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庄子》追求生命自由精神境界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现代人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逍遥"一词并非像郭、象二人解释的"自由自在"之意。《逍遥游》通篇讲无为、无用以处世。在生死观上,儒家的社会价值标准与个体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相悖,庄子(道家)对个体生命则持有肯定的态度。在名利观上,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家的最大理想。在庄子看来,做名或利的奴隶的人根本无自由可言。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庄子既不主张入世,也不主张出世,而是主张游世。在精神追求方面,儒家给人的印象是谨慎小心,软弱克制。庄子则是主张通过"逍遥游"的途径,进入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以上可以看出《逍遥游》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庄周直觉思维的心理行为特征及其文化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文化思想发展史上,最难辨识的恐怕是老庄哲学。这是因为他们第一次从宇宙论的形上学高度提出并论述了“道”的哲学范畴。庄周作为老“道”的正宗,承继了老子“虚静”、“无为”的“道”学传统,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把它发展到“忘物”、“丧我”而致“天和”的绝地。他“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庄子·天下》,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是以追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至人”、“神人”、“真人”(《逍遥游》)之理想人格境界。他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养生主》)的严谨人生态度,“判天地之美,析万  相似文献   

4.
旷文楠老师在我院学报1982年2期上发表了《庄子养生思想辨》一文(下简称《辨》文),认为庄子否定形体,歌颂死亡,追求精神永存,“庄子养生思想是清静无为的人生哲学”,从根本上否定了庄子养生思想。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与旷老师商榷。  相似文献   

5.
庄子的养生之道,建立在学术的基础之上,有科学理论——生理学的根据。《养生主》的立论,不是妄想长寿,而是“受命于天”,顺从自然。养生的最高的希望,不过是“全性”、“尽年”而已。  相似文献   

6.
庄子养生思想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在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庄子》有关养生的材料,弄清其本质属性,研究庄子的养生对于古代体育有什么样的意义,从体育史的角度对庄子作出科学评价,是古代体育史研究的课题之一。近年来出现了一些论述庄子养生思想的文章,从体育的角度对庄子作了肯定的评价。如郑振坤同志认为“庄子讲养生、治身有其治国安邦的目的。”“庄子讲体育,其目的一方面是为个人健康,全生、保身、养亲、尽  相似文献   

7.
从"情情"的宇宙视角来管窥庄子的齐物论思想,从一个新的视域深入探讨《红楼梦》的庄子观。认为庄子的形上思辨和精神境界深深影响《红楼梦》的章法运思。其"道通为一"的齐物论和"同德天放"的不齐论渗入《红楼梦》的"好即了"的破立辩证中,体现了"情情"视阈下的齐物思想:《红楼梦》在破除对尘世是非美丑偏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呈立出"情情"的境界,它既是形上的玄冥,也是形下的诗意与悲情,在境界形上学上体现庄子"浑沌""无无""无用"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城市文化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而在消费社会的侵袭中,城市文化精神变得越来越贫瘠,很多城市沦为一座座繁华空洞的躯壳。重塑城市文化精神,找寻城市失落灵魂是城市所面临的当务之急。商丘,是庄子的故乡,用庄子的思想来塑造商丘的城市文化精神是本文的目的所在,本文将庄子的自然思想,奇幻想象,养生哲学,生命美学融入商丘城市文化精神塑造中,力图使商丘变成一座生态之城,造梦之城,养生之城与诗意之城,让城市的栖居者在这发源于庄子的四重城市文化精神的交叠熏染中,重新体验到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澄澈。  相似文献   

9.
庄子生于战乱频仍的战国初期.《庄子》一书无论是内篇、外篇,还是杂篇,其主旨都是宣扬自然无为思想的.然而庄子作为一个文学家,他表露自己的思想不是通过枯燥的哲学思辨,而是用文学写哲学,把哲学文学化,通过高超的艺术把自己对人生的态度和政治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下面我们以《逍遥游》一文为例,以一斑窥全豹看一下庄子散文的寓言艺术和结构艺术.  相似文献   

10.
人有生,即有死,世人都无法脱离生死的羁绊。人只有一死,如何面对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庄子的生命观中的苦生顺命、生死物化以及乐死的观点独到而深邃、冷静而深情、超越而现实,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染力。研究他的生命观,对当今的世人具有极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悲回风》表明屈原"在这生、死两难的情况下他自然要心思结曲而不可解释了。"《思美人》写作背景是:"怀王已入秦被扣,襄王已由齐返国即位"。《涉江》一诗表明,"屈原这次往溆浦是发自郢都,而不是发自陵阳。"  相似文献   

12.
作为道家核心人物的庄子,有一种强烈的免害保身的重生意识,提倡全生尽年,重视养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之生道.探讨庄子养生之道,继承其中科学合理的成份,对促进我国养生文化的发展必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3.
杜甫被人评为一生只在儒家界内 ,但他的诗歌大量使用《庄子》中的语词典故 ,借以表达现实生活困境和普遍的生命之茫目短促 ,对庄子哲学提到的人生负面存在有深刻的体认。通过对杜诗所用的三个《庄子》语词的考释 ,结合对庄子哲学的分析 ,以及杜甫本人的性情气质 ,可以看出杜甫虽然认同庄子关于人生负面存在的阐述 ,但在如何对待上却与庄子产生了分歧 ,最终在生命抉择上偏向了儒家一面  相似文献   

14.
《逍遥游》作为集中阐述庄子虚无主义人生理想的论著,很早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而被专门研究。但由于人们忽略了把它看作自成体系的有机整体,从其严密的逻辑推理与丰富的形象表现的紧密联系中,认识它的象外之旨、言外之意;而是凭借文中的只言片语,穿凿附会,借题发挥,或从《庄子》一书的其它篇章中寻找自己论点的旁证材料,大发浮泛不切之论,以至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列宁指出:“如果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从事实的联系去掌握事实,那末,事实不仅是‘胜于雄辩的东西’,而且是证据确凿的  相似文献   

15.
<庄子·逍遥游>中的"搏"字有的版本认为应写作"搏",但也有的版本认为应写作"搏".本文从版本、字的形音义、刻版及书法中常见的构形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产生"搏"和"搏"分歧的原因是"搏"和"搏"形体相近,在书籍流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讹误;同时又从文献的注疏和引用等方面进行论证,从而认为在<庄子·逍遥游>中应写作"搏".  相似文献   

16.
庄子《齐物论》历来号称晦涩难懂。在认真品读之后,笔者认为,要很好地理解《齐物论》就首先要读懂他的主旨——"吾丧我"。"吾丧我"一方面意味着"吾"、"我"有别:"吾"为本真之我,"我"为遮蔽了本真的现象之我;另一方面意味着只有通过"丧我"来才能达到本真之"吾"。"吾丧我"所要达到的境界就是通过去除"成心"而达到"齐物"和"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齐"。从而由遗形忘心进入到"无己"的境界,最终达到"物我合一"。  相似文献   

17.
杜甫被人评为一生只在儒家界内,但他的诗歌大量使用《庄子》中的语词典故,借以表达现实生活困境和普遍的生命之茫目短促,对庄子哲学提到的人生负面存在有深刻的体认。通过对杜甫诗所用的三个《庄子》语词的考释,结合对庄子哲学的分析,以及杜甫本人的性情气质,可以看出杆甫虽然认同庄子关于人生负面存在的阐述,但在如何对待上却与庄子产生了分歧,最终在生命抉择上偏向了儒家一面。  相似文献   

18.
在庄子的学说中,关于修身养性的论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庄子的静养观强调人的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张超脱尘世,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从而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庄子的静养观是后来的道教养生说的源头,对后代的道家养生学派有着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逍遥游》所展示的众多寓言形象中,鲲鹏无疑是最深入人心、影响最大的形象之一,成为中国文学文化中特别引人注目的形象。《逍遥游》中鲲鹏形象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所居天地的广阔;神奇变化;巨大形体;潇洒飞扬;待风状态。  相似文献   

20.
本文是笔者1963年4月为参加学院第二次科学讨论会而写的一篇旧作,当时作为“内部文件”在校内印发。现借学报一席之地加以发表,一则用以纪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生100周年,因本文是为考察毛泽东同志《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所提到的老子、庄子两个历史人物而写的;二则学报正在开展“庄子养生思想”的讨论,本文虽无甚深度,但也持有自己的观点,可凑一孔之见;同时,本文还涉及老子和杨朱有关养生的论述,对探讨庄子的养生思想也许不无裨益;本文这次发表,除删去“老、庄的身世”部分外,其余均依旧。有未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