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2011年同济交通运输专业通过了全国工程教育的专业认证。本文在总结专业认证经验和教训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同济交通运输专业与专业认证标准之间存在的主要差距,提出了若干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2.
国际认可和国内高校工程教育转型要求,给工程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在讨论两岸交通运输专业认证的异同基础上,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要求、专业认证规范等方面进行比较,借鉴台湾交通运输专业认证经验,以闽工院为例总结了适合地方交通运输人才需求的交通运输专业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3.
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角度出发,分析本科教育中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活动和实践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以石家庄铁道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为例,从专业现状、教学课程、实践课程环节等方面说明交通运输专业应进行教学改革,以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工程教育认证对促进国家高校工程类专业教育建设、高精尖工程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思想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复审工作,结合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理念,以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为例,首先探究了适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毕业要求达成情况评价方法,同时提出专业持续改进体系构建的方法。从培养目标持续改进、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持续改进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大连海事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持续改进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已经逐渐被我国各界认可,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了工程教育认证的行列。参加认证的专业是否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机制,成为此项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本文结合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指导书(2016版)要求,以交通运输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为例,研究制定与专业认证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机制,并在2014年交通工程专业认证通过后一直沿用至今,实践证明,能够有效监控教学质量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实施情况,整合校内外资源并提供反馈信息数据,有利于持续改进并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向匹配。  相似文献   

6.
地理是交通运输活动赖以开展的空间,地理学是交通运输专业的基础科学,地理学教育对于交通运输专业大学生意义重大,长期以来交通运输专业大学生的地理学教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分析了地理学与交通运输的关系以及地理学教育对于交通运输专业大学生的意义,分析了我国几所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大学生地理学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交通运输专业大学生地理学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轨道交通行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及交通运输专业特色,将教学目标体现在"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特点上,进一步优化调整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根据交通运输专业补充标准,以及调整后的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对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框架体系进行优化调整。并以保障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毕业要求为导向,逐步形成课内课外、理论实践、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课程体系是交通运输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制订的核心和落脚点。在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双重背景下,首先分析了需求侧对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新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更新了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目标,从调整学分比例、梳理核心及特色课程、新增智能交通选修课程、开设国际化课程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课程体系优化建议,最后提出了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改进措施。希望研究结论可为相关专业下阶段制订培养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针对本校计算机专业通过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行了阐述,介绍了当前国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高校教育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教育所期望达到的目标,并通过与认证专家的交流分析了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些不足,为符合工程认证目标对计算机专业教育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现状分析及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简要回顾了美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情况,包括认证组织机构及其性质、负责认证的大学及学科专业点数、已认证的工程专业数、专业认证改革发展以及为全球非美国家提供国际认证服务等情况.其次,在通过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规模、专业认证组织机构及制度建设发展情况回顾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所取得的主要成效并分析了专业认证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最后,从五个方面指出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发展的走向.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推动着交通运输管理朝着智能化、信息化方向发展,这对高校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交通运输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分析了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从改进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开发教学案例、加强复合型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阐述了大数据时代下...  相似文献   

12.
文章首先阐述了体育教育专业认证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体育教育专业认证的建议,包括"上下一心",形成体育教育专业认证"合力";开放办学,引入第三方评估;重视认证结果,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和医学教育既对立又统一.医学教育驱动、促进了专业认证制度的形成和完善,而专业认证制度又维护、保障了医学教育的质量.本文以美英两国医学教育阶段作为线索,以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进行比较分析,并借鉴克拉克的“三角协调模式”理论,创立市场—政府双因子博弈作用的“坐标模型”,以期对美国弱政府强市场型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和英国弱市场强政府型的专业认证制度做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4.
2017年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将首次采用全国工程教育认证新体系.文章讨论了土木工程专业评估与工程教育认证的关系,认为土木工程专业评估对于工程教育认证而言是打了前站、做了贡献、大部分实质等效、并正在接轨和改编;分析了评估(认证)新体系中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阐明了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对学生发展、专业发展、国家发展的意义;提出了新一轮土木工程专业评估(认证)需学习新理念、认识新标准、采用新方法、实施新体系的四个实施核心.最后,指明专业评估(认证)是进行专业建设和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契机,从评估到认证是土木工程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教育界和工程界广泛认可的国际化的能力和资格确认.首先,介绍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评估和认证的历程,阐明了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理念,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不仅可以提高学校、专业的社会声誉,而且还可以提升办学实力,提高教育质量,指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必将是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高等院校积极追求参与的一项事业.其次,介绍了CDIO培养模式的含义和人才培养标准,论述了中国特色的CDIO培养模式及教学效果.最后,指出:CDIO培养模式有规范的能力培养大纲和标准,能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CDIO培养理念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相吻合,CDIO的能力培养标准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是无缝对接的.CDIO培养模式是顺利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6.
美国ABET工程教育专业质量认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笔者从系统论的视角研究了美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ABET的组织架构、认证标准、认证内容、运行机制,并分析了美国ABET在规章制度、队伍建设、认证程序和认证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探讨了其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国工程专业认证的所见所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工程专业认证经过多年的试点,已经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快车道.本文阐述中国工程专业认证的使命,认证的组织,认证标准,认证程序和办法,近年试点工作的情况和特点,辨析认证组织和认证工作的基本属性,以及专业认证与相关问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应用型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解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专业评估为导向,构建特色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既是服务地方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也是应用型大学职能定位的战略选择.文章分析了高校、专业、学生、政府企业界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主体的职责,提出了应用型大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内容与框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9.
专业认证制度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理念与标准既是认证专业的标准,也是专业建设的规范。高职院校中的师范类专业应该用好专业认证制度,高质量发展专业内涵。表现在:用专业认证的理念指导专业办学,用专业认证的标准规范专业建设,用专业认证的成果提升专业地位,用专业认证的经验重建专业架构。通过专业认证不断培育专业的自适应性、提升专业的竞争力、增强专业的自信心、提高专业的反思能力,这应该成为专业认证视域下高职院校师范类专业发展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为目标 完善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认证是提供一种资质认定的证明, 它遵循一定程序并具有一定的法律效率, 它是提高高职院校专业质量的重要保障. 但我国专业认证体系中的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制度严重缺失. 构建专业认证体系的对策是完善并切实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立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内部自评机制和制定与社会行业一致的专业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