看到“骑士七技”的影子。骑士比武大赛,是展示骑士精神文化的重要平台,也是传承人类体育竞技文明的重要载体。总之,骑士精神的特征与内涵和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核高度契合,现代奥林匹克竞技运动的发展依然需要注入与彰显骑士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2.
雒江生先生是著名的训诂学家、文献学家、教育家。雒先生在学术研究上始终秉承朴学传统,以“小学”为根柢,在文字、训诂、方言、校勘等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诣;在长期的学术生涯中,雒先生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治学特色,其学术思想非常值得总结、继承和发扬;雒先生的治学精神表现为: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融会贯通的创新精神,淡泊名利的人格精神,诲人不倦的师德精神。  相似文献   

3.
匈奴族唯一一首民歌《匈奴歌》中的“嫁妇”应为“妇女”,司马贞《史记索隐》中所谓“嫁妇”应是他个人记忆有误;所谓匈奴统治者“发动”或“挑起”匈汉战争说,同汉文史籍记载背道而驰。《匈奴歌》主要是一首悲歌,悲叹失去河西走廊地区水草丰美的牧地,也蕴涵一缕对直接间接导致这一悲惨结局的浑邪王和侵略者的怨望和仇恨情绪;牲畜“不蕃息”、无“酪”可饮,无肉可食,这对匈奴人无异于断绝了生路,因而妇女脸上失去了笑容,面容惨淡,这是《匈奴歌》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4.
摘要:武术不仅是“术”,而且是显学和玄学的文化复合体,蕴藏着复杂而深奥的话语符号及精神意义。为了探骊武术文化的本真渊源与精神,对于武术及其高级阶段的内家拳进行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从文化形态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哲学和体育学等视角,运用格尔茨的文化“深描”理论,对其学术范式及认知图式进行文化阐释。研究认为,武术是生命科学所涉,武术文化是觉醒的文化;武术文化的原初属性,是其“观念—意义”、“武—道”的符号—结构—编码系统,更多地依赖道德直觉、本能体悟等符号解码系统;内家拳是武术的代表和精髓;道家修真文化和隐逸文化促成了内家拳的原初精神——返璞归真,内家拳进而传承和践行着道家、道教的精神和价值——悟道蓄德;以武入道是武术文化的终极意义。研究价值在于构建系统的武术文化深层分析体系,厘清内家拳丹道武学的机理,挖掘武术背后“道德直觉”的隐形文化式样,还原武术的原初文化精神和普世价值,促进国粹民粹的内化传承。  相似文献   

5.
张承志的散文深入而独到地开掘了西部“人与自然”关系的诗性内涵;以清醒的现代理性精神和自觉的启蒙意识对民族历史与文化进行反思与批判,显示出理性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同时,从主体“在路上”的精神特征,到意绪化的、流动的文体结构,都凸现出个性色彩与动态生命历史感,强化了散文的诗性。  相似文献   

6.
崛起于80年代的西部诗群的创作,其基本的艺术精神,便是面对这片苍茫辽阔古老神奇的土地及其所凝聚的历史文化和艰辛的大自然,抒写其所激发起来的无比惊叹与悲壮情怀。一方面,他们抒写着“西部氛围”,抒写着对这片苍茫辽阔、古老神奇的土地的无比惊叹,对勤劳善良的人民及其伟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由衷赞美;另一方面,他们还要表现“西部意识”、“西部精神”,表现这里的人们面对艰辛和死亡的坚强意志和生存抗争的英勇悲壮,表现新一代开拓者的崇高的理想、献身的精神、坚韧地战斗和进军的喜悦。因而这一诗歌流派便突出地显示了当今的“中国特色”,从而引起世界的注目。进入90年代以后,他们注视着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化,开始转向对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的表现,对生命哲学和自然哲学的思考,从而将审美视野深入到内在心理与文化、哲学的层面,显示了西部诗歌的发展深化和向诗坛主流的趋同态势。  相似文献   

7.
崛起于80年代的西部诗群的创作,其基本的艺术精神,便是面对这片苍茫辽阔古老神奇的土地及其所凝聚扫历史文化和艰辛的大自然,抒写其所激发起来的无比惊叹与悲壮情怀。一方面,他们抒写着“西部氛围”,抒写着对这片苍茫辽阔、古老神奇的土地的无比惊叹,对勤劳善良的人民及其伟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由衷赞美;另一方面,他们还要表现“西部意识”、“西部精神”,表现这里的人们面对艰辛和死亡的坚强意志和生存抗争的英勇悲壮,表现新一代开拓者的崇高的理想、献身的精神、坚韧地战斗和进军的喜悦。因而这一诗歌流派便突出地显示了当今的“中国特色”,从而引起世界的注目。进入90年代以后,他们注视着正在发生的社会变化,开始转向对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的表现,对生命哲学和自然哲学的思考,从而将审美视野深入到内在心理与文化、哲学的层面,显示了西部诗歌的发展深化和向诗坛主流的趋同态势。  相似文献   

8.
东西方传统法律文化在内容、结构及其发展轨迹上各有其特点,其差异的哲学基础在于对人性善恶的认识不同;西方为以“民法”为主体的私法精神和法治精神,东方(中国)为以“刑法”为主体的公法精神以有治国方略上“德主刑辅”的人治与德治结合的精神。东西方法律文化相结合的理想模式应为“德治”与“法治”的结合,保持法律文化先进性的关键在于保持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商代妇女的地位、身份和价值观完全不同于周代及其之后的时代。商代妇女可以直接参与商王朝的政治军事占卜等军国大事,在商王朝担任各种重要职务,甚至率军出征,此即后来周人所指责的“牝鸡之晨”现象。而周代妇女的身份、地位是低下的,在家族中妇女无权无势无地位,在政治权力上更是为周代礼仪制度摈之于大门之外,此即周人所倡言的“牝鸡无晨”观。殷人“牝鸡之晨”型妇女价值观近于“罗马型”,周人“牝鸡无晨”型近于“希腊型”。殷人妇女价值观及其习俗观念在周代的殷墟文化圈中产生过一定时间的影响,而周人妇女价值观则通过儒家的传递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了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0.
由于从西方传入的“直言”方法与“五四”新诗人以思想解放为特色的文化心理相吻合,因此“直言其理”、“直言其事”、“直言其情”被大量地运用于初期白话诗的创作之中;胡适的《尝试集》中的诗歌十分突出地采用了这种“直言”形式。另外,以“五四”时代思潮为精神底蕴的初期白话诗,也在自宋以来的“以文为诗”的线索中找到了新诗“直言”形式与传统的内在联系;“以文为诗”一方面为初期白话诗建立了一种更适合于表现新诗人精神世界的新形式,另一方面,初期白话诗试图通过“以文为诗”达到“借历史以正名”的目的,这一事实本身,也从一个特殊的角度体现了新诗对传统诗学“话语原型”的“重温”,反映了新诗与传统诗学必然的“血缘”联系。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理论分析法、思辨法等,以“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学理支撑,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延续与消亡的原因进行剖析。发现,“仪式活动”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身体共在”与延续的结构性基础,“神秘力量”获得与运动愉悦感是其存续的精神动力;情感沉降、外界屏障与“精英缺失”是造成其消亡的重要原因。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促进与治理中,要注重“仪式空间”的保护,重视族群“局内人”的设定;关注族群“神秘”与世俗情感的“二向性”需求;突出“卡里斯玛”的个体功用,促进“情感能量流”形成。  相似文献   

12.
列宁的哲学思想更多地带有国际性特征,而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则具有突出的民族传统性;在实践中,列宁走的是“以城市工人武装起义推动农民革命”的道路,毛泽东则采取了“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武装斗争形式,分别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各国变为现实;他们分别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但又因各自的某些局限性而使它们走向了不同的发展命运。  相似文献   

13.
李白妇女诗共描写了自由、悲怨、游乐、勇武四种类型的妇女,其性格与李白的性格是相对应的,它们补充和丰富了李白人格的基本内容;李白妇女诗的讽谕精神主要体现在伦理道德的规讽、历史兴衰的感叹、苦闷人生的寄托三个方面,它们不仅使李白的妇女诗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而且还使李白的人格闪耀着理性的光辉;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宋人因李白诗中描写了妇女,便认为李白“其识污下”,这种说法纯属不实之词。  相似文献   

14.
本时期处在严酷的战争年代,多种政权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对峙,现代随笔因而出现鲜明的区域特色。从随笔的性质言,既有“匕首”、“投抢”类的战斗性随笔;也有用“隐讽”或“曲笔”来写,即所谓“软性”题材的随笔;从表现形态看,本时期出现了一批高质量的科学小品和史论性的历史随笔,尤其是出现一种以评价和议论著名古典小说人物和中国传统戏曲的随笔。因此,由“五四”知识者开创的中国现代随笔道路继续在发展和壮大,现代随笔家在鲁迅战斗精神的指引下,仍然执著地进行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相似文献   

15.
没有话说是中学生写作普遍碰到的困难,提高他们的作水平必须首先解决好这一问题。造成无话说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不懂得写作就是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误以为是“写生活-特别是写自己所没有的不平凡的生活。解决的办法是引导他们写自己成长中的感受;这不仅有说不完的话,也是他们很愿意表达的意思,这样写还能收到弘扬作教学的人精神,促进学生人格成长,尽快提高他们的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爱拼敢赢是千百年来形成的闽南精神,这种精神使得泉州在人多地瘠、资源贫乏的自然环境中仍博得古代“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探究爱拼敢赢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挖掘爱拼敢赢精神的时代内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茅盾、巴金同是中国现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这两位文学巨匠在创作的许多方面尽管呈现出很大的差异:一位是那样冷(冷静),一位是那样热(热情);一位是那样充满理智,一位是那样包含激情等等,有趣的是,他们在审美旨趣上的鲜明对立和反向追求,都结下了令人瞩目的艺术硕果.茅盾和巴金是各自凭借着自己在理智和情感方面的优势强化了艺术的某种性能和特征.与此同时,在创作之初、在创作内容上,他们却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在1927年,这两位文学家几乎同时开始了他们各自的文学创作生涯,他们自觉地吸吮着“五四”时代的精神乳汁,并且力图使自己作品的人物形象散发出浓烈的时代气息.当《小说月报》先后连载了他们的小说作品时,茅盾、巴金这两位小说家的名字便升腾于中国文坛.之后,他们各自以《虹》和《家》这两部反映“五四”时代妇女命运的长篇小说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坛的突出地位.于是,两个时代女性——梅(茅盾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理论是指引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前进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主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都蕴含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创新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呼唤创新精神。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证明,只要不断高举旗帜,始终做到与时俱进,就能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不断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聂绀弩是“鲁迅风”杂文的最得力传人,他以冷峻峭拨、酣畅淋漓的笔墨称雄文坛;他的杂文散发着一种孤傲不羁的意志和独行不倚的精神,而这些又无不紧密联结着他的童年经历和早期体验,童年情结是构成聂绀弩精神个性底色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方法,对儒家文化传统赋予现代竞技体育的精神气质进行了分析,主要结论是:儒家文化的“义利之辩”使现代竞技体育行为有一个更高尚的精神动机——成功感、责任感;儒家文化的群体意识可创造性地转化为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儒家文化的“贵和”思想,促使现代竞技体育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和谐共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