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学文化批评的提出是基于对文学的文化学认识。文学文化批评把保持自主的广度、批判的力度和科学的态度作为自己的基本立足点。文学文化批评的基本对象是文学文本 ,研究文本所蕴含的文化精神是其基本任务。把握文本中的文化精神 ,必须思考其为人们提供的文化视界的性质 ,辨析其所想引发人们的文化认知控制的属性 ,评价其所想引发人们的情感和情感体验的取向与质量 ,看其是否能激发人们对自己文化的反思 ,并能给人们以价值更新的启示 ,为人们优化自己的意义世界提供精神资源。文学文化批评的最终目的 ,在于促使社会自觉维护文化的优良传统和与时俱进地革新文化。  相似文献   

2.
"文化诗学"作为文学理论的新构想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学理论的危机在于脱离现实文艺状况。文学理论的新发展要从联系现实问题入手。“文化诗学”是要求把对文学文本的阐释与文化意义的揭示联系起来,把文学的“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贯通起来,在文学研究和批评中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揭示出现实所需要的文化精神,最终追求现代人性的完善和人的全面发展。“文化诗学”有三个维度、三种品格和一种追求。  相似文献   

3.
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对莫言的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和由霍建起依据该小说改编成的电影《暖》进行考察。首先,立足于视觉文化时代背景,发现小说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思想性为电影改编奠定文学基础,大众视觉文化消费需求则形成有利于改编的外部文化语境,电子媒介的发展与大众传媒的崛起为改编提供技术支持。其次,从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出发,在这种转换过程中电影《暖》对小说《白狗秋千架》故事情节做了不可避免的改动,通过比较分析可归纳出电影叙事的话语优势与局限。最后,此次改编实现了文学文本向图像文本的成功转换,是两者之间的借鉴与交流,在视觉文化视域下可清楚地看到此次改编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角度入手,对翻译文学文本中出现的文化变异进行了研究,就此分析了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翻译的误译问题。  相似文献   

5.
宋代杜诗学的发展历程,变动不居而异常复杂。在这一发展史的横剖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因素,即文献上对杜甫诗集的整理,文化上对杜甫人格的尊崇,文学思潮上对杜甫诗法的追慕,三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都包含了变的因素,共同构成三维一体的宋代杜诗学横向谱系。杜甫地位在宋代的确立,是三个因素的合力所致。文献流传、文化转型与文学嬗变,共同促成了宋代杜诗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6.
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文化热 ,客观上打破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相对沉寂的局面。文学的文化批评拓宽了文学研究的视阈 ,但同时也相对地忽略了文本的细致分析等传统文学研究较为关注的方面。本文通过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文化批评以深刻的回望与反省 ,而实现对文学的文化批评进行再批评 ,以期昭示科学研究之精神 ,开拓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7.
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处境和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消费文化语境中,“文学经典”作为一种特殊的“消费品”面临着种种困境。认识“文学经典”在今天所遭遇的尴尬处境,应从“文学经典”与消费文化语境的关系入手,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审视其在这一特定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一系列矛盾,以更清晰地看到纠结于诸种矛盾中的“文学经典”所具有的持久生命力及新的生存契机。“文学经典”的自救与重构,对当下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体育文学不是体育与文学的简单相加。作为人类活动的构成部分,它们都是人类的生存活动与生存表达;作为文化的表现形态,它们都生成于文化,又是历史与现实文化的承载者与表达者;体育文学将体育与文学聚合在一起,在文学的平台上展示广阔的体育人生,并将这体育人生升华为审美形态。如是,人类的生存活动、文化活动与审美活动,构成体育文学研究的理论题域,这是体育文学批评理论建构的应有题域。  相似文献   

9.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性艺术品,其特征主要在它反映对象的形式。对文学进行分类的依据应注重从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主要是文学文本在语言运用上的相似性。文学体裁是由文学文本语言运用的相似性进而影响其结构模式和形象塑造的类似而构成的相对稳定的形式规范。从文学体裁的语言运用特征即可看到文学文本的语言自身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文学体裁的四分法,即注重从文学文本的外在形态来分类,具体划分为诗歌、小说、散文、剧本(含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本文对这四种不同形态的文学体裁在语言运用上的特征进行探索阐释。  相似文献   

10.
文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活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建构活动。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创造物,总是以不同的形态体现着、建构着一种文化精神;作为一种特殊的创造活动,所追求的目的是人的自由,所体现的价值是人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作为创造物与创造活动构成的整体,具有传播与教化的功能;而更其重要的,是它要建构先进的个体审美人格。  相似文献   

11.
从80年代中期到世纪末交替,中国文坛经历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异彩纷呈,也经历过激情冷静后的苦痛与徘徊。通过对余华作品风格转变的分析,意图透析中国当代文学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下应如何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 80年代中后期台湾社会进入富有后现代文明特征的阶段:资讯和电子事业高度发达。这种经济文化背景带来了消费文化的兴盛,复制成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一切都成为媒介化的商品,文艺作品也在所难免。文字的复制带来对文字可信度的质疑,文字革命成为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之一。身在消费文化中,文字的消费成为文字的价值所在,将精英文化通过文字消费深入生活大众,是此思潮的第二特征。  相似文献   

13.
河北秧歌小戏不仅仅是大戏的“过渡”物,而且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覆盖面,它是地域文化的产物。虽然其文学功能远不及其娱乐功能,但其独特的文学风貌和文化品性是许多大戏不可比拟、不能替代的。  相似文献   

14.
文字是一个符号系统,而文字符号的本质是任意性、社会性、心理性和文化蕴涵。由文字符号将意象物化以及从物化意象还原本初意象都涉及到这个本质。文章着重探讨了这个本质下的翻译与意象再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明程度的提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不断得到提高。从文学发展史这一角度来探析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主要以下面三个阶段来说明女性如何由客体变为主体:(一)古代文学中,女性主要以创作客体的身份出现在文坛上;(二)现代文学中,女性逐渐作为创作主体出现在文坛上;(三)当代文学中,女性站在创作主体的地位上来描写女性自身。  相似文献   

16.
胡适其一生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20世纪初叶,首倡"文学革命",由此把中国文学的发展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本文拟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探析其首倡"文学革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对中国玉文化进行考古学、文化学、社会学、体育学等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研究认为,中国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观上有多处融合,主要表现在注重内在美德、倡导民族气节、追求质朴美、喜爱音律美、在意身份等级等方面。经过长期融合后,中国玉文化在尊敬祖先、构成汉字、重视道德、展现历史、追求和谐等方面能凸现中国文化特色。借助"金镶玉"奖牌,北京奥运会在奖牌材质、文字图案、文学寓意、色彩名次、打造过程、精神内涵等方面,主动而巧妙实现了中国文化对奥林匹克文化在物质文化上的完美融合,而精神文化上的深度融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20世纪80年代“人学”问题的研究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80年代“入学”问题讨论的资料收集与整理;二是文论史、学术吏中“人学”问题的研究;三是文论家、美学家个案中“人学”思想的研究;四是思想史对人道主义思潮的研究。研究80年代文论中的“人学”问题主要有两条思路:一条是“新启蒙”的思路,一条是解构“新启蒙”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美国作家福克纳被认为是美国现当代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无论是他的长篇巨著还是短篇小说,都受到国内众多读者和评论家们的关注.从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一支给埃米丽的玫瑰》和《沃许》入手,希望能围绕小说中展现的社会冲突、宗教文化以及叙事情节等方面,对其小说罪与罚的情节做出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