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的新构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学理论的危机在于脱离现实文艺状况。文学理论的新发展要从联系现实问题入手。“文化诗学”是要求把对文学文本的阐释与文化意义的揭示联系起来,把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贯通起来,在文学研究和批评中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揭示出现实所需要的文化精神,最终追求现代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诗学”有三个维度、三种品格和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2.
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文化热 ,客观上打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相对沉寂的局面。文学的文化批评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阈 ,但同时也相对地忽略了文本的细致分析等传统文学研究较为关注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化批评以深刻的回望与反省 ,而实现对文学的文化批评进行再批评 ,以期昭示科学研究之精神 ,开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3.
由于华裔美国文学话语的流变与美国华人移民的历史以及美国社会政治文化生活的改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以美国多元文化主义思潮的发展为脉络,以话语理论为切入点,结合后殖民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文化批评等文学批评理论作为该选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结合相关文本的详细分析,对华裔美国文学随着多元文化主义思潮发展变化而表现出的不同话语特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从中西文化竞争对立、互融共构视野中的文化批评,到以精神强健为目的的人学批评,再到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这就是早期鲁迅的文学批评体系.其特点是开放性中包含着严密性,内部研究联系着外部研究,宏观文学批评中融化着微观文学批评,浑然一体,气息相通.它不是通常所说的浪漫诗学或文化诗学,它浓缩了鲁迅全部的人生追求和文学文化追求.  相似文献   

5.
《平凡的世界》这部现实主义作品的境遇,是当前文学写作、文学批评乃至整个人文建设困境的一个保守性状况的缩影。对小说文本的批评反映了现代派的孤执心态,对电视剧版的批评则凸显了一种保守的受众心态。以小说文本来评判电视剧,不如各取标准将其并置并评;在剧本与文本的对比分析中,进而指出贯穿其中的是一种对青春的教化精神,这种精神折射出文艺作品作为教化载体,对其评论需要建立起一种聚焦于个体成长的历程和因素分析的小说分析方式。这种以青春教化为核心的精神,也是一种新教育学的核心立场。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是西方"后"学批评流派中的重要分支,在分析黑人女性文学中的身份认同与边缘写作问题上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独到的观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本和后殖民主义批评中的身份认同与边缘写作有着互相关联的批判意识。后殖民主义批评为解读美国黑人女性文学提供了有效的文学语境。  相似文献   

7.
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对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和由霍建起依据该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暖》进行考察。首先,立足于视觉文化时代背景,发现小说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思想性为电影改编奠定文学基础,大众视觉文化消费需求则形成有利于改编的外部文化语境,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崛起为改编提供技术支持。其次,从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出发,在这种转换过程中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故事情节做了不可避免的改动,通过比较分析可归纳出电影叙事的话语优势与局限。最后,此次改编实现了文学文本向图像文本的成功转换,是两者之间的借鉴与交流,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可清楚地看到此次改编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8.
西方文化批评将边缘群体的精神困惑和生存困境作为研究的焦点,致力于颠覆和解构所谓权威的话语霸权,为被剥夺话语权的"他者"正名,积极探寻他者的"身份认同"策略和途径。美国黑人戏剧文学生动、真实地呈现黑人的生存境况和精神迷茫。采用西方文化批评理论来研究美国黑人戏剧将有助于我们在解读黑人戏剧中的身份探寻主题的同时,更好地了解黑人群体的文化身份诉求。  相似文献   

9.
以葛浩文为代表的海外汉学家是中国文学译介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然而,葛氏译本的西化倾向及其对原著的操纵改写受到国内学者的质疑,其特殊的文化身份也引发广泛争议。本文试图探究葛浩文的译者文化身份,以期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进程中文学作品由谁译、怎么译等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广为流传的网络文本进行文学解读和文化分析,可以透析出当今文化思潮的部分特征,进而彰显网络文本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文章以QQ群中所传播的文字信息为例,对"经典"的网络文本进行了细读和分析,力争透过现象洞察本质,并作出文化学的反省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李长之倾其一生心血致力于文学批评,但他始终以"文化建设"为艺术旨归,传记批评是李长之文化理想诗性建构的选择与策略。在吸收西方古典与浪漫思想的基础上,李长之将其整合成"两种精神":古典精神与浪漫精神,并以此来统领中国的精神谱系,而孔子与屈原是这两种精神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12.
《金瓶梅》评点者深谙奇书的才子文心,打造一种开放、积极参与的批评模式,拓宽了《金瓶梅》的阅读空间,《金瓶梅》评点成为其生命存在的形式。他们传承《金瓶梅》的文化精神,构筑了斑斓璀璨的古典小说理论话语阐释世界,并促进了我国小说观念的近代化和批评体系的完善。我们必须寻找一种合适的研究视角,参以比较小说学理论,寻找文本阐释和理论言说的民族文化生态,在中国小说美学史的脉络上凸显《金瓶梅》评点的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批评史”应正名为“‘诗文评’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诗文评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而迥异于西方的文学批评,二者似是而非。中西很似,好像就是;但若仔细分析,则非也——从外在面貌到内在神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中国诗文评同西方类似学问或学科存在巨大差异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以往我们在引入西方文学批评观念和术语上之所以出现某些负面结果,问题症结即在于:一些学者多看甚至只看中西文论之同或通(可通约)的方面,即似的方面;而少看甚至不看其异或隔(不可通约)的方面,即非的方面。而后者则是关键和要害所在。不同民族的人文学科正是依仗着相互之间的异、隔和非,即自身固有的独特之点,而获得了在世界上生活的资格和存在的价值;也正是因为这异、隔和非,才使这多彩的世界文化(包括丰富多样派别林立的学术活动)在和而不同中相克、相融,互渗、互动,竞生、竞长,不断发展繁荣。我们不应再套用西方的学术名称和学科称谓硬是把文学批评加在我们古代文论的头上,郑重其事地还给它本来就有的一个称呼:诗文评;中国文学批评史,也应该叫做‘诗文评’史。  相似文献   

14.
整体统摄六朝文论史料,以科学求真的态度,践行以问题为纲的文论书写模式,全面体认六朝文论的重要地位,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六朝文论书写,不仅表明早期文学批评史的探索实绩,亦绘制了民国学者系统整理旧学和积极吸纳新知的时代镜像。它在一定程度上支撑起郭著的经典地位,显示文学批评史学术研究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5.
罗兰·巴特的符号学思想涵盖了两个领域:文学符号学和文化符号学,文学符号学是结构主义思维方式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模式的产物,注重文本形式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及其关系,并从“功能”、“行动”和“叙事”三个描述层来显示文本结构运作规则以及在这种运作规则下意义的生产方式;文化符号学以大众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形式背后的意义并发现大众文化在表现同一个主题——现代神话。现代神话先于表现它的形式而存在,在三级意指系统中被投入,被生成,也被自然化。巴特的文化符号学思想打破了西方始自古希腊的“形式至上”的思维范式,在比形式主义更看重形式的结构主义阶段是一大超越。  相似文献   

16.
多元语境下的大众文化急需健康的批评,就大众文化批评的性质而言,它应具有批评内容的精神建设性、批评导向的人文指向性、批评方式和方法的文化兼容性.坚持以上性质是保证大众文化健康发展前提,是进行大众文化批评必须坚持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以意逆志说作为孟子诗学的关键性术语之一,在中国文学批评和理论建设中既享有千古说诗妙诠的美誉,又因为语词的模糊性而聚讼纷纭。笔者认为,在西方学术思想不断侵染中国理论批评界的今天,个别学者援引由伽达默尔的现代解释学催生的读者反应批评阐释以意逆志,寻找它们之间的同一性,甚至视它们为同一论域,固然展开了一种独特的理论视野,满足了当下批评界急于进行范式变革的心理,但也因此使这种争议陷入更大范围批评的循环。这一理论走向,不但远离了孟子的本义和要求,违背了孟子诗学的基本精神,而且也违背了中国文化一以贯之的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及美学方面 ,庄子有诸多开创性的贡献。虽然他的理论本属哲学范畴 ,但后世文论家或艺术家多从中受到启发 ,尤其是他的寓言故事除了哲理意蕴 ,同时又有着丰富的艺术审美内涵 ,文艺家往往吸收其中的许多因素来谈文论艺 ,诸如道、气、言意、虚静、道进于技、天人合一、法天贵真等哲学范畴及艺术思想 ,在文学创作与理论发展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编辑肩负着为大众传播、为民族传承文化的责任和使命。编辑的文化态度影响和决定着其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能否完成以及完成的质量。原创文学编辑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之一,理应具有坚定的、正确的、创新的、包容的文化态度,并把这种态度外化为自觉的编辑行为,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能够继承、发扬传统文化,借鉴、传播外来优秀文化,培育、引领创新文化,更好地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