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试论刘古愚的爱国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古愚是中国近代卓有建树的爱国主义教育家、思想家。他作为早期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的先驱者,从不同角度讨论了传统教育的性质、作用、目的,批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落后和副作用。为清末教育改革和辛亥革命后的实业教育与平民教育思潮作了思想准备。今天学习和借鉴刘古愚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及实践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前后(1901-1922)中国教育在社会历史变革的大背景下,开始向现代化阶段过渡,学校教育制度日渐合理完善.这一时期的学制在国民教育普及、修业年限、学制系统、女子受教育权利等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本文将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四个主要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和"壬戌学制"的演进过程为主,对中国近现代学制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3.
1912年至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前,是我国师范教育走向近代化的重要转型时期。随着教育宗旨的更新和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变化,师范教育在清末的基础上产生了较大的变革,师范教育的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我国近代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对湘、豫、皖3省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湘、豫、皖3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规模较小,质量有待提高,培养方式不尽相同。其中,湖南省已经完成“三级训练”体系向“一条龙”体系的过度,竞技篮球后备人才的培养完全由教育系统承担;河南省篮球后备人才培养以业余体校为主;安徽省则由体育与教育系统共同承担。3省篮球传统学校水平参差不齐,湖南省水平最高,安徽省竞技水平最低;湘、豫、皖3省高校篮球氛围浓厚,但竞技水平总体较低,只有湖南省的3所高校在全国赛场上竞争力较强。结果表明3省的高校篮球竞技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针对制约湘、豫、皖3省竞技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症结,提出了可行性的理论建议。  相似文献   

5.
文章考察了从“体操”“体育”最早出现于中国至《壬戌学制》颁布前后时人对这两个概念的认知和使用情形。结果显示:“体育”“体操”引入中国后并非混用,而是语用分明各有所指。《壬戌学制》取消“体操”科代之以“体育”科并不是简单的课程更名也不是在两个混用的概念中选择了其中一个并将二者定于一统。取消“体操”科代之以“体育”科,《壬戌学制》一方面顺应了当时改革旧学制“体操”科课程的民意所向,废止了以军国民教育为指导、仿自日本的“体操”科课程体系,另一方面明确了制定新学制“体育”科的课标方向,新建了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的习自美国的“体育”科课程体系,近代中国学校体育自此转向。通过取消“体操”科代之以“体育”科,《壬戌学制》不仅再造了近代中国学校体育课程体系,而且改变了《壬戌学制》后的学校体育实践。但其将“体育”定为一“科”使得《壬戌学制》后“体育”的语用发生了变化,也为后来关于“体育”概念的争议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变革。新中国的诞生,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教育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由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到社会主义的教育。此后,国内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延续了老解放区的成功教育经验,凸显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当时在否定、批判现有教育成就的基础上,重构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学”体系,教育学完全意识形态化了。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开始恢复建设并得到迅速发展。在社会变迁中教育随之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教育学体系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教育适应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而发生的重大变化。笔者试图从20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教育学科体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运动员化教育的问题由来、历史沿革等问题的讨论与剖析,提出了“长学制”的概念,并探讨了运动员“长学制”化教育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8.
摘要:癸卯学制的颁布揭开了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序幕,清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加速了体育教师培养培训机构建设的进程。采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癸卯学制期间体育教师培养培训机构的创设时间、办学性质、命名方式、地域分布、学制及招生规模、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当时的机构主要创设于1905-1908年之间;各机构的办学性质主要有官办、会办和民办三种形式,不同性质其办学目的存在较大差异;各机构的命名门类繁多,以体操专修科、体育学堂、体操传习所三类为主,不同命名方式隐含着不同特点;机构的地域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浙江、四川、上海、江苏;各机构的学制主要有半年以下、半年、一年、一年半、两年五种形式;其招生规模多在100人以下;当时的毕业生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各级各类学堂所需;各机构已经有了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以“仿日”为主,且渗透着由“体操”到“体育”转变的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相似文献   

9.
谭嗣同是清末杰出的社会改革家 ,面临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机时局 ,提出了“大变、快变、全变”的激进变革观。谭氏过激的变革思想并不能改造中国 ,流于破产 ,最终以身殉法。它的不可行性值得后人去探析 ,对今天的中国深化改革是一种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池州书院的历史文化考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自唐宋以来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教育组织形式。池州是安徽最早建有书院,也是书院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池州书院,兴起于南宋,昌盛于明清,终止于清末,历时近千年。池州书院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很多特点,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为池州获得“千载诗人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之际,中国由传统社会逐步向近代转型。其中司法理念因晚清修律的发动和展开也发生了变迁。以当时的江苏句容县域为例,其变迁情况体现为仓促性和浅表性特征。浓厚的父母官意识、以和睦家族为首要目标等传统司法理念依然根深蒂固。这说明中国法律近代化的真正实现必需重视民间社会传统因素的影响和改造。  相似文献   

12.
袁世凯作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所提出的教育思想及进行的教育活动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中包括的主要内容有: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学堂,改革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推行实业教育和社会教育,后又掀起复古主义教育逆流,向封建传统教育让步、妥协。他以不同方式作用于清末民初的教育,已成为教育转型或波折变动中不可忘却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晚清及民国年间是中国文化的转型期,教育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即由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贵州教育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民国时期的贵州教育,不仅具有时代演变的特征,而且因为贵州政治、经济、社会诸种原因而呈现区域,陛的特点。贵州近代教育发展的轨迹,起伏很大,清末出现一阵热潮之后进入低潮,经过20多年缓慢发展,在抗日战争期间又勃然兴起,战后又回落下来。在兴衰起伏之中,有许多经验可供借鉴,也有许多教训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统治势力的加强,清统治者着力开拓的“苗疆”主体,相对于明来说,向西南腹地推进更深,苗疆主体在明为湖南湘西,而在清,主体所指越过湖南湘西,延伸至贵州。清王朝在苗疆大力发展义学,其目的一是“振兴文教”,实行基础教育,使苗疆地区与中原“一道同风”,推行所谓的“教化”政策;二是开科举之门,准予苗疆士子、苗生“一体应试”,并利用“田字号”边额制度,保证一定名额的苗族知识精英层进入中原王朝的官僚系统,借此沟通苗疆与整个国家管理体制的联系,加强对西南腹地的经营。  相似文献   

15.
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进程与发展轨迹可谓中国汉地佛教发展脉络的一个缩影: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不久,即波及到了今天的安徽地区;魏晋南北朝为安徽区域佛教的传播时期,发展规模初具雏形;中唐以后至两宋时期,该地佛教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及至明清,安徽佛教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清末以后,安徽佛教虽在历次战争中屡遭削弱,但衰而不灭;进入新时期以来,安徽地域佛教走上了健康稳定的发展道路。安徽区域佛教这一盛衰起伏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宏观背景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6.
蒋济故里考     
蒋济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臣,楚国平阿人。明代隆庆与清代雍正《高邮州志》均记载蒋济为高邮人。楚国平阿系指曹魏扬州楚王国及其辖县平阿;两汉至三国时期,广陵及其辖县不属于扬州,高邮也未叫过平阿。因此,蒋济不是高邮人,系今天安徽怀远人。  相似文献   

17.
随着西游故事的东西流衍形成,孙悟空逐渐成为民间崇祀的对象。其始或在南宋,元明清三代曾经兴盛,至晚清归于消歇。此俗前后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一份业已消失的民间文化遗产。今见文献中孙悟空崇祀之俗最早似起于福建,而至少云南、湖北、甘肃、江苏、山西、山东等地也比较流行,实际流行的区域可能更广。明末以至清代的孙悟空崇祀之俗为宋元流风,但也不排除百回《西游记》成书后的影响。但是,百回本《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塑造肯定受有此本成书以前孙悟空崇祀之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清末新政期间,清政府为应对社会危机出台了一系列社会变革政策。对此背景下近代中国武术教育发展的研究表明:由于武举制的废除以及培养国民尚武精神的需要,退出军事领域的中国武术成为新式学堂中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西方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国武术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育模式等方面发生了极大变化,这促使中国武术教育向现代化转型;军国民教育思潮、国粹文化思潮挖掘了中国武术的文化教育功能,促进了近代中国武术教育兴起。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民生凋敝,内外交困,各种因素交错影响使得西学东渐逐步深入,也诱发了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农业教育的产生。清末民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兴起的不仅有其特殊的背景和过程,也有思想和社会现实的原因。这一时期的农业教育对我国现阶段农业教育和农业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西安新市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亥革命后 ,作为原西安城中之城———清代“满城”被国民政府改建为西安新市区 ,并逐渐成为当时西安的行政中心。随着陇海铁路通车西安及抗日战争爆发 ,毗邻火车站附近的新市区最终取代了清代时的西安城西和东关 ,演变成为新兴工业区和商业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